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86)
- 2023(16393)
- 2022(14009)
- 2021(13061)
- 2020(10912)
- 2019(25116)
- 2018(24973)
- 2017(48570)
- 2016(26200)
- 2015(29527)
- 2014(29101)
- 2013(28682)
- 2012(25892)
- 2011(23281)
- 2010(22987)
- 2009(20992)
- 2008(20274)
- 2007(17492)
- 2006(15228)
- 2005(13139)
- 学科
- 济(105031)
- 经济(104892)
- 管理(80121)
- 业(74434)
- 企(62996)
- 企业(62996)
- 方法(48007)
- 数学(41677)
- 数学方法(41122)
- 农(28387)
- 财(28301)
- 中国(25810)
- 业经(25418)
- 制(22256)
- 地方(22066)
- 学(21493)
- 环境(19197)
- 农业(18648)
- 务(17943)
- 财务(17867)
- 财务管理(17827)
- 技术(17768)
- 贸(17261)
- 贸易(17255)
- 理论(16957)
- 企业财务(16908)
- 和(16813)
- 易(16733)
- 划(15870)
- 体(15801)
- 机构
- 学院(364521)
- 大学(364498)
- 管理(147763)
- 济(145818)
- 经济(142753)
- 理学(128853)
- 理学院(127483)
- 管理学(125260)
- 管理学院(124585)
- 研究(117728)
- 中国(85948)
- 京(76297)
- 科学(72243)
- 财(67640)
- 所(56852)
- 农(55200)
- 财经(54393)
- 中心(53997)
- 业大(53930)
- 江(52517)
- 研究所(51877)
- 经(49445)
- 北京(47543)
- 范(47312)
- 师范(46887)
- 州(44654)
- 经济学(44192)
- 院(43564)
- 农业(42825)
- 财经大学(40656)
- 基金
- 项目(257175)
- 科学(203611)
- 研究(189550)
- 基金(187281)
- 家(162056)
- 国家(160754)
- 科学基金(139653)
- 社会(120536)
- 社会科(114333)
- 社会科学(114305)
- 省(100706)
- 基金项目(99961)
- 自然(90484)
- 自然科(88303)
- 自然科学(88283)
- 教育(86831)
- 自然科学基金(86656)
- 划(84194)
- 编号(77025)
- 资助(76314)
- 成果(61327)
- 重点(57263)
- 部(56828)
- 发(54964)
- 创(53986)
- 课题(52490)
- 创新(50370)
- 制(49857)
- 国家社会(49563)
- 教育部(49168)
- 期刊
- 济(156694)
- 经济(156694)
- 研究(104301)
- 中国(65979)
- 学报(55281)
- 管理(54033)
- 财(52151)
- 科学(51492)
- 农(49969)
- 大学(42938)
- 学学(40569)
- 教育(38690)
- 农业(34640)
- 技术(32398)
- 融(28740)
- 金融(28740)
- 业经(26933)
- 财经(26261)
- 经济研究(24308)
- 经(22422)
- 问题(20581)
- 科技(17950)
- 业(17426)
- 理论(17269)
- 技术经济(17217)
- 图书(17177)
- 版(16819)
- 现代(16388)
- 资源(16186)
- 商业(15875)
共检索到518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雪梅 王春波 王晓云
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描述,阐释二者互动机制: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和资源共享性为产业生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产业生态所具有的循环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将确保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然后,针对兰州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十二五"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间,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实现转型,即产业不仅要集群化,而且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二者良性互动。最后,围绕转型路径多方位构建转型保障体系。
关键词:
高新区 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 转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代瑞红 和金生 张自强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国家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但同时也存在着功能错位、机制落后、协同度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文章从问题出发,探索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了高新区集群发展的条件,提出了高新区集群培育和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高新区 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戒辉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密不可分,产业集群可以优化高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提高高新区影响力与竞争力;高新区的发展又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南宁高新区面临着产业集群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融资渠道有限和有效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其产业集群建设应该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扩大集群范围与效应;完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区域创新网络功能;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南宁高新区 互动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欧光军 孙骞 王茜
作为地方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载体存在的高新区,走集群化道路是其内生发展的依据和方向,其集群化水平决定了高新区集约化发展程度。本文结合定量分析工具设计了测度评价高新区集群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内高新区集群化程度进行实证测评,得出湖北省内高新区在集群化水平因子和发展因子都比较低下的基本实情;提出了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定位招商,优化产业链,走内生发展道路,以及加大社会资本建设步伐,促进园区协同创新;最后,根据集群化综合评分将湖北高新区划分为三个发展梯队,根据不同梯队的集群化状况提出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立韦 周春燕
高新区是高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则是推动高新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兰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然后选取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与其他145家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兰州高新区由于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为薄弱,致使创新综合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从加强创新主体联系、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加强政府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 兰州高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姜霞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集群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引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案例,对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红专 刘西林
本文构建了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和模型的指标体系,依据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对西安高新区七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竞争力 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李文龙
为使兰州新区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利用SWOT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的视角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采用2004—2009年兰州工业数据,对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对兰州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的选择和承接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产业转移 SWOT 产业集聚 兰州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代明
高新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新区的引领和带动,高新区发展需以城市的基础条件为依托。文章认为,高新区应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高新区所在地方政府应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和优化高新区发展规划,为高新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城市与高新区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高新区 城市 互动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福江 高志刚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度 兰州新区 EG指数 产业转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随翠霞 沈玉龙 张怡 卢生芹 杨振中
本文参照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之强势,提出了合肥高新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成长路径选择的基本依据,和应选择的路径意见及建议。
关键词:
高新区 主导产业 产业集群 成长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凌翔 许蓝月
我国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若干个世界级一流高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已历经多次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也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园区企业之间竞合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视角构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的模型图,从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三维视角剖析国家高新区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高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家高新区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产业集群 集群效应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育宝 李国平
为建立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和深入我国高新区重点是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培育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西安高新区 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