- 年份
- 2024(11370)
- 2023(15985)
- 2022(13420)
- 2021(12429)
- 2020(10919)
- 2019(24893)
- 2018(24888)
- 2017(48480)
- 2016(26004)
- 2015(29266)
- 2014(29138)
- 2013(28907)
- 2012(26424)
- 2011(23520)
- 2010(23460)
- 2009(22230)
- 2008(22436)
- 2007(20413)
- 2006(17593)
- 2005(16286)
- 学科
- 济(110343)
- 经济(110189)
- 业(102614)
- 管理(93169)
- 企(91130)
- 企业(91130)
- 方法(53386)
- 数学(44056)
- 数学方法(43568)
- 财(37956)
- 农(33396)
- 业经(32770)
- 制(27485)
- 务(27066)
- 财务(27012)
- 财务管理(26962)
- 中国(26178)
- 企业财务(25608)
- 农业(22905)
- 技术(20567)
- 贸(19802)
- 贸易(19792)
- 银(19622)
- 银行(19591)
- 理论(19313)
- 易(19251)
- 和(18909)
- 体(18781)
- 行(18475)
- 划(18377)
- 机构
- 学院(376562)
- 大学(373127)
- 济(158235)
- 经济(155077)
- 管理(154206)
- 理学(132020)
- 理学院(130782)
- 管理学(128803)
- 管理学院(128094)
- 研究(114378)
- 中国(95251)
- 财(79730)
- 京(76599)
- 科学(67156)
- 财经(62561)
- 农(61480)
- 江(57815)
- 经(56724)
- 所(56448)
- 中心(56061)
- 业大(53303)
- 研究所(50386)
- 经济学(48350)
- 农业(48087)
- 北京(47391)
- 财经大学(46419)
- 州(45462)
- 经济学院(43845)
- 范(42644)
- 师范(42196)
- 基金
- 项目(245217)
- 科学(195700)
- 基金(181638)
- 研究(179435)
- 家(155853)
- 国家(154541)
- 科学基金(136006)
- 社会(116284)
- 社会科(110304)
- 社会科学(110276)
- 基金项目(96343)
- 省(96200)
- 自然(88653)
- 自然科(86660)
- 自然科学(86636)
- 自然科学基金(85140)
- 教育(82736)
- 划(79454)
- 资助(74463)
- 编号(72323)
- 成果(57421)
- 部(55274)
- 重点(54191)
- 创(53482)
- 发(50999)
- 创新(49427)
- 制(49285)
- 课题(48446)
- 国家社会(48252)
- 教育部(48150)
- 期刊
- 济(174638)
- 经济(174638)
- 研究(107738)
- 中国(70800)
- 财(67101)
- 管理(60326)
- 农(56296)
- 学报(52161)
- 科学(50011)
- 融(42093)
- 金融(42093)
- 大学(40901)
- 学学(39045)
- 农业(37665)
- 技术(35126)
- 财经(31751)
- 教育(30700)
- 业经(29797)
- 经(27067)
- 经济研究(26823)
- 问题(22939)
- 业(22147)
- 技术经济(20951)
- 财会(19924)
- 统计(18590)
- 理论(18555)
- 贸(17940)
- 现代(17849)
- 策(17608)
- 商业(17509)
共检索到558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庭强 石丽丽 杨青浩
2020年永煤债券违约导致市场上大量的信用债券价格下跌,同时影响了多只债券的正常发行,引发了债券市场的震荡,使得债券违约风险传染问题再次受到关注。通过文献解析和理论推演的方法,剖析企业信用关联超网络结构及其特征,从交叉持股、企业集团信用关联、企业间信贷担保和供应链关系等四个方面阐释企业信用关联超网络下债券违约风险形成机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投资者情绪、信息不对称、企业财务风险三个角度解析企业信用关联超网络下债券违约风险的传染机制。
关键词:
信用关联 超网络 债券违约 风险传染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庭强 施添文 王磊 戴斌
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和银企间业务关联愈加密切的背景下,银企关联网络成为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主要传播渠道。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方式,剖析银企关联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并从流动性传导和信息传递两个视角探究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传染渠道与传染机制。研究发现:银企关联网络具有的多元异构特征、核心—外围特征以及小世界特征,是企业债券违约风险传染的内在条件;流动性渠道是企业债券违约风险传染的主要途径,信息传递渠道则拓宽了传染途径且形成了新的传染分支。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海芳 刘天铭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中国发债上市公司在流动性冲击下的企业现金持有、流动性工具选择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流动性冲击下,债务依赖度高的企业会增持现金进行流动性管理而非利用银行授信;国企和公司治理能力强的企业在面临流动性冲击时会增持现金;企业在面临流动性管理时会考虑自身抵押贷款能力而非破产风险。企业在流动性困境中应增强对现金流的管理,提升资产抵押和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应实行抵押资产多元化,充分发挥银行授信作用。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宁博 潘越 陈秋平 肖金利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关键词:
信用债违约 信用风险传染 盈余管理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袁欣 俞卫琴 徐泽洲
针对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的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将企业集团展现成网络图的形式,通过风险修复机制、风险传染机制及内外部环境干扰三个方面刻画集团成员违约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的演变过程,并构建传染变量来衡量集团成员在企业集团内部的风险量,进一步利用引入传染变量的危险率模型对公司违约概率进行预测。实证结果表明传染变量反映了集团成员当前所面临的风险状况且传染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引入传染变量的危险率模型较原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以及更好的拟合效果。本文的研究为企业集团风险传染机制和违约概率预测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彦锟
文章在BA无标度网络和JY信用违约风险传染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信用违约风险传染规模和传染速度来度量信用违约风险的传染效应,对不同网络规模、平均连接概率和免疫策略下的传染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规模对信用违约风险传染相对速度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传染的相对规模影响不显著;平均连接概率的增加对传染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相较于随机免疫策略,对少部分网络中关键节点的目标免疫能够很好地减小信用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增强整个经济网络的稳健型。
关键词:
信用违约风险传染 无标度网络 风险管理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继德 翟颖
光伏行业供求失衡,产能过剩,成为债券违约的"重灾区"。本文介绍了超日太阳发行的"11超日债"违约全过程,对其因偿债能力不足,年收入下降、盈利能力差,盲目扩建、大肆海外投资,应收账款问题突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违约展开了具体分析,并从企业层面提出防范债券违约风险,应在事前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设立债券融资预算和偿债基金制度,事中自助协商修改债务条件、发挥企业债券担保机制的作用、建立企业债券保险制度,事后开发新市场区域、创新业务模式、开发新应用产品。
关键词:
光伏行业 债券违约 超日太阳 风险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继德 翟颖
光伏行业供求失衡,产能过剩,成为债券违约的"重灾区"。本文介绍了超日太阳发行的"11超日债"违约全过程,对其因偿债能力不足,年收入下降、盈利能力差,盲目扩建、大肆海外投资,应收账款问题突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违约展开了具体分析,并从企业层面提出防范债券违约风险,应在事前建立健全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设立债券融资预算和偿债基金制度,事中自助协商修改债务条件、发挥企业债券担保机制的作用、建立企业债券保险制度,事后开发新市场区域、创新业务模式、开发新应用产品。
关键词:
光伏行业 债券违约 超日太阳 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磊 沈嘉贤 陈庭强 戴斌
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方法,揭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特征及其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进而构建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关联的链式结构、网状结构和超网络结构,并阐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用关联超网络的结构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信用关联超网络中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制。研究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形成了由链式结构与网状结构组成的超网络结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沿着信用链式与网式结构在超网络中传递,并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用关联超网络进行交叉传染。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汉
中国证监会自2015年1月发布《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将公司债发行主体范围由仅限于境内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扩大至所有公司制的市场主体,并建立了非公开发行制度,企业信用债市场大幅扩容,企业债也随之大规模增长。近两年,企业逐渐进入债务偿付期,年度到期债务规模逐步加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高质量发展期,阶段性的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公司信用债违约事件时有爆发。据WIND
关键词:
信用债 信用债券 违约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学彬 武靖 徐明东
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并自2017年起债券违约事件频发且增速居高,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分析预测债券违约风险对中国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混合治疗分析范式和多任务机器学习框架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综合违约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基于混合治疗分析方法构建由违约状态判别和违约时间估计两个模块构成综合违约模型,违约状态判别模块设定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违约时间估计模块设定为多任务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以改进标准混合治疗分析对数据非线性分析能力不足以及违约时间估计部分违约风险等比变化等不合理假设。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综合违约模型在预测区分性和时间预测性方面优于对照模型,能够以较高的时效性预测揭示风险并且较好地体现债券违约风险演变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发现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是影响本文信用债违约风险样本外预测能力的主要因素,财务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样本内数据表现,但其样本外的预测能力相对市场、行业、地域以及宏观因素较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艳丽 向有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债券违约等风险事件频发。本文以上市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为研究样本,基于债券发行主体是否发生违约作为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变量,搭建了基于GWO-XGBoost的债券违约风险组合预警模型。通过引入多个基准模型和预测性能评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其他方法相比,GWO-XGBoost模型具有更加优异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预测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能够为金融部门防范和应对债券违约风险提供可操作性的应用方法。(2)Shapley值法可以展示不同特征变量对债券违约风险的贡献度,同时阈值效应的发现有利于提高对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志洋
基于KMV模型和PageRank算法,提出新的测算银行间双边风险敞口的具体方法,并从同业债务违约视角模拟分析了银行间传染风险。研究表明:在每一个年份,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引发传染风险可能性的排名都不相同,呈现出时变属性;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传染风险权重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并不突出,说明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倒闭引发传染风险的概率很低;中小商业银行既是传染风险的主要发起者,又是主要承受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几乎不受传染风险的影响,即使银行体系出现大规模传染危机也不会倒闭。此外,即使样本中其他23家商业银行全部倒闭,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资本均不会低于监管要求,说明这几家商业银行能够在传染风险中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基本不会出现倒闭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罗小伟 梁晨
本文从债券违约的数量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企业属性、债券品种及违约率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融资特点,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后的五种处置方式,认为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缺少独立法律制度、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发行人缺乏硬性约束,影响了违约债券的整体兑付水平,投资人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债券违约发生率、优化发行人融资结构、建立债券违约的市场化处置机制,以降低债券违约风险,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
债券市场 违约风险 风险处置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会玲 刘锦虹
就地方政府债券而言,在地方政府和居民之间涉及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债权债务的代理问题和公共政策的代理问题。地方政府依凭中央政府的"父爱心理",具有向上转移债务的动机,导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人为扩大;地方政府"经济人"特性促使其有意识地运用公共债务追求自身利益而罔顾公共财政风险。这些都隐藏着潜在风险无限增加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居民退出机制、地方政府内在约束机制、事前制约机制、事后监督机制以及深化政务公开制度来防范信用风险。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券 违约风险 委托代理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