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8)
2023(14715)
2022(12811)
2021(12220)
2020(10158)
2019(23842)
2018(23488)
2017(45185)
2016(24133)
2015(27514)
2014(27153)
2013(26771)
2012(24418)
2011(21904)
2010(21295)
2009(19316)
2008(18488)
2007(15561)
2006(13219)
2005(11298)
作者
(67241)
(56133)
(55248)
(52772)
(35525)
(26692)
(25230)
(22170)
(21350)
(19495)
(19010)
(18848)
(17432)
(17414)
(17411)
(16943)
(16700)
(16510)
(16002)
(15880)
(13596)
(13559)
(13299)
(12682)
(12424)
(12408)
(12120)
(12050)
(11094)
(10964)
学科
(99413)
经济(99307)
管理(68232)
(63411)
(52361)
企业(52361)
方法(50392)
数学(44838)
数学方法(44230)
中国(26438)
(25687)
(23353)
业经(20332)
(20068)
(19488)
贸易(19480)
(19018)
地方(16953)
农业(16492)
(15666)
环境(15497)
(15286)
理论(15084)
(14927)
财务(14856)
技术(14846)
财务管理(14821)
企业财务(14040)
(13422)
银行(13386)
机构
大学(339946)
学院(336149)
(140930)
经济(138255)
管理(137773)
理学(121079)
理学院(119825)
管理学(117659)
管理学院(117075)
研究(112136)
中国(83947)
(71827)
科学(68401)
(60235)
(54258)
中心(51105)
(50793)
财经(50161)
研究所(50071)
业大(50031)
(46096)
北京(45359)
(44605)
经济学(43143)
(42984)
师范(42606)
(41290)
农业(39928)
经济学院(39070)
财经大学(37886)
基金
项目(240600)
科学(190618)
基金(178092)
研究(174784)
(155307)
国家(154133)
科学基金(133391)
社会(111671)
社会科(106017)
社会科学(105990)
基金项目(94301)
(90314)
自然(87390)
自然科(85433)
自然科学(85412)
自然科学基金(83864)
教育(80131)
(77094)
资助(74240)
编号(69963)
成果(55066)
(54189)
重点(53313)
(50349)
(49789)
课题(47052)
国家社会(46900)
教育部(46869)
创新(46556)
科研(46491)
期刊
(140655)
经济(140655)
研究(95982)
中国(56342)
学报(51671)
科学(49058)
管理(48826)
(44516)
(43808)
大学(40023)
学学(37720)
教育(33285)
农业(31903)
技术(29770)
(23977)
金融(23977)
经济研究(23925)
财经(23621)
业经(21807)
(20204)
问题(18353)
理论(18076)
(17027)
图书(16879)
技术经济(16724)
统计(16553)
实践(16552)
(16552)
科技(15859)
(15299)
共检索到470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小丽  
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是能源经济学中的重要指标。本文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对原有的8种分解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考虑价格指数的能源强度分解方法对我国1985~2010年的能源强度进行了分解分析,分析结论显示,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使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91.33%,同期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2010年的能源强度与1985年相比上升了4.67%,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了86.66%,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最优途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博  
应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1980~2005年总能源强度显著改进的主因,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也显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对分解模型所分析的强度效应以及总能源强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2001~2004年能源强度出现反弹的诱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华  蒋伟杰  
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此之前,能源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之后,能源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高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韩松  张宝生  唐旭  齐帅  孟繁妍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任务。探究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提高中国综合能源效率的重要前提。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替代、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四个效应,对中国2001-2013年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因素分解分析。研究得出:技术进步效应是导致中国总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源替代效应对总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大;产业结构使能源强度增加,部门结构对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德山  张淑英  
根据中国2000—2007年的可比价能源投入产出表,分析6部门的完全能耗系数变化趋势,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将能耗强度变动分解为直接能耗变化、产品技术变化和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强度变化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各个部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工业对煤、石油的完全能耗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煤和石油的能耗强度总量呈负向变化,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耗强度变动;天然气和电力的能耗强度总量呈正向变化,主要原因分别是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和产品技术变化;产品技术变化不利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运仓邮和其他非物质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博  
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义  徐康宁  
本文基于三个层面(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使用LMDI分解法研究中国1994~2008年能源强度变化的原因。计量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1994~2004年期间提高了能源强度,但是,在2004~2008年期间却降低了能源强度,主要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一直在提升能源强度,子部门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在2002~2008年期间显著弱化了能源强度;能源替代效应一直在降低能源强度,影响作用甚小。此外,我们发现,在2003~2004年期间能源强度的意外反弹是源于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效应变动幅度较大而非技术效应变小的缘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进社  郑蔚  蔡建明  
能源是当前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其消费增长各个环节的能耗效应是制定节能措施的基础。论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将1990~1995、1997~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中间需求效应、技术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中间需求效应与技术效应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有可能通过替代效应对技术效应做出反应,因此,行业之间全面的技术进步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中间需求调整敏感的行业而言。从单个行业来看,对耗能大户和最终需求量增加快的行业应重点加强技术进步。此外,最终需求效应与国际贸易结构密不可分,应该依...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洪  陈振环  
本文采用1989-2014年面板数据,将碳排放作为非合意产出纳入DEA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的能源效率值。采用OLS回归,E-G两步法协整检验和岭回归等方法,构建国内能源价格指数对能源效率直接效应和综合作用效应模型,验证了能源价格指数通过调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规模作用于能源效率在理论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能源价格指数通过调节产业结构提升能源效率在路径上存在阻滞,而通过调节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规模,提升能源效率效果明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婷  余熙  刘自敏  
通过推导并构建包含生产与生活和空间效应的因素分解模型,利用1980—2015年全国及省际面板数据,量化分析了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活用能强度和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之外,生活用能强度降低是持续引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1985年以后产生了负面影响;地区经济规模变动在2005年之后产生了消极影响。从省际层面看,存在的问题有:新疆的技术水平倒退,内蒙古和海南的生活用能强度上升,多数省市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的变动影响消极等。因此,降低中国的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改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短期内,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都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能源消耗强度有间接的滞后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科技费用支出比重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大,而能源价格的贡献程度又显著高于...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恒  石时  刘洪涛  
本文基于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0年到2008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在区域层面探究了各个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及结果。研究结果发现燃料价格与能源强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影响效果只有在南部地区显著,人均收入、投资资本比率等因素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更进一步的解释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系统深入的分析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