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25)
- 2023(13987)
- 2022(12271)
- 2021(11594)
- 2020(9727)
- 2019(22660)
- 2018(22402)
- 2017(43308)
- 2016(23647)
- 2015(26596)
- 2014(26524)
- 2013(25307)
- 2012(22744)
- 2011(20194)
- 2010(19780)
- 2009(17729)
- 2008(16887)
- 2007(14426)
- 2006(12241)
- 2005(10089)
- 学科
- 济(89695)
- 经济(89601)
- 管理(66561)
- 业(60782)
- 企(50817)
- 企业(50817)
- 方法(45394)
- 数学(40110)
- 数学方法(39530)
- 农(23199)
- 中国(22966)
- 财(22180)
- 学(20350)
- 业经(19512)
- 地方(17146)
- 农业(15737)
- 理论(15188)
- 务(14730)
- 财务(14657)
- 财务管理(14625)
- 贸(14353)
- 贸易(14348)
- 和(14346)
- 技术(14271)
- 环境(14149)
- 易(13919)
- 企业财务(13880)
- 制(13769)
- 教育(12464)
- 划(12163)
- 机构
- 大学(322500)
- 学院(317957)
- 管理(131011)
- 济(120762)
- 经济(118047)
- 理学(114939)
- 理学院(113734)
- 管理学(111412)
- 管理学院(110868)
- 研究(100004)
- 中国(72259)
- 京(67596)
- 科学(63981)
- 财(53349)
- 业大(50182)
- 农(49941)
- 所(48411)
- 中心(46887)
- 研究所(44742)
- 财经(44356)
- 江(44125)
- 范(43165)
- 师范(42785)
- 北京(41820)
- 经(40599)
- 农业(39236)
- 院(37039)
- 州(36403)
- 经济学(35782)
- 师范大学(34408)
- 基金
- 项目(231617)
- 科学(182141)
- 研究(169088)
- 基金(167405)
- 家(145522)
- 国家(144348)
- 科学基金(125135)
- 社会(105330)
- 社会科(99796)
- 社会科学(99767)
- 省(90920)
- 基金项目(89706)
- 自然(82711)
- 自然科(80820)
- 自然科学(80802)
- 自然科学基金(79280)
- 教育(78950)
- 划(76527)
- 编号(69978)
- 资助(68647)
- 成果(55499)
- 重点(51374)
- 部(50808)
- 发(48192)
- 创(48135)
- 课题(47273)
- 创新(44821)
- 科研(44793)
- 大学(43927)
- 教育部(43704)
- 期刊
- 济(120450)
- 经济(120450)
- 研究(87392)
- 中国(59142)
- 学报(50517)
- 科学(46626)
- 管理(44812)
- 农(43558)
- 财(39999)
- 教育(39166)
- 大学(38921)
- 学学(35838)
- 农业(31046)
- 技术(28743)
- 图书(20872)
- 业经(20791)
- 财经(20281)
- 融(19915)
- 金融(19915)
- 经济研究(18739)
- 经(17271)
- 问题(15863)
- 科技(15776)
- 业(15609)
- 资源(15427)
- 技术经济(15156)
- 理论(15108)
- 版(14695)
- 统计(14537)
- 情报(14266)
共检索到439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郝佳琦 王亚华 张竞一 王云 邓宛净
文章将人口位置大数据应用到校区尺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为合理评价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各校区工作日与节假日、同一天不同时点人口在不同功能区的聚集情况存在差异。(2)老校区建成区面积占比较大,建筑密集,但容积率较低,人员较少、分布分散,总体利用效率较低;新校区面积较大,建筑密度较低,但容积率较高,人数众多、人口分布集中,整体利用效率更高。结果表明,人口位置大数据在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评价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程度,需将评价尺度具体到校区级,根据实际情况揭示不同校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因校区施策,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少杰 沈丽珍
同城化地区正日渐成为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单元载体,学术界目前关于同城化的研究多以定性描述和个体案例研究为主,其量化研究及群体特征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厦漳泉、宁镇扬以及长株潭地区2017年全年腾讯迁徙热度分析三地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的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三地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在法定节假日、春运期间以及周末时段存在显著集聚和扩散的双重特征,催生了同城人口流动钟摆现象。三地同城化地区城市间人口流动空间关系呈现以核心城市为主导的"1+2"模式,对外人口流动联系呈现显著的地理邻近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基于腾讯迁徙数据判别三地同城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厦漳泉地区同城化进程最快,而宁镇扬地区的同城化则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同城化地区在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当促进城际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政府政策及规划的落地执行以及加强产业经济的互补合作等,从而推动三地同城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 谢俊奇 王力 张贵军 郭庆十
论文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土地利用遥感影像(IKONOS)特征进行分析,介绍评价指标遥感信息解译方法。在以遥感为主结合调查获取所有指标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比较,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是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因此,论文构建基于遥感和人工神经网络(ANN)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体系,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实践证明,这种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更具时效性,实用性更强,工作更快捷、方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花磊 彭宏杰 杨秀锋 刘秀芸 袁绪英 吴宜进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效率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DEA模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效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兰泽英 李玮麒 陈德权
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7年中国知网中"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关于中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688篇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分别绘制出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结果显示:目前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共线网络需要巩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主要围绕"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城市土地"、"评价指标"等高中心性的节点展开,并由此辨识出各个阶段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分类,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地区等方面阐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状况;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需立足现有薄弱点,加强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我国未来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李玉民 陈博文 马晓伟
我国物流园区增长迅速,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产出、土地社会效益、土地生态效益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赋权法、改进的TOPSIS(逼近理想点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立武 赵小敏
为从微观层面上实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笔者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评价要素图层分离、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权重值确定及评价单元划分基础上,构建GIS空间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把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应用GIS空间模型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能够深入揭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或评价结果动态更新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平 李治 张祚
将"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能较好地揭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梯度分布;②陕西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③PSR系统的协调度与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较高正相关,充分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同时模型可信度也比较高。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宋婉静
本研究以中国全域为研究区,从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生态保障因素3方面构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1—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4年,土地利用不集约情况下集约度日益下降;2005—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在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达到峰值。(2)在15年的研究时间中,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Ⅳ级优化为Ⅱ级。2001—2010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Ⅳ级,即土地利用不集约;2011—2012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为Ⅲ级,即土地利用基本集约;2013—2015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为Ⅱ级,即土地利用集约。(3)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中国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综合评价 障碍因素 中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路振华
在理清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这4个方面对现有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总结,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评价 研究综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智海 郝晋珉
研究目的:土地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治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长治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属于低度水平,其中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均处于低度水平,土地利用效率为适度水平。研究结论: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评价结果与现状情况相符,具有一定可行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游 赵倩 周婕
采用年度社会经济数据和SPSS软件的降维分析方法,改进引力模型中的"城市质量指数"与"时空间距离"。应用该模型,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度量和对比,并使用GIS对域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引入交通流量位置大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区域联系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基于此对城市圈发展规划提供可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建武 卢静 王忠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由以往农业用地扩展到城市用地范畴,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土地产出高效化,即不断增加对存量土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使土地产出最大化;二是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合理化,即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之间高效协作,使城市健康高效发展;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