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68)
- 2023(16740)
- 2022(14536)
- 2021(13487)
- 2020(11479)
- 2019(26202)
- 2018(25519)
- 2017(49366)
- 2016(26675)
- 2015(29879)
- 2014(29429)
- 2013(28807)
- 2012(26187)
- 2011(23467)
- 2010(23039)
- 2009(20828)
- 2008(20157)
- 2007(17351)
- 2006(15077)
- 2005(12815)
- 学科
- 济(100895)
- 经济(100790)
- 管理(74627)
- 业(71579)
- 企(60017)
- 企业(60017)
- 方法(50792)
- 数学(44328)
- 数学方法(43740)
- 财(26322)
- 农(26184)
- 学(26041)
- 中国(25049)
- 业经(22744)
- 银(22274)
- 制(22216)
- 银行(22126)
- 行(20775)
- 贸(18632)
- 贸易(18621)
- 地方(18464)
- 理论(18063)
- 易(17993)
- 农业(17901)
- 技术(17718)
- 务(16990)
- 财务(16918)
- 财务管理(16889)
- 融(16566)
- 金融(16564)
- 机构
- 大学(373884)
- 学院(370997)
- 管理(148092)
- 济(142875)
- 经济(139875)
- 理学(129759)
- 理学院(128336)
- 管理学(125839)
- 管理学院(125190)
- 研究(120196)
- 中国(91852)
- 科学(78600)
- 京(78062)
- 农(67845)
- 财(64957)
- 业大(61355)
- 所(59920)
- 中心(55814)
- 研究所(55576)
- 农业(54092)
- 财经(53551)
- 江(52518)
- 经(48928)
- 北京(47963)
- 范(47654)
- 师范(47019)
- 经济学(43495)
- 院(43370)
- 州(43082)
- 财经大学(40333)
- 基金
- 项目(266913)
- 科学(208795)
- 基金(194303)
- 研究(187462)
- 家(172173)
- 国家(170789)
- 科学基金(146242)
- 社会(117763)
- 社会科(111714)
- 社会科学(111685)
- 省(104631)
- 基金项目(103804)
- 自然(98485)
- 自然科(96249)
- 自然科学(96219)
- 自然科学基金(94496)
- 划(88768)
- 教育(86937)
- 资助(79683)
- 编号(75288)
- 重点(59853)
- 成果(59101)
- 部(57871)
- 创(56035)
- 发(55619)
- 创新(52317)
- 科研(52131)
- 课题(50923)
- 计划(50616)
- 大学(49551)
- 期刊
- 济(142859)
- 经济(142859)
- 研究(104524)
- 学报(67748)
- 中国(63327)
- 农(59509)
- 科学(58489)
- 管理(51181)
- 大学(50216)
- 财(48038)
- 学学(47620)
- 农业(39789)
- 教育(38259)
- 融(37897)
- 金融(37897)
- 技术(31132)
- 财经(25383)
- 业经(24100)
- 经济研究(23505)
- 经(21612)
- 业(20371)
- 图书(19373)
- 科技(19339)
- 问题(18731)
- 版(18629)
- 业大(18171)
- 理论(17965)
- 技术经济(17126)
- 实践(16635)
- 践(16635)
共检索到521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何永清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知识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探索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客户知识吸收能力的五维度模型,从仿生学视角阐述了吸收能力的构成,并基于仿生学吸收能力模型提出了均衡吸收知识、培养客户知识主管、构建和谐"内环境"、发挥"知识鲶鱼"作用等四项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策略,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静
自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除了实证检验所用方法不同,许多学者认为,东道国的特征不同使得对FDI技术外溢的效果检验各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吸收能力角度入手,全面考虑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因素,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能力、市场特征、开放度等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为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如何提高FDI的溢出效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FDI 技术外溢 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宁东玲 吴远巍
目前,吸收能力早已用于解释不同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和网络商务。本文首先给出吸收能力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如何提高吸收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知识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彦丽 付旭 陈建斌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在人机交互场景下,平台环境和个体认知如何互动影响平台用户的知识吸收能力。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是人机互动知识共享的基础,而与个体认知因素相匹配的交互设计是提升吸收效能的关键。促进强吸收能力形成的核心条件有强联结、高信任的环境因素和强自我效能和高结果期望的认知因素;导致吸收能力弱的核心条件则是用户之间过大的知识距离和过弱的联结强度等环境因素。研究结论为知识平台提升用户知识吸收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启示,为未来提升人机交互设计促进知识共享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再文 江积海
吸收能力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以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吸收能力的组件及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提升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内外部知识特征、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内员工的心智模式、运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等结构性因素,结合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设计促进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后发企业 吸收能力 知识传导 结构性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 王兆星 韩明智 王胜邦
资本充足率水平是评价商业银行稳健性最重要的指标,但资本结构却经常被忽略。相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下,不同的资本结构体现了不同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春森 梁雯
基于组织学习机制和知识资源价值创新导向两条主线回顾吸收能力研究文献,反演知识吸收能力概念延异过程,发现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反演和解构知识吸收能力得到要素链接机制和维度,构建基于认知、执行和提升3个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维度框架。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杏 施国庆
首先论述了技术外溢产生的途径,然后从吸收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1988~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出口依存度、研发投入、产业聚集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 吸收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杏
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实现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技术外溢的产生途径;对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有正向作用,而对外贸易和初中、小学的人力资本尚未构成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朴英爱 于鸿 周鑫红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