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74)
- 2023(13387)
- 2022(11386)
- 2021(10804)
- 2020(9055)
- 2019(20662)
- 2018(20215)
- 2017(38673)
- 2016(20050)
- 2015(22496)
- 2014(21491)
- 2013(20810)
- 2012(18610)
- 2011(16757)
- 2010(16279)
- 2009(14953)
- 2008(13926)
- 2007(11157)
- 2006(9354)
- 2005(8049)
- 学科
- 济(79702)
- 经济(79614)
- 管理(53650)
- 业(50967)
- 企(40638)
- 企业(40638)
- 方法(39511)
- 数学(35164)
- 数学方法(34753)
- 贸(27032)
- 贸易(27021)
- 易(26385)
- 中国(22982)
- 农(22824)
- 财(19370)
- 业经(16338)
- 农业(13572)
- 制(13390)
- 融(13107)
- 金融(13105)
- 银(12470)
- 银行(12465)
- 地方(12422)
- 出(12074)
- 学(12024)
- 环境(12013)
- 行(11983)
- 务(11646)
- 财务(11607)
- 财务管理(11583)
- 机构
- 大学(268927)
- 学院(268319)
- 济(123488)
- 经济(121718)
- 管理(106595)
- 理学(93223)
- 理学院(92349)
- 管理学(90958)
- 管理学院(90455)
- 研究(89083)
- 中国(68613)
- 京(54497)
- 财(52351)
- 科学(48127)
- 财经(43205)
- 所(41176)
- 中心(41073)
- 经(39823)
- 经济学(39699)
- 研究所(37651)
- 经济学院(35981)
- 农(35393)
- 业大(34499)
- 江(34373)
- 范(34156)
- 北京(33984)
- 师范(33877)
- 院(32645)
- 财经大学(32597)
- 商学(29389)
- 基金
- 项目(186904)
- 科学(150222)
- 研究(140777)
- 基金(140496)
- 家(120859)
- 国家(119975)
- 科学基金(104690)
- 社会(93344)
- 社会科(88833)
- 社会科学(88815)
- 基金项目(73303)
- 省(68873)
- 教育(65504)
- 自然(65401)
- 自然科(63993)
- 自然科学(63978)
- 自然科学基金(62851)
- 划(59090)
- 资助(57250)
- 编号(56257)
- 成果(44435)
- 部(43619)
- 重点(41854)
- 发(40465)
- 国家社会(40324)
- 创(39923)
- 教育部(38692)
- 人文(37613)
- 课题(37510)
- 创新(37402)
- 期刊
- 济(123150)
- 经济(123150)
- 研究(79347)
- 中国(43928)
- 财(38614)
- 管理(38531)
- 科学(34054)
- 学报(33529)
- 农(31963)
- 大学(27555)
- 教育(26638)
- 学学(25768)
- 融(23370)
- 金融(23370)
- 农业(23181)
- 经济研究(23059)
- 技术(23007)
- 贸(22007)
- 国际(21200)
- 财经(20551)
- 业经(20439)
- 经(17824)
- 问题(17237)
- 世界(16307)
- 业(13354)
- 商业(12801)
- 统计(12198)
- 技术经济(12154)
- 理论(11591)
- 策(11017)
共检索到383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勤 黄光锋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零部件 价值链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黄光锋
201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189.2亿美元,双方的贸易摩擦从传统的服装皮革、轮胎和机械设备升级到太阳能光伏产品等新科技领域,美国不断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337条款"调查。同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双方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对中国、美国与东盟三者之间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一、中国、东盟和美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继勇 刘威
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美中贸易失衡 利益分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建江 杨细珍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立斌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这可由日益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体现出来。本文在对中国、东盟国家、美国近年来对世界贸易和双边贸易结构析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东盟国家以及美国在全球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发现在生产网络中从事加工装配的中国和从事零部件生产的东盟国家,虽在价值链中的所处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处在价值链高端主要从事设计与研发环节的美国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对中国、东盟、美国三方广义商品贸易组成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网络中的产品内分工关系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如果这种分...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中间产品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捷 黄盛平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东亚 垂直专业化 贸易失衡 国际分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蒲华林
加工贸易和零部件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方式和载体,并影响着我国的贸易平衡。对加工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细分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加工贸易顺差大大超过我国的商品贸易总顺差,其主要来源是外商独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贡献不大,甚至出现逆差。零部件贸易总体为逆差,且占我国商品贸易差额的比重较大,主要来源于大量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机电交通运输设备零部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并从增加值贸易和总值贸易的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的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方法:本文利用OECDWTO开发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和估计。研究发现:中国的国内增加值出口比率显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形反转趋势。与增加值贸易统计相比,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显著夸大了中国的贸易失衡程度。分行业来看,中国制造业整体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40%左右,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顺差规模分别被夸大了50%和60%以上。分市场来看,中国对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被夸大了30%左右,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逆差规模被夸大了近80%。研究创新:从增加值贸易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其演变趋势。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增加值创造中的地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丹
文章基于"单国模式"的引力模型构建CAFTA贸易效应模型,分析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定量分解贸易效应。研究表明:将国家固定效应与年度固定效应引入引力模型中,使得模型估计结果更加有效与合理,有助于分析CAFTA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基于农产品贸易,CAFTA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其中贸易创造效应比较显著,2010—2016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达到了478.44亿美元。自贸区内贸易增长并未以贸易转移为代价。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农产品 贸易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零部件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崔大沪
本文通过对美国外贸战略及格局的分析,指出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下美国不是"利益受害者"。贸易逆差与储蓄-投资缺口匹配模式有助于美国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并已成为美国独特的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词:
国际收支失衡 贸易战略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蒲华林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研究已渐成气候,其决定因素的理论概括和实证分析却颇为匮乏。本文从物理、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概括了九个基本决定因素,并利用中国的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作为对产品内贸易的近似度量对这些基本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扩展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大部分因素对不同分类的产品具有相似的效应,某些因素对进口和出口的效应差异明显。综合而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潜力巨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勇 牛惠亭 李谷成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进展最快、效果最实的自贸区,其建立与发展对推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及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反事实的合成控制法评估CAFTA战略对东盟整体和各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并通过生存分析进一步评估CAFTA战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持续性。研究发现,合成控制法较好地复制了CAFTA战略实施之前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情况;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贸易促进效应;但CAFTA战略对不同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效应不仅大小不同,甚至方向相反。进一步的生存分析发现,CAFTA战略实施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的持续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夏先良
中美贸易逆差仅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一小部分。传统贸易理论错误地把贸易差额与就业机会损益直接联系起来,降低了人们的正确判断力。本文认为,国际产业分工决定国际就业结构和国际贸易,而不是国际贸易决定国际就业。贸易盈余未必能创造就业,贸易赤字也不会损毁任何人的工作机会。中美贸易失衡没有给美国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不是造成美国失业的直接因素。除危机时期之外,美国失业率基本保持较低水平。美国自身金融或经济危机是造成美国失业率攀升的主要因素。中美经济互补与经贸结构性失衡给美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斐婷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中美贸易失衡 贸易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