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1)
- 2023(14600)
- 2022(12817)
- 2021(12156)
- 2020(10109)
- 2019(23497)
- 2018(23209)
- 2017(45883)
- 2016(24460)
- 2015(27458)
- 2014(27383)
- 2013(26501)
- 2012(24262)
- 2011(21726)
- 2010(21525)
- 2009(19403)
- 2008(18657)
- 2007(15897)
- 2006(13789)
- 2005(11692)
- 学科
- 济(94970)
- 经济(94871)
- 管理(71375)
- 业(67957)
- 企(55734)
- 企业(55734)
- 方法(47090)
- 数学(41046)
- 数学方法(40485)
- 农(28361)
- 贸(26683)
- 贸易(26672)
- 易(25934)
- 财(24775)
- 中国(23495)
- 业经(20934)
- 地方(19154)
- 学(18421)
- 农业(17641)
- 理论(16160)
- 制(15980)
- 务(15933)
- 财务(15860)
- 财务管理(15829)
- 技术(15285)
- 环境(14947)
- 企业财务(14892)
- 和(14712)
- 策(14370)
- 银(13511)
- 机构
- 学院(338537)
- 大学(336799)
- 管理(139268)
- 济(139201)
- 经济(136349)
- 理学(121860)
- 理学院(120638)
- 管理学(118543)
- 管理学院(117941)
- 研究(107747)
- 中国(79185)
- 京(69465)
- 科学(65133)
- 财(61750)
- 所(51742)
- 农(51098)
- 财经(50221)
- 中心(49828)
- 业大(49662)
- 江(47415)
- 研究所(47307)
- 经(45841)
- 范(43506)
- 师范(43151)
- 北京(43115)
- 经济学(41061)
- 院(40168)
- 农业(40017)
- 州(38647)
- 财经大学(37512)
- 基金
- 项目(237592)
- 科学(187615)
- 研究(176425)
- 基金(172962)
- 家(149078)
- 国家(147856)
- 科学基金(128449)
- 社会(110581)
- 社会科(104917)
- 社会科学(104890)
- 省(92267)
- 基金项目(91908)
- 自然(83866)
- 自然科(81910)
- 自然科学(81892)
- 教育(81292)
- 自然科学基金(80390)
- 划(77187)
- 编号(73162)
- 资助(71573)
- 成果(57934)
- 部(52983)
- 重点(52384)
- 发(50473)
- 创(49541)
- 课题(49089)
- 创新(46134)
- 教育部(45883)
- 科研(45499)
- 人文(45297)
- 期刊
- 济(144216)
- 经济(144216)
- 研究(97071)
- 中国(55212)
- 管理(49375)
- 学报(48739)
- 农(45836)
- 科学(45668)
- 财(45387)
- 大学(38135)
- 学学(36001)
- 教育(35696)
- 农业(32477)
- 技术(30306)
- 融(27257)
- 金融(27257)
- 业经(25618)
- 经济研究(23864)
- 财经(23150)
- 问题(19893)
- 经(19724)
- 贸(19273)
- 图书(16680)
- 理论(16468)
- 业(16183)
- 技术经济(16173)
- 商业(15963)
- 国际(15896)
- 科技(15650)
- 实践(15245)
共检索到477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重
当今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价值链的纵向分解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交易的迅速增长。产品内分工引致对贸易政策作用的传统分析不再有效。本文通过梳理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图探寻相关的发展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汤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测度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水平,针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各个环节,采用贸易余额贡献率(CTB)指数衡量我国各个生产环节的贸易份额和贸易余额贡献率,并以电器设备、机械器具和纺织品为例,分析这三个部门产品内贸易各环节的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贸易余额贡献率 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建江 杨细珍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宗毅君
在经济全球化兴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国际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中间品贸易日益盛行,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分年度、分行业地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论是:近十余年来,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同时,垂直专业化比重(VSS)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中间品贸易 贸易不平衡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晓莉
本文首先按ISIC Rev.2将中国的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数据细分至35个行业,选择Berthou和Emlinger的进出口价格指数,采用动态相关系数方法检验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S曲线"存在性;其次对存在"S曲线"的行业和显著拒绝"S曲线"的行业进行对比分析,结合PTM指数对行业"S曲线"存在性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加总数据不存在明显的S曲线,而存在"S曲线"的15个细分行业仅占总贸易额的18.45%;明显拒绝"S曲线"的存在性的12个行业占总贸易额的45.03%;19个行业存在HLM效应;议价能力和产品内分工程度能够显著影响行业"S曲线"存在性,议价能力越低的行业或产品内分工程度越...
关键词:
S曲线 议价能力 产品内分工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云 李湘黔 廖进中
产品内分工是当今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形式。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急剧扩张,研究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以产品内分工理论为参照系,对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扩张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莉
贸易利益(Gains of Trade)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亚当.斯密时代开始,人们对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贸易利益"问题。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和产业分工深化程度快速扩张,国际贸易规模和形态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贸易利益研究的基本框架,关于贸易利益的内涵和评估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之中。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晶 郭笑启
产品内分工下,因未剔除进口中间投入的总量差额而存在"统计假象",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果需要重新评估。文章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中美贸易的实际差额,即完全国内增加值差额,并对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差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实际顺差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比传统总量顺差低15%、22%和31%;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不平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基于总量差额的实证分析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实际差额的影响,其高估的程度为38.3%。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学昌
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从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决定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中国2000-2009年间29个省份的加工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技术,实证检验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发现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对其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有着直接的显著影响,而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备状况、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水平等也对中国制造业参加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小义 李佳欣
文章基于产品空间视角,结合2001—2019年中国与130多个国家(地区)HS(1996)六分位双边贸易数据,创新引入区分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密度指标,考察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产品内分工格局及产品空间结构关系,并采用两步系统GMM法实证检验出口关联、进口关联对双边产品内分工深化和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趋缓,但中国与各伙伴国间的产品内分工程度、产品空间关系仍呈上升趋势,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表现突出;(2)无论是对总产品内分工还是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水平,出口关联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进口关联不利于双边产品内分工深化与升级,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一致结论;(3)出口关联、进口关联的作用机制迥然不同,作用效应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以及伴随伙伴国收入水平、贸易关系的不同存在差异性,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关联与进口关联更为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产品内分工深化与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徽 何永达 田满文 姜彬
在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供应链间协作生产已取代单个企业独自生产,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在新的背景下,针对中国钢材产量和出口量变动趋势不一致的现状,本文提出新贸易理论局限性的假说,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法,探索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及其成因,并指出发展新贸易理论的途径在于,将产业内分工的假设深化为产品内分工,从而将最终贸易品和中间贸易品同时纳入出口产品的统计。这对于在新的背景下,发展新贸易理论、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开展国际贸易统计具有一定的帮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关键词:
中美贸易 贸易顺差 产品内分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斐婷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中美贸易失衡 贸易转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春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使得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即产品内分工。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模式在微观层面体现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即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分解。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不同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的序贯联系日益加强。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对传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拓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二是为解读当代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三是导致了国际贸易流动性质上的变化。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国际贸易 国际生产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