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61)
2023(10315)
2022(8865)
2021(8331)
2020(6905)
2019(16353)
2018(15983)
2017(31096)
2016(16524)
2015(18507)
2014(18144)
2013(17532)
2012(15517)
2011(13755)
2010(13490)
2009(12062)
2008(11226)
2007(9282)
2006(7779)
2005(6255)
作者
(44639)
(37181)
(36966)
(35230)
(23701)
(18002)
(16895)
(14837)
(14298)
(12935)
(12863)
(12421)
(11670)
(11603)
(11316)
(11199)
(11052)
(10930)
(10647)
(10639)
(8972)
(8898)
(8869)
(8622)
(8391)
(8361)
(8049)
(7886)
(7405)
(7324)
学科
(70080)
经济(70008)
管理(47255)
(43545)
方法(36799)
(36702)
企业(36702)
数学(33183)
数学方法(32550)
中国(18991)
(16528)
(14716)
地方(14421)
业经(14174)
(12599)
理论(11595)
农业(11195)
环境(10746)
(10302)
技术(10282)
(10218)
贸易(10211)
(9847)
(9677)
财务(9619)
财务管理(9596)
(9507)
(9381)
企业财务(9079)
城市(8013)
机构
大学(225552)
学院(225314)
管理(95053)
(90346)
经济(88439)
理学(84202)
理学院(83280)
管理学(81449)
管理学院(81050)
研究(69238)
中国(50047)
(46490)
科学(43601)
(37857)
业大(33381)
中心(33042)
(32302)
财经(32006)
(31815)
(30705)
研究所(29892)
(29861)
师范(29572)
(29436)
北京(27934)
经济学(27666)
(26153)
经济学院(25157)
农业(24943)
经济管理(24884)
基金
项目(168308)
科学(135798)
基金(125702)
研究(119441)
(109531)
国家(108758)
科学基金(96510)
社会(78169)
社会科(74396)
社会科学(74377)
基金项目(67477)
(65448)
自然(64699)
自然科(63341)
自然科学(63330)
自然科学基金(62146)
教育(56225)
(55417)
资助(51038)
编号(47060)
重点(37740)
(37155)
(35467)
(35189)
成果(34984)
创新(33243)
国家社会(32939)
科研(32679)
教育部(32301)
课题(31712)
期刊
(86426)
经济(86426)
研究(59201)
中国(36897)
管理(33405)
科学(32398)
学报(30993)
(28405)
(26376)
大学(24633)
学学(23439)
技术(22754)
教育(20462)
农业(18397)
财经(14640)
业经(14567)
经济研究(13822)
统计(13819)
(13114)
金融(13114)
问题(13061)
(12892)
(12588)
资源(12151)
技术经济(11867)
决策(11525)
科技(10699)
(10622)
(10388)
现代(10124)
共检索到299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亮  张贞冰  
以人口规模分布为数据,以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曲线为研究视角,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并比较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规律,客观全面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在空间自组织演进过程中,总体阶段上落后于比较对象,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以集聚作用为主要驱动力的演化阶段,主要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腹地发育略显滞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中心性最明显,武汉城市圈次之,珠三角城市群集聚扩散作用相对较为均衡,区域空间发展更为匀质化。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分散的空间组织作用力,实现区域空间形态向更为合理的方式演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贞冰  陈银蓉  王婧  
空间组织演化是空间自组织演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同作用的结果。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利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区域交通通达性和道路网络性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组织。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在总量和规模等级等指标表征上弱于比较对象一个层级,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但武汉城市圈结构性指标表征良好,城镇空间组织演进良性,空间结构表现合理,从道路的网络性和通达性方面,与发达城市群(都市圈)差异不大,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比较对象,表明武汉城市圈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总体结构以及组织演化科学合理,发展健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杨振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伯红  朱政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引入时空距离通达性模型,从中心—外围节点通达性和城乡节点—节点通达性两个方面,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城乡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发现武汉城市圈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靶形结构,呈现由核心—边缘式向等级圈层式渐进演化的空间格局。另外,由于城乡道路网分布的不均匀,因地形地貌发育、线路技术等级和节点社会经济水平等差异性,导致整个路网空间伺服效能存在空间异质性,整体呈现不规则化、层级分异化和网络均衡化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宝玉  
文章在对相关研究继续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运输、人力资源、技能和技术存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市场规模及外资参与等指标评价了武汉城市圈的投资环境。并从调整产业结构、编制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和健全协调互动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改善武汉城市圈投资环境的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俊峰  董捷  
以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依据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中仅有武汉、仙桃、天门三个城市是DEA有效的,DEA无效的6个城市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为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②影响武汉城市圈中城市DEA无效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GDP能耗等投入过多,GDP、社会商品销售额、财政收入、就业人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光英  员开奇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研究基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参考已有研究建立了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显著,武汉市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的城市,评分为0.145,其次是鄂州市,评分为0.136,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是黄石市,评分仅为0.013,与武汉等城市差距较大。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处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松峰  刘春国  陈旭  薛重生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现状的基础上,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和交通格局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定量测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从而提出"亚圈层多核联动"这一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新模式,并就新模式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做了阐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华丽  杨云彦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是解决我国宏观与区域人口布局的重大课题。已有的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研究尺度涉及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级,较少涉及城市圈的人口功能分区。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区为参比,在对统计型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以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的叠加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通过建立人口与耕地、水体和高程的决策树,探索一种全新的人口功能分区路径,并对两种人口功能分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和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相比,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技术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在总体上与前者吻合,同时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在分区方法上摈弃了诸多的指标计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野  罗静  孙建伟  董莹  陈国磊  
轴-辐伺服网络是一种高效的网络类型,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提高效率,并发挥规模效应。选取武汉城市圈内37个城镇作为网络节点,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其1995—2015年空间联系并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联系强度分布构建空间联系网络,并运用Python第三方开源软件包Networkx对其轴-辐网络结构及演化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①城市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由单极放射状向网状一体化渐次演化,总体联系呈现以武汉主城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格局。空间联系网络与联系强度同步发育,结构更加致密,同时关键节点的枢纽地位愈发凸显。②关键轴心城镇与联系通道围绕武汉主城区逐步发育,最终形成覆盖武汉主城区东、北、南三向的多重连接环,构成辐点城镇与轴心城镇进行联系的主要路径。③整体网络形成以武汉主城区为一级轴心,部分地级城市主城区为二级轴心,其他城镇为辐点的轴—辐网络结构,形态则呈现点对式网络—初级轴-辐网络—层级轴-辐网络的演化过程,且仍处于继续发育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