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97)
2023(9610)
2022(8558)
2021(8173)
2020(6964)
2019(16015)
2018(15996)
2017(30868)
2016(16702)
2015(18865)
2014(19037)
2013(18255)
2012(16544)
2011(14682)
2010(14608)
2009(13225)
2008(12865)
2007(11417)
2006(9829)
2005(8602)
作者
(44892)
(37357)
(37247)
(35602)
(23672)
(18036)
(17019)
(14653)
(14313)
(13506)
(12859)
(12548)
(11833)
(11532)
(11433)
(11286)
(11136)
(11044)
(10778)
(10713)
(9224)
(8972)
(8942)
(8800)
(8398)
(8394)
(8175)
(8112)
(7431)
(7334)
学科
(66681)
经济(66600)
管理(54075)
(48644)
(41749)
企业(41749)
方法(32939)
数学(28385)
数学方法(27920)
(20098)
(17821)
中国(16974)
业经(14495)
环境(13822)
(13309)
(13300)
财务(13245)
财务管理(13202)
理论(13129)
(13114)
企业财务(12515)
地方(12358)
(12187)
贸易(12180)
(11818)
农业(11567)
(11196)
(11014)
技术(10620)
(10251)
机构
学院(232848)
大学(231842)
(92303)
管理(91377)
经济(90315)
理学(78589)
理学院(77776)
管理学(76291)
管理学院(75858)
研究(68425)
中国(53585)
(47093)
(45741)
科学(40819)
财经(36542)
(35575)
中心(33512)
(33018)
(32818)
(31956)
师范(31707)
(30821)
业大(30731)
研究所(29254)
北京(29125)
(29059)
经济学(28515)
财经大学(27003)
经济学院(25737)
师范大学(25212)
基金
项目(153072)
科学(121604)
研究(115836)
基金(111202)
(94893)
国家(94020)
科学基金(82544)
社会(73745)
社会科(69799)
社会科学(69781)
(60457)
基金项目(59065)
教育(55312)
自然(52796)
自然科(51564)
自然科学(51554)
自然科学基金(50606)
(50164)
编号(48052)
资助(45417)
成果(38744)
(34374)
重点(34274)
课题(32775)
(32316)
(32229)
教育部(30386)
国家社会(30158)
人文(30121)
创新(30055)
期刊
(102295)
经济(102295)
研究(68119)
中国(42551)
(38910)
管理(34169)
学报(32199)
科学(30119)
教育(29461)
(27381)
大学(25837)
学学(23980)
技术(22728)
(20204)
金融(20204)
财经(19200)
农业(18121)
业经(17410)
(16513)
经济研究(14790)
问题(14280)
图书(13036)
财会(11758)
理论(11632)
技术经济(11297)
(11043)
(10908)
实践(10556)
(10556)
统计(10328)
共检索到341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彭建  杨明德  王剑  
喀斯特 (岩溶 )环境作为一种特殊而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治理上都有其特殊性。本文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 ,简要回顾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 ,阐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特征 ,较全面地论述了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喀斯特农村、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包竟成  
秦巴浅山丘陵地区(以下简称“浅山丘陵区”),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不平衡性,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限制性大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失调。如何协调浅丘陵地区的人地关系,为各界普遍关心。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一、浅山丘陵区地理环境特征浅山丘陵区是陕西省九大农业区域之一,范围包括秦岭、巴山广大的浅山、丘陵和一系列河谷、坝子,其上限处在秦岭南坡海拔800公尺上下、巴山北坡海拔900公尺左右;下限汉江谷地最低海拔170公尺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建华  承继成  
本文从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空间以及人的生存活动、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来论述人地关系,并且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角度讨论了人地关系矛盾的内涵与外在表现,进而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立涛  沈镭  高天明  薛静静  
自20世纪9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以来,澜沧江流域(即湄公河上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作为研究区,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内容,在明晰人居环境概念,建立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澜沧江流域56个县(区、市),借助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对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时空演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格局上看,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南至北等级递减;从时序演进上看,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②近10年来,基础设施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被经济发展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北桦  詹玲  
岩溶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治理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岩溶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岩溶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雷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调既是可持续理论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世界上人类文明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变化始终是决定国家人口活动基本方向的基础所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和人地关系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偏南)地区始终是中国国家人文活动的重心所在,而决定这一空间格局变化的正是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青山,梅林  
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 ,参照生态学模式 ,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和非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 ,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 ,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 ,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  黄茹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结合作者对人地关系20多年的研究,提出地理学人地关系认知首先要区分其研究的特殊性——建立人地关系"三元论",从此出发探讨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认知结构路径,包括"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路径,"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路径,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路径,从空间方面,要区别于经济学的劳动地域分工,建立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分异—全息地域分工理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长征  刘毅  
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它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时间角度看,人地关系的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共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顺应阶段、大规模改造阶段和人地协调共生阶段。在人地关系演进过程中,"人"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了人地关系,并且"人"与"地"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是与特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根据区域间人地系统要素空间流的性质和方向,区际关系可分为封闭式、掠夺式、转嫁式、互补式等4种类型,当前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局部地域3个不同尺度上。为协调区际人地关系,在优化区内人地关系和公平原则条件下,应强调共同利益和跨地区补偿的理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连辉  赵凌云  
1958年以来,中国先后形成并推行了环境改造型环境观、环境保护型环境观和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环境观与人地关系的互动推动了环境观的演变与发展。随着环境观的演变,生态环境从改造对象转变为保护对象,进而又转变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发展观与发展方式最终决定了环境观的主要特征与实施绩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雷  
在经过了40 多年大规模建设,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着来自有限资源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协调人地关系紧张矛盾的角度出发,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而且也需要提高资源投入的质量。欲达此目的,扩大资源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就变得十分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传钧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始终贯彻在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叶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发展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地理学,虽然其中心研究课题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转化,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万变不离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宗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义民  
人地关系优化调控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区域具有层次和结构,不同类别的区域、同一类别区域的不同层次,人地关系演变和面临的矛盾受不同规律支配。文章从自然区域层次、文化区域层次、人类活动地域单元层次3个界面上探讨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的可行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乡村文化景观的现实境遇堪忧,集中表现在传统建筑、街道的破坏,优良文化传统的消弭以及文化联结、治理体制的脱节等。乡村文化景观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体现,既包含物质形态的实体景观,也包含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重构一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景观治理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景观存续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认知研究,剖析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其产生原因,探究了乡村文化景观演进发展的路径,进一步通过厘清人地关系理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耦合机制,将环境教育用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路径。在文化景观保护的实践层面,将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实践,取代以往单纯的制度设计以及片面的保护手段,通过对表层物态实体、中层互动关系、深层社会机制三个层面的乡村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上进行更广泛的维度拓展,并将环境教育的宗旨、方法嵌入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在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职能中增加环境教育职能,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人性化保护,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李雅楠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传统之一,黄河三角洲作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进行人地关系研究的典型自然—人文复合系统。利用人类需求和自然地理环境供给之间的特殊关系反映复杂的人地关系,以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为基础,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供需视角下"人""地"状态演变过程,在时间序列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人类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自然地理环境供给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演变特征,并且"人"与"地"之间的状态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并且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以产生负面影响为主,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的程度经历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