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3)
- 2023(17016)
- 2022(14516)
- 2021(13572)
- 2020(11478)
- 2019(26286)
- 2018(25768)
- 2017(50120)
- 2016(26829)
- 2015(29830)
- 2014(29608)
- 2013(29101)
- 2012(26650)
- 2011(23484)
- 2010(23467)
- 2009(21794)
- 2008(20065)
- 2007(17118)
- 2006(14666)
- 2005(12685)
- 学科
- 济(102614)
- 经济(102499)
- 管理(77966)
- 业(75673)
- 企(64463)
- 企业(64463)
- 方法(50606)
- 数学(44403)
- 数学方法(43812)
- 中国(30117)
- 财(30062)
- 融(28789)
- 金融(28787)
- 银(26749)
- 银行(26704)
- 农(25790)
- 行(25637)
- 学(23577)
- 业经(22871)
- 务(21162)
- 财务(21089)
- 财务管理(21053)
- 制(20684)
- 地方(20653)
- 企业财务(20199)
- 理论(18140)
- 农业(17733)
- 贸(17729)
- 贸易(17715)
- 易(17255)
- 机构
- 大学(370507)
- 学院(368492)
- 管理(146513)
- 济(145416)
- 经济(142368)
- 理学(128220)
- 理学院(126831)
- 管理学(124395)
- 管理学院(123744)
- 研究(119835)
- 中国(93504)
- 京(76484)
- 科学(75482)
- 财(67700)
- 农(60889)
- 所(59046)
- 业大(57062)
- 中心(56666)
- 财经(55440)
- 研究所(54386)
- 江(51215)
- 经(50616)
- 农业(48032)
- 北京(47406)
- 范(46563)
- 师范(45991)
- 经济学(44569)
- 院(43994)
- 州(42324)
- 财经大学(41852)
- 基金
- 项目(262149)
- 科学(206838)
- 基金(192734)
- 研究(187173)
- 家(168684)
- 国家(167320)
- 科学基金(144762)
- 社会(118026)
- 社会科(111996)
- 社会科学(111965)
- 基金项目(102759)
- 省(102347)
- 自然(96891)
- 自然科(94741)
- 自然科学(94715)
- 自然科学基金(92980)
- 教育(86351)
- 划(86271)
- 资助(79335)
- 编号(75016)
- 成果(59251)
- 重点(58563)
- 部(57475)
- 创(54914)
- 发(54817)
- 创新(51268)
- 科研(51220)
- 课题(50958)
- 教育部(49409)
- 大学(49343)
- 期刊
- 济(147850)
- 经济(147850)
- 研究(103565)
- 中国(64894)
- 学报(62602)
- 科学(55814)
- 农(53968)
- 财(52711)
- 管理(52520)
- 大学(47588)
- 学学(45334)
- 融(42976)
- 金融(42976)
- 农业(36828)
- 教育(36560)
- 技术(31030)
- 财经(27012)
- 经济研究(24545)
- 业经(23768)
- 经(23056)
- 问题(19004)
- 业(18561)
- 版(17989)
- 理论(17806)
- 科技(17585)
- 技术经济(16914)
- 图书(16829)
- 实践(16312)
- 践(16312)
- 业大(16283)
共检索到522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一 吴宝秀 李喆
本文从交易者具有异质性的微观假设入手,将市场参与人按其交易期限和交易策略分为基础投资者(基础因素)、技术投资者(技术因素)和国际投资者(国际因素)。通过结合离散选择模型,构建了具有时变权重系数的异质交易者定价模型,时变权重系数即代表了各因素对价格变化的动态影响效果,其中国际因素的影响权重即可作为金融危机传染的判断依据和强度衡量。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选取中国上证指数和美国道琼斯指数月度数据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市场价格在大部分时间内是由基础因素主导的,但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上升,技术因素的影响效果则一直不够明显;对于中国市场,技术因素在大部分时间内起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敏 郭厦
早期的危机传染理论强调了宏观经济基本面关联对危机传染的影响,但却无法解释金融危机在宏观经济基本面联系薄弱的国家间的传染。基于投资者行为的金融危机传染理论从危机冲击对投资者理性预期和资产组合调整影响的角度,对金融危机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关联薄弱的国家间的传染途径和渠道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投资者羊群效应、财富效应、资产分散下的投资者自我实现和注意力配置效应等四个危机传染渠道。本文对四个传染渠道的代表性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理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投资者行为 理性预期 金融危机 传染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严丹屏 徐长生
本文通过研究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国际性,从而在面临危机时,我们可以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或隔离危机的传递,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传染渠道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堪
本文采用非参数-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中国与美国、英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变点检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之间相关结构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间不存在明显的危机传染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子平 高立宝
本文采用分层条件Copula理论来研究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下的危机传染路径问题。在研究中采用t-GARCH(1,1)模型拟合各个金融市场的股指日收益率,以条件Copula分析两次危机下中国大陆股市与美国股市、英国股市、日本股市、台湾股市、香港股市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间的风险传染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将危机传染到香港股票市场,再由香港股票市场传染其他亚洲股票市场。而在欧债危机期间英国股票市场分别直接传染美国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再通过香港股票市场对其他亚洲股票市场传染。两次危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韩剑
本文从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把流动性划分为资金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阐述流动性的扩张和收缩与金融危机的相互联系。重点分析流动性与金融危机纵向和横向传染的四条机制,包括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传染、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相互传导、预期传染和心理恐慌以及跨国溢出与挤出。文章进一步对流动性的国内和国际监管及流动性危机的救助与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流动性 金融危机 传染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小勇 王维红
本文研究由美国次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性,首先应用分位点回归模型变点检测方法检测出中国股票市场被传染的具体时刻,并以此时刻将危机划分为危机前、后期。最后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脉冲效应函数证明传染的存在性以及传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晓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即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王捷 李燕君
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发端于美国,但蔓延至其他国家,并最终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本文引入DCC模型来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基于中美股市的动态相关关系的估计,本文发现存在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这种动态相关系数表现为急剧升高。危机的传染效应导致了各股市的羊群行为,同时发现,危机后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关联程度显著提高了。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传染效应 DCC模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方 安娜斯卡西亚·斯拉瓦
笔者建立了一个包含四种不同类型交易者的协同演化市场模型,包括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从众型交易者(herd trader)、采取少数者博弈策略的技术类交易者(tech-game trader),以及采用基因编程这种智能化方法的技术类交易者(Tech-GP trader)。当国外金融市场发生危机时,国内市场的某些技术类的交易者会因为一种"压力"机制转变其自身的类型,变成从众型投资者。这些从众型的交易者的决策依据是危机时普遍的市场情绪,而不是其他基本面的因素。笔者通过模拟四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发现:危机时从众心理被压力强化,国内从众型交易者越来越多,同时股价受国外市场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外国金融市场的危机逐渐传递到国内。模型仿真得出的结果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国际金融市场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从而未雨绸缪,防止国际金融危机传染发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堪 于鸣
文章采用非参数-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美国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事件宣告效应监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美国与中、韩、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危机传染效应;与香港市场间不存在显著危机传染效应,因香港市场成为美国市场的替代市场受到投资者青睐;与英国市场传染效应不显著,相关性增加是由于经济来往密切引起,而非金融危机传染导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志波 齐中英
站在全球经济大系统的高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实体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为切断危机传染的途径、防范危机传染的发生,应提高实体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抗传染能力,减少市场预期的负面影响,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等。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陈兵 孙立坚
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研究进行综述。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主题:一是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是否确实存在;二是金融危机传染的渠道和机制。目前对这两大主题的研究都存在争议,这与对传染的界定有很大关系。文章首先探讨金融危机传染的概念;其次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传染的渠道(基本面传染渠道和非基本面传染渠道);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传染 渠道 国际金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雄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旧有风险进一步暴露,新的风险进一步产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对金融危机的种类进行梳理,对金融危机的形成和传染机制进行分析,使之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有益帮助。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季风效应 多米诺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一 吴宝秀 李喆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金融危机所伴随的传染效应需要加倍关注。以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采用多元FIAPARCH动态时变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此次危机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市场国家间的传染效应,按照宏观经济定性分析法和隐马尔科夫转换模型两种方式对金融危机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时间上的划分,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初期,均没有传染现象发生;随着危机的深入,各个市场开始受到美国市场的影响发生传染现象,但传染的时间窗口并不同步;随着雷曼破产事件的发生,传染程度加剧,五个市场同时受到强烈的传染;直到2009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五个市场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