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25)
- 2023(16856)
- 2022(14701)
- 2021(13826)
- 2020(11621)
- 2019(26842)
- 2018(26642)
- 2017(51539)
- 2016(27907)
- 2015(31673)
- 2014(31381)
- 2013(30690)
- 2012(27726)
- 2011(24878)
- 2010(24949)
- 2009(22946)
- 2008(22268)
- 2007(19521)
- 2006(17079)
- 2005(14730)
- 学科
- 济(108463)
- 经济(108251)
- 管理(85044)
- 业(77913)
- 企(66642)
- 企业(66642)
- 方法(52771)
- 数学(45232)
- 数学方法(44463)
- 财(30149)
- 农(29736)
- 中国(27824)
- 业经(25749)
- 学(24311)
- 制(22914)
- 地方(20918)
- 理论(20509)
- 环境(19531)
- 农业(19408)
- 务(19068)
- 和(19022)
- 财务(18976)
- 财务管理(18934)
- 企业财务(17915)
- 贸(17816)
- 贸易(17806)
- 技术(17397)
- 易(17299)
- 划(16707)
- 银(15875)
- 机构
- 大学(391976)
- 学院(391614)
- 管理(156440)
- 济(151722)
- 经济(148344)
- 理学(136389)
- 理学院(134874)
- 管理学(132039)
- 管理学院(131325)
- 研究(126013)
- 中国(92740)
- 京(82578)
- 科学(79412)
- 财(71864)
- 所(62245)
- 农(61588)
- 业大(59429)
- 中心(57708)
- 财经(57510)
- 研究所(56802)
- 江(56751)
- 经(52283)
- 北京(51633)
- 范(51398)
- 师范(50911)
- 农业(48005)
- 院(46270)
- 经济学(45755)
- 州(45636)
- 财经大学(42891)
- 基金
- 项目(273913)
- 科学(215909)
- 研究(199640)
- 基金(199009)
- 家(173342)
- 国家(171931)
- 科学基金(148541)
- 社会(125831)
- 社会科(118646)
- 社会科学(118610)
- 省(107441)
- 基金项目(105393)
- 自然(97625)
- 自然科(95320)
- 自然科学(95297)
- 自然科学基金(93528)
- 教育(93155)
- 划(90174)
- 资助(82328)
- 编号(81673)
- 成果(65441)
- 重点(61422)
- 部(60252)
- 发(57237)
- 创(57064)
- 课题(56086)
- 创新(53202)
- 科研(52564)
- 教育部(51930)
- 制(51751)
- 期刊
- 济(162826)
- 经济(162826)
- 研究(110889)
- 中国(73964)
- 学报(62274)
- 管理(57167)
- 科学(57164)
- 财(56161)
- 农(55656)
- 大学(48279)
- 学学(45556)
- 教育(45304)
- 农业(38498)
- 技术(35591)
- 融(29923)
- 金融(29923)
- 财经(27858)
- 业经(27231)
- 经济研究(25260)
- 经(23696)
- 问题(20881)
- 业(19529)
- 科技(19197)
- 版(19025)
- 图书(18977)
- 技术经济(18350)
- 理论(18129)
- 统计(18059)
- 资源(17763)
- 现代(17006)
共检索到559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理虎 黄河清 姜鲁光 甄霖
基于补偿者和受偿者意愿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手段。为探讨在我国许多地区开展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实施机制,减少洪涝灾害与生态环境退化负面效应,研究构建了基于农户、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生态补偿模型,并重点分析生态补偿标准、洪灾风险、生态环境保护、劳动力本地转移政策等因素对农户主体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鄱阳湖区莲湖乡为实例,以农户和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政府宏观调控方式为基本准则,利用构建的多主体模型模拟了不同补偿机制下退田还湖政策可能产生的土地利用长期效应。结果表明,政府给予农户的经济补偿可以使农户自愿实施退田,但在不同情景下,政府实施退田还湖的代价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瑜 张胜 毛显强
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又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 ,及其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本文以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案例 ,对解决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 ,即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和怎样补偿作了初步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玲 陈阜 张海林 李琳 刘国民
针对北京市目前实施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分析该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利用博弈论模型对该政策的执行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市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有限,支付手段单一,补贴范围较窄,补贴标准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当农民把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视为一种收入时,可达到占优均衡结果,即政府实施补偿政策,农民冬季种粮;若农民对农田生态价值观念弱化,不将其视为收入时,目前的补贴标准不能满足农民追求经济利益的要求。结合模型的结论,本研究提出目前北京市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还需进一步具体完善,加强农民对农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认可的意识,以及提倡扩大土地规模经营等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游文荪 丁惠君
补偿标准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关键,也是生态补偿的重点和难点。针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权分配以流域水资源四级区为基础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流域水资源四级区为计算单元、以水资源四级区各行政区为计算单位、以下泄水资源是否达标作为被补偿与补偿的依据,按照利用某行政区水资源产生效益(或增加利用成本)大小来确定行政区间的补偿量,建立了流域内补偿的鄱阳湖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以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四级区袁河为例,计算了2008年袁河流域内及其下游各行政区受到(或付出)的水生态保护补偿量。补偿标准计算模型为建立鄱阳湖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依据,对别的流域确定水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效益 流域 水生态保护 补偿 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军锋 侯超波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重要政策工具,结合流域及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对于在全国范围切实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述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体系,揭示其基本环节的主要特点,并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划分为上下游政府间协商交易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上下游政府间共同出资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和基于出境水质的政府间强制性扣缴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等类别,系统阐释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与适用条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资金 补偿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耿涌 戚瑞 张攀
流域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系统的整体性以及资源外部性等特征要求各相关区域应共同承担环境保护。如何衡量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保投入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已成为流域管理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水足迹理论和方法,界定流域水足迹内涵,通过反映流域沿岸各区域水生态服务耗费情况判断分析水生态系统安全状态,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量流程及不同情况下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从而客观、准确地量化流域生态补偿额度,为管理者正确分析和解决流域各区域间利益冲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支持。同时本文以碧流河为案例,收集并分析了2002-2006年间碧流河沿岸各行政区水足迹和环保投入情况,理清各区...
关键词:
水足迹 流域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生态补偿 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欧
退牧还草工程作为21世纪初国家启动的一项重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在部分地区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现行的补偿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实现农牧民的适度补偿。因此,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项目的补偿体系,对巩固草原地区生态建设成果意义重大。本项研究在构建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跟踪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翁牛特旗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草场的产量与承载力,遵循“以失定补”的原则,制定了不同类型草场的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建立与完善退牧还草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
退牧还草 生态 补偿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子飞 于法稳
渔民退捕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举措。短期内,中央政府应为退捕补偿主体,地方政府为辅,持证渔民为补偿客体;长期来看,应按退捕区域事权财权,明确中央、省、市(县)的补偿主体责任,还应拓展补偿客体,考虑区域间补偿标准的差异化,兼顾补偿的公平与效率。长江退捕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主体机制外,还应从组织领导、法治制度、政策支持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 渔民退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孟瑶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艳鸣 黄涛 雷明
本文基于2002年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社会核算矩阵(SAM),建立了三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分别模拟在电力生产环节和电力消费环节征收生态补偿税对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并考虑了税收的不同返还方式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任何税收的冲击对贵州的经济负面影响都比广东要大。因此,我国应该以差别环境税率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转移支付手段,根据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生态补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强 朱文婕 李祝平
近年来,湖南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高速公路交通网,但高速公路建设却对湿地等生态环境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入手,以美国和荷兰的补偿制度为例,讨论其施行的背景、政策、方法及演进的过程,考察湖南高速公路建设中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及符合实际的补偿制度,以恢复和改善湖南生态环境的质量。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高速公路建设 湖南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红兵 周新 曾洁 闫文周
土地整理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但作为区域整治活动,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积极的生态补偿做法是必要的.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研究了生态补偿措施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渠道设计中,需要考虑耕层保护,边坡平台建设等问题.以石头为原料的渠道、灌渠和排水渠道,由于其采用了泥石碴路的方法,道路和渠道可以显著减少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负面生态效应.因此,结合DEA算法能够较好的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增加了DEA算法对管理现实世界问题的贡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绮阳 王永瑜 杨燕燕
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可为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文章依据SEEA-EA明确可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考虑来源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负面影响,以进一步核算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并结合区域社会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补偿能力等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核算结果进行调整,以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并以甘肃省的数据为例,具体测算各市州的生态补偿标准,以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博 李世平
[目的]基于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测算具有弹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方法]以河南省457份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选择实验法,建立由4个属性水平、7个选择集组成的生态价值属性集,测算受访对象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结果]城乡居民对于耕地资源景观与生态环境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农民和市民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属性满足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农民支付意愿为2 060.55元/hm~2,市民支付意愿为3 396.15元/hm~2,两者相差近1 335.60元/hm~2,收入水平、环保意识是影响受访对象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最直接因素,但两者均认为耕地面积不变、耕地质量改善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改善为最优选择。[结论]补偿额度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将农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下限,市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上限,可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