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4)
2023(10909)
2022(9435)
2021(8932)
2020(7948)
2019(18367)
2018(18624)
2017(36554)
2016(19745)
2015(22535)
2014(22553)
2013(22185)
2012(20532)
2011(18486)
2010(18332)
2009(17242)
2008(17079)
2007(15188)
2006(12945)
2005(11533)
作者
(56759)
(47458)
(47386)
(45385)
(30175)
(22779)
(21992)
(18721)
(17839)
(16906)
(15997)
(15841)
(14945)
(14875)
(14847)
(14701)
(14522)
(14114)
(13754)
(13610)
(11712)
(11685)
(11532)
(10831)
(10776)
(10646)
(10542)
(10482)
(9691)
(9495)
学科
(80835)
经济(80751)
管理(54480)
(53116)
方法(41903)
(41844)
企业(41844)
数学(37922)
数学方法(37468)
中国(23758)
(22428)
(21762)
业经(16630)
(16522)
贸易(16516)
(16099)
(15962)
(15555)
农业(14587)
(14196)
银行(14167)
地方(13975)
(13652)
财务(13608)
财务管理(13571)
(13523)
企业财务(12839)
(12774)
金融(12771)
(12110)
机构
大学(284563)
学院(283267)
(117538)
经济(115132)
管理(110916)
理学(95899)
理学院(94879)
管理学(93158)
管理学院(92629)
研究(91793)
中国(70613)
(59492)
科学(56142)
(54883)
(46838)
(46588)
财经(44423)
中心(44027)
研究所(42337)
业大(42321)
(41114)
(40250)
北京(37352)
农业(37184)
经济学(36634)
(36012)
师范(35641)
经济学院(33454)
财经大学(33068)
(32981)
基金
项目(189336)
科学(148366)
基金(137539)
研究(137145)
(119819)
国家(118854)
科学基金(101562)
社会(86156)
社会科(81713)
社会科学(81689)
(73650)
基金项目(72852)
自然(66240)
自然科(64672)
自然科学(64653)
教育(63713)
自然科学基金(63476)
(62622)
资助(57250)
编号(56886)
成果(45834)
重点(42636)
(42634)
(40459)
(39028)
课题(37894)
科研(37256)
创新(36539)
教育部(36413)
国家社会(35637)
期刊
(121016)
经济(121016)
研究(79310)
中国(48046)
学报(43449)
(42430)
(40823)
科学(39814)
管理(38291)
大学(32648)
学学(30740)
农业(27825)
教育(25654)
(25552)
金融(25552)
技术(25253)
财经(21579)
业经(20598)
经济研究(19791)
(18449)
问题(17283)
统计(15884)
理论(14913)
(14667)
(14335)
技术经济(14282)
图书(14221)
(13812)
实践(13602)
(13602)
共检索到405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胜慧  唐杰  
从土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经济规模三个视角计算了人口集中指数。结果发现,土地面积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最高,为50%左右,建设用地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为25%左右,前者是后者的2倍。与这两个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相比,经济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变动较明显,且低于前两个视角下的人口集中指数。认为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动力,协调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促进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沈益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过程之一,愈来愈被中国人口学界和社会各界所重视。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中包括人口迁移的项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又被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艳林  
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镇失业和乡村隐性失业比较严重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祝林  
通过对美国人口普查中图书馆员相关数据的分析,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图书馆界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图书馆员的收入、性别、婚姻、年龄、种族、教育等社会关系的变化,同时也体现出图书馆界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突破自我、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郡郡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中国12个主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变化趋势、空间关联、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市域尺度下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我国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的态势,但不同城市群的加深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群所辖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展现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考察期内发生了一定的跃迁;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群际差异的贡献;无论是城市群整体还是大部分城市群内部,老龄化惯性和人口流迁均是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致因,但与2010年相比,2020年时与生育率相关的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潜力等因素,以及可能引致人口流迁的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气温等因素对城市群整体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影响开始显现或有所强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培培  金勇进  
文章根据官方公布的历次中国人口普查方案和相关数据质量抽查实施办法,分别从普查摸底阶段、普查登记汇总编码阶段和普查事后质量抽查阶段分析现有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系统估计量在我国普查实践中的科学应用、汇总数据时要综合运用评估方法和在普查数据质量抽查中采用系统完善的抽样设计等改进措施,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方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璐璐  
根据六普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青年就业面临如下挑战:近中期,我国青年就业有巨大压力;青年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失业率也仍然较高;青年经济活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对劳动力市场构成深刻影响;高校毕业生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高度关注。解决的途径首要是着眼于青年人口,即普遍提高青年人口素质,走素质就业的路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正亮  
受教育部委托,兰州大学于1983年8月1日至26日举办了“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处理与分析讲习班”,这次讲习班是在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助下举行的。 为这次讲习班讲学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者查瑞传副教授,比利时人口学者默顿斯教授,英国人口学者希尔教授,美国人口学者屈塞尔教授。中外专家学者联合讲学,是这次讲习班的一个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东安  
人口分布问题是近几年来人口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着人口分布的定义、影响因素、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未来人口分布的预测等重要课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现将主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翠玲  姜玉  庄亚儿  姜全保  于典  刘雯莉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得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中国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呈现出鲜明的时期、队列、受教育程度、城乡、区域和省际差异。高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在城市、东北地区、极低生育水平省份的女性,终身不育率更高,49岁女性无活产子女的比例均在6%以上。未来城镇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继续普及、婚育推迟程度持续深化,还将进一步推动终身不育水平上升。在婚外生育较少、多孩占比较低的背景下,终身不育水平的持续上升对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水平的负向抑制将更加强烈,并将对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产生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提前谋划应对策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吕利丹  邹湘江  
依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文章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展现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减弱、家庭化进程已完成第二阶段并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流向仍呈现向沿海地区集中但已展现出分散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等一系列明显特征;流动人口面临的失业增加、社会保障缺失、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问题。流动人口将扎根城市并大量存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制定应该以此为基础,关注新生代和流动人口子女、重视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福利、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王德文  
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等有关资料,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决定因素,及其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中国大规模人口迁移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区别一般迁移理论的独特之处。伴随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和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性,是决定人口迁移基本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清除阻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将起到引导和规范人口迁移、促进持续经济增长的双重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对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存在的重报问题予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五普”数据调整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