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2)
- 2023(12462)
- 2022(10638)
- 2021(9868)
- 2020(8624)
- 2019(19948)
- 2018(19656)
- 2017(37744)
- 2016(20098)
- 2015(22707)
- 2014(22537)
- 2013(21964)
- 2012(20134)
- 2011(17902)
- 2010(17643)
- 2009(16272)
- 2008(16069)
- 2007(14185)
- 2006(11933)
- 2005(10344)
- 学科
- 济(81132)
- 经济(81032)
- 管理(55967)
- 业(54658)
- 企(44846)
- 企业(44846)
- 方法(41386)
- 数学(36791)
- 数学方法(36304)
- 农(21990)
- 中国(21986)
- 财(21596)
- 学(17501)
- 业经(17305)
- 贸(15154)
- 贸易(15150)
- 易(14744)
- 农业(14674)
- 地方(14352)
- 制(13902)
- 务(13626)
- 财务(13583)
- 财务管理(13544)
- 企业财务(12824)
- 和(12419)
- 理论(12219)
- 融(12163)
- 金融(12160)
- 银(12154)
- 银行(12110)
- 机构
- 大学(285652)
- 学院(282606)
- 济(114765)
- 经济(112497)
- 管理(110686)
- 理学(96394)
- 理学院(95350)
- 研究(94515)
- 管理学(93463)
- 管理学院(92962)
- 中国(70099)
- 科学(59660)
- 京(59640)
- 财(51432)
- 农(50745)
- 所(47883)
- 中心(45285)
- 业大(45068)
- 研究所(43892)
- 财经(41894)
- 江(41375)
- 农业(40449)
- 经(38201)
- 北京(36881)
- 范(36335)
- 师范(35852)
- 经济学(35805)
- 院(33870)
- 州(32526)
- 经济学院(32522)
- 基金
- 项目(198261)
- 科学(155767)
- 基金(145357)
- 研究(140541)
- 家(129120)
- 国家(127776)
- 科学基金(108868)
- 社会(89173)
- 社会科(84468)
- 社会科学(84440)
- 省(77073)
- 基金项目(76821)
- 自然(72333)
- 自然科(70691)
- 自然科学(70662)
- 自然科学基金(69379)
- 划(65841)
- 教育(65158)
- 资助(59795)
- 编号(56487)
- 成果(45338)
- 重点(45105)
- 部(44061)
- 发(42154)
- 创(41438)
- 科研(39311)
- 创新(38710)
- 课题(38042)
- 教育部(37698)
- 计划(37450)
- 期刊
- 济(116869)
- 经济(116869)
- 研究(77003)
- 中国(51010)
- 学报(48609)
- 农(44533)
- 科学(43797)
- 财(40827)
- 管理(38767)
- 大学(36447)
- 学学(34377)
- 农业(30355)
- 教育(26797)
- 技术(24685)
- 融(22094)
- 金融(22094)
- 财经(20263)
- 业经(19379)
- 经济研究(19278)
- 经(17419)
- 业(16789)
- 问题(15696)
- 版(14650)
- 统计(14612)
- 图书(14465)
- 技术经济(13678)
- 理论(13249)
- 科技(13076)
- 策(13033)
- 商业(12438)
共检索到402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睿
婚姻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利用婚姻代际匹配法对2010年人口普查1‰样本的个体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获得以家庭结构特征为单位的人口信息,从婚姻、家庭代际关系和民族等角度,对人口流动、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当前人口变化的一些新态势和新问题。
关键词:
人口普查 家庭 婚姻 民族 匹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微 黄蓉
基于婚姻匹配和家庭代际理论,利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性别比例失衡对居民三种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比例失衡对三类消费的作用及其在四类人群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比例失衡不仅抑制了居民的总消费,而且抑制了居民的享乐型消费和功利型消费,但这种抑制作用仅体现在未婚男性人群、已婚男性人群和已婚女性人群的消费上,而未体现在未婚女性人群的消费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怡 李智慧 耿志祥
从微观机理上分析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可以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婚姻匹配模型,利用20102014年CFPS数据,研究了婚姻匹配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42,儿子和女儿代际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45和0.40,代际流动性偏低;父代收入对子女配偶的收入影响十分显著,2014年父媳和父婿收入弹性分别约为0.25和0.36,且后者高于前者,表明婚姻匹配,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是形成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研究还表明,父代收入对子代配偶的受教育程度产
关键词:
婚姻匹配 代际流动 个税改革 家庭模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凯 刘熹微
婚姻事关社会稳定和人口结构变迁,对婚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增加的趋势时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界也在探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与离婚率趋势高度相关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那么,经济发展是导致离婚率增加的因素吗?本文使用第五、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离婚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县市,其离婚率越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解释了大约53.0%的离婚率差异。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而且对于女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男性。女性收入水平越高,离婚概率越大,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发展对女性的离婚率影响更大。为了遏制离婚率上升趋势,需要引导社会文化回归“家本位”。同时,肯定婚姻中女性的付出和牺牲,优化婚姻自由和婚姻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使男女双方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收入水平 婚姻 离婚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果臻 杨柳清 梁海俐 李树茁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关键词:
老年人 家庭类型 人口普查 居住安排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彩霞
本文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藏族女性的婚姻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如下结论:1.和其它人口群体相比,藏族女性的婚姻状况为有配偶率低、未婚率高、离婚和丧偶的人口比重高;2.其婚姻模式表现为初婚年龄高、不婚率高的婚姻模式。究其原因,一是独特的性比例造成女性可婚对象减少;二是藏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女性没有必须处于婚姻状态的压力,对川藏两地藏族女性婚姻状况的比较说明民族融合有助于藏族女性婚姻模式的改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昂 李三希 孙文凯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来检验贝克尔(Becker)关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一胎化"政策,但随后逐渐允许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即"双独二胎"政策。由于"双独二胎"实施前不同省份"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所以放开"双独二胎"在不同省份间的政策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政策实施时间前后和省份间政策力度的差异,采用二重差分的实证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双独二胎"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之间的匹配,减少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混合匹配"。笔者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双独二胎"政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家庭构成 生育率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昂 李三希 孙文凯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来检验贝克尔(Becker)关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一胎化"政策,但随后逐渐允许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即"双独二胎"政策。由于"双独二胎"实施前不同省份"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所以放开"双独二胎"在不同省份间的政策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政策实施时间前后和省份间政策力度的差异,采用二重差分的实证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双独二胎"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之间的匹配,减少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混合匹配"。笔者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双独二胎"政策如何影响婚姻市场均衡进行分析。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得到的证据与模型的推论相一致,实证结果在一系列检验中保持稳健。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家庭构成 生育率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家庭户是我国人口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微观环境,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生育子女、养老事业、货币储蓄、商品消费、住房建设、迁移流动等各个方面,影响到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研究家庭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深入研究,并应该针对它对人们行为和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跃生
当代中国三代直系家庭构成既有总体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城乡变动趋向具有差异的另一面。城乡三代直系家庭变动具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城市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并没有改变对小家庭居住方式的偏好;而农村家庭独子增多,长大后外出非农就业成为主流,结婚、生育后与父母同居共爨"获益"较多,且矛盾冲突少于多子家庭,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因此提高。2010年城乡三代直系家庭户主构成均以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为主,此类家庭的养老功能有所削弱,2010年一半及以上的三代直系家庭没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婴幼儿在其中生活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于这一家庭内帮助子代"抚幼",提升了其助子育幼的功能。
关键词:
三代直系家庭 家庭功能 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许志 刘文翰 徐舒
本文构建了包含代际收入弹性与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的理论模型,表明了婚姻市场正向匹配对代际收入弹性的正向影响。基于CHNS数据,我们使用Copula函数构造了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与代际收入弹性的异质性指标,实证检验了模型推论。结果显示,父母间的正向匹配程度每增加0.1,代际收入弹性相应提高0.012,子代绝对流动提高0.036。教育回报率与父母对子女人力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率均强化了父母婚姻市场正向匹配程度对代际收入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婚姻市场 正向匹配 代际流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关键词:
婚姻市场 匹配机制 教育匹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关键词:
婚姻市场 匹配机制 教育匹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韦艳 蔡文祯
对婚姻匹配的考察有助于理解社会流动的多元维度和机制。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 2006)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和二分类内生性概率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女性的婚姻匹配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女性的向上社会流动渠道依然狭窄,婚姻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仅发挥有限功能;由于家庭可利用资源匮乏,"后致因素"较"先赋因素"对农村女性上迁婚姻的机会更具显著效应;以户口农转非衡量的社会流动对以上迁婚姻衡量的社会流动有积极作用,父亲或本人具有城市户口者在社会流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但这种相对优势有随着户口类型的社会经济意义的改变而逐步弱化的倾向;文章的研究还显示,上迁婚姻的社会流动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关键词:
农村女性 婚姻匹配 社会流动 户籍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