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0)
- 2023(10434)
- 2022(8966)
- 2021(8361)
- 2020(7319)
- 2019(17236)
- 2018(17067)
- 2017(33503)
- 2016(18062)
- 2015(20485)
- 2014(20466)
- 2013(20137)
- 2012(18040)
- 2011(15995)
- 2010(15683)
- 2009(14445)
- 2008(14162)
- 2007(12486)
- 2006(10233)
- 2005(8755)
- 学科
- 济(76885)
- 经济(76807)
- 管理(52346)
- 业(50866)
- 企(41604)
- 企业(41604)
- 方法(40793)
- 数学(37048)
- 数学方法(36613)
- 财(21452)
- 农(19739)
- 中国(18913)
- 地方(15506)
- 业经(14567)
- 贸(14136)
- 贸易(14133)
- 务(14042)
- 财务(13998)
- 财务管理(13967)
- 学(13714)
- 易(13691)
- 农业(13053)
- 企业财务(13033)
- 制(11788)
- 环境(11151)
- 技术(10735)
- 和(10695)
- 理论(10290)
- 银(9809)
- 银行(9783)
- 机构
- 大学(252385)
- 学院(252381)
- 济(106887)
- 经济(104860)
- 管理(102408)
- 理学(89815)
- 理学院(88887)
- 管理学(87316)
- 管理学院(86856)
- 研究(78099)
- 中国(57863)
- 京(53600)
- 科学(48133)
- 财(47329)
- 农(41090)
- 业大(39001)
- 财经(38938)
- 所(38012)
- 中心(37936)
- 江(35753)
- 经(35498)
- 研究所(34853)
- 经济学(33744)
- 北京(33091)
- 农业(32470)
- 经济学院(30874)
- 范(30860)
- 师范(30533)
- 财经大学(29240)
- 院(28344)
- 基金
- 项目(177914)
- 科学(141202)
- 基金(131761)
- 研究(126736)
- 家(114463)
- 国家(113576)
- 科学基金(99142)
- 社会(82176)
- 社会科(78176)
- 社会科学(78155)
- 基金项目(70721)
- 省(68932)
- 自然(65569)
- 自然科(64113)
- 自然科学(64094)
- 自然科学基金(62961)
- 教育(58821)
- 划(58558)
- 资助(54064)
- 编号(50495)
- 部(39935)
- 重点(39701)
- 成果(38874)
- 发(37654)
- 创(37115)
- 科研(35078)
- 创新(34778)
- 教育部(34565)
- 国家社会(34394)
- 人文(33847)
- 期刊
- 济(105972)
- 经济(105972)
- 研究(66568)
- 中国(40531)
- 财(38676)
- 学报(38623)
- 农(35657)
- 科学(35494)
- 管理(34504)
- 大学(29669)
- 学学(28127)
- 农业(24048)
- 技术(23236)
- 教育(20012)
- 财经(18804)
- 融(18617)
- 金融(18617)
- 业经(17663)
- 经济研究(17523)
- 经(16105)
- 问题(15002)
- 统计(13697)
- 技术经济(13222)
- 业(12975)
- 策(12435)
- 版(12144)
- 财会(11981)
- 理论(11963)
- 商业(11906)
- 决策(11243)
共检索到345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龙茂乾 孟晓晨
北京"灯下黑"现象一直是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通过回顾区域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归纳出两条反映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倒"U"型曲线,并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京津冀城镇群极化—扩散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城镇群内部,城镇距离北京越近,就业规模越小。2001—2010年间,京津冀城镇群就业规模极化程度提高了42%,就业人口分布更加不均衡。一个城镇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对于该城镇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仍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且,扩散效应的经济影响还仅仅局限于隶属于北京的城镇,其他的城镇还未从中获益。根据两条倒"U"型曲线初步判断,北京与周边的中心—外围结构正在接近"拐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齐晶晶 王树春 杨志强
本文就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分析,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地区1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估,据此总结出该区域的核心城市、腹地的发展现状,从而得出资源在该区域内城市间聚集与扩散的状态以及路径,最后对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在该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聚集效应 扩散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桥红
文章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北京和上海对区域内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发现在京津冀地区北京金融发展长期看来对天津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扩散效应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对河北以极化效应为主;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对江苏的金融发展以扩散效应为主,对浙江以极化效应为主,但这种极化效应有逐渐削弱的趋势。基于收敛理论,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检验了这两个地区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发现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是发散的,而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具有收敛的特性。
关键词:
区域金融 扩散效应 收敛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杰英 游蕊
长三角和京津冀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跨区域规划经济体。采用信贷增长率指标构建SVAR模型对两地金融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协整结果显示两大区域内信贷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一体化效应明显。长三角一体化程度高于京津冀,京津冀中天津信贷扩散效应显著,北京和河北信贷呈现极化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向荣 刘璇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亟需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对创新扩散效应进行测度,探讨影响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并试图找寻区域性创新扩散枢纽。研究发现,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中创新各环节的空间均衡度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的技术推广企业在创新腹地中的部分节点城市高度集聚,区域性创新枢纽建设基础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京津冀范围内人员结构和技术引进模式制约着创新产出效率的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翠玲 龙瀛
准确把握城镇扩张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对城镇规划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对京津冀远景的城镇增长进行预测,本文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扩展到京津冀(JJJ)区域,构建了京津冀城镇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JJJ)。该模型以城市增长理论和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模型为基础,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和单一参数循环方法(Monoloop)为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利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历史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2049年的城镇形态进行了多种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发展情景(Scenario)下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可为当前京津冀城镇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下一轮的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郎昱 孙荃 施昱年 罗世兴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1)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2)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3)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龙 刘慧 张梦天
行政边界如何影响城市用地规模?论文以京津冀为研究案例,基于结构方程构建5个时段(1990、1995、2000、2005、2010年)的城市用地行政边界效应模型,揭示行政边界影响下城市用地的扩张机理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规模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行政边界通过对经济、人口等中间要素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城市用地的扩张过程;1990—2010年的5个时间节点,京津冀城市用地行政边界效应的间接影响要素中,财政支出和非农业人口的主导作用明显,社会固定资产、实际利用外资和职工平均工资也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和区域一体化滞后的阶段,社会固定资产是行政边...
关键词:
行政边界 城市用地 结构方程模型 京津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军
从理论上讲 ,在一个空间系统内 ,极核的位势增强必将引起空间扩散。扩散效应沿着一定的空间成长轴带向外部递延。在现代交通技术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 ,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物流转移方式。由此引起的空间转移效率的提高改变了原有空间系统的地域劳动分工和生产组合方式 ,进而导致初始空间系统的扩散规模和扩散结构发生改变。在现代区域经济中 ,空间经济关联单元之间的生产要素传递速度加快 ,“即时生产”方式成为决定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空间组合的重要因素。同时 ,空间传递效率也将成为决定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空间扩散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形态的实证描述来阐释经济系统进行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区域 空间扩散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虹 李文君
本文采用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污染损失法与污染治理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2013年京津冀区域交通运输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环境成本大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相悖性;从地域上看,北京环境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从运输方式上看,道路交通占据主体地位,负外部性较为明显;从组成部分看,人体健康损失、大气环境质量降级损失和二氧化碳排放影响损失较为突出。
关键词:
环境成本 交通运输 京津冀区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昊 李美琦
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是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动力机制。本文利用经济集中度指数测度1995-2015年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两大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发展状况,研究表明,长三角是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和苏州为次一级核心的等级结构非常清晰有序的城市体系;而京津冀地区,不仅北京、天津双核协调度较低,而且城市等级结构不够清晰有序。运用位序-回归研究方法分析可以发现,长三角的城市体系日趋合理,而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却没有明显改善,两大城市群的帕累托指数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因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应该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北京、天津双核应该更好地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莹莹 李妍 周国富
文章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最大,河北次之,北京最小;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类似,但后向关联效应的区域差异较大;天津多数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适当,而北京、河北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不合理,存在较明显的资源错配现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贺小丹
以京津冀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及其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利用城市级面板数据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知识密集度、人力资本、地方政府保护都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影响,且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形成对不同因素的依赖度与敏感度存在差异。另外,数据显示北京市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心,已成为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集聚地,且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应当继续从几大因素着手促进北京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其高聚集性、高辐射性,推动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