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9)
2023(17094)
2022(14819)
2021(13763)
2020(11561)
2019(26655)
2018(26380)
2017(51288)
2016(27449)
2015(30374)
2014(30178)
2013(29658)
2012(27012)
2011(24042)
2010(23879)
2009(21498)
2008(20612)
2007(17992)
2006(15318)
2005(13000)
作者
(76472)
(63605)
(63160)
(60365)
(40467)
(30594)
(28710)
(24901)
(24126)
(22506)
(21574)
(21304)
(20171)
(19943)
(19749)
(19419)
(19006)
(18877)
(18151)
(18125)
(15590)
(15485)
(15371)
(14568)
(14236)
(14014)
(14008)
(13849)
(12803)
(12623)
学科
(110486)
经济(110372)
管理(80650)
(78695)
(66186)
企业(66186)
方法(53000)
数学(46126)
数学方法(45528)
(29029)
(28244)
中国(27827)
业经(25211)
(23880)
技术(22790)
地方(22652)
(22297)
贸易(22285)
(21743)
农业(19585)
理论(18615)
(18566)
(17552)
财务(17481)
财务管理(17446)
(16752)
企业财务(16524)
环境(16071)
(15465)
银行(15417)
机构
大学(379038)
学院(378226)
管理(153741)
(153344)
经济(150337)
理学(134601)
理学院(133186)
管理学(130780)
管理学院(130086)
研究(122408)
中国(89335)
(79036)
科学(76374)
(68650)
(59866)
(59571)
业大(57482)
中心(56148)
财经(55813)
研究所(54732)
(53837)
(50990)
北京(48728)
(48661)
师范(48171)
经济学(47020)
农业(46963)
(45092)
(43528)
经济学院(42716)
基金
项目(269134)
科学(213335)
基金(196993)
研究(195007)
(171914)
国家(170538)
科学基金(147909)
社会(124322)
社会科(118073)
社会科学(118047)
(105558)
基金项目(104886)
自然(97002)
自然科(94846)
自然科学(94823)
自然科学基金(93143)
教育(89837)
(88465)
资助(80820)
编号(78086)
成果(61841)
重点(59937)
(59243)
(59123)
(57161)
创新(54683)
课题(53187)
科研(51690)
国家社会(51650)
教育部(51141)
期刊
(157589)
经济(157589)
研究(106631)
中国(68487)
学报(60063)
管理(56792)
科学(55612)
(53205)
(52244)
大学(46124)
学学(43534)
教育(40873)
农业(37217)
技术(34095)
(28377)
金融(28377)
财经(26706)
业经(26619)
经济研究(26184)
(23009)
问题(20907)
科技(20056)
(19800)
图书(19338)
技术经济(19154)
理论(17412)
(17282)
统计(17070)
商业(16776)
现代(16445)
共检索到535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施宏伟  王梓蓉  
知识溢出是创新主体之间跨边界的知识扩散和转移,产业聚集与知识溢出的内生互动过程首先是产业聚集促进创新主体聚集区域的知识溢出;创新性知识要素在聚集区域的知识溢出效用与直接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又增强了产业间的内聚引力。创新模型进一步表明,创新性增长不但是创新主体所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机,知识溢出效用还最终决定着全局性创新增长水平,区域创新强度是联系知识溢出效用和累积性区域创新增长的桥梁,强化知识创新的公共物品属性是实现全局性创新增长的关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盛标  黄细洋  
从知识本身特征出发揭示了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和创新活动聚集的内在机理。在知识是由显性-隐性、个人-集体两个维度构成的假设下,阐述了知识的可溢出性和流动粘性,并运用SECI转化模型刻画公司技术知识溢出和转移的机制。由于知识流动具有粘性特征,导致知识溢出和传播的地理局限性,从而使创新活动出现空间聚集现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彭中文  
文章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模型,模型的重要因素是知识和创新都是累积性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知识员工的流动。通过模型分析了第一代创新和第二代创新的成功概率及其收益关系,企业为了分享技术溢出的好处,在选择企业区位时会尽力聚集在同一地区,聚集也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商业秘密保护并不能阻止技术的溢出,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聚集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喜安  张秀  
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独特的创新优势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质量动力,研究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有助于在十九大提出的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背景下指导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本文借助于面板空间杜宾模型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首先运用纳入环境投入要素的DEA-Malmquist算法得出31个省份2001-2016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以区位熵为解释变量,以研发能力、开放度、购买力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城市化水平为控制变量,分高新技术五大行业和东、中、西区域进行杜宾回归。研究发现,从全国、分行业和分区域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向促进作用,空间效应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分行业看,特别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质量贡献率最小,区域异质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与我国自东向西阶梯式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这为我国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志学  
文章发展了新经济地理学中包含垂直联系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放松"总资本不变"的假设,将垂直联系、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以此分析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成为核心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资本积累水平和掌握先进技术、核心技术来实现。对于欠发达地区,既可以通过地方保护或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其资本积累水平,也可以通过增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知识溢出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冠凤  
本文主要阐述金融集聚、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从实证角度证明通过金融功能的深化及FDI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某地区FDI溢出程度高,金融集聚特征明显,则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快。基于对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聚集、FDI技术溢出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变动和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趋势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集聚、FDI技术外溢、承接国际投资转移具有很强的正相关。金融集聚、投资规模、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学勤  
产业的发展和动态演进与知识溢出密不可分。不同的知识溢出方式对产业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知识溢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方式,进一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产业发展效应不是通过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而是通过波特效应即竞争效应体现出来。竞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产业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从而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区域间产业分工的布局,改善知识溢出的渠道和方式,提升企业知识水平和吸收能力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制造业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溢出包括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和空间溢出。对我国医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对两类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多样化溢出对医药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正,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实证结果表明,各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和国家间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胡健  焦兵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②资源禀赋差异是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技术溢出、劳动力集聚以及中间投入要素的集中也与能源产业的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派观点相一致;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竞争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与其技术溢出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只要构建好西部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由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明龙  
溢出效应表现为从外部对经济主体带来利益或损失。企业、家庭会产生溢出效应,公共经济也存在溢出效应。产业聚集提高了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促使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走向集中,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积极溢出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共享。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王舒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知识空间溢出现象,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基于多样化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产业集聚的本地溢出效应比西部地区更加显著,而东部的专业化知识溢出的作用有所削弱;对外开放水平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影响程度也不同,东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推动邻地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促进产业互补,提升多样化溢出效应,以及加强知识空间积累,提升知识和人才储备,拓宽技术升级范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金春雨  王伟强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在相邻地区之间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地区工业发展不仅与本地知识溢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密切相关,而且会受到其相邻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MAR溢出性和Jacobs溢出性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并且产业专业化的促进效应大于产业多样化,在本地工业发展中Porter溢出性并不显著,但相邻地区的产业竞争程度对本地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尧  
基于2001—2016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实证检验了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产业聚集和创新绩效并非随机分布状态,而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同类型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专业化聚集存在促进作用,而多样化聚集有抑制作用;分区域看,不同类型的产业聚集对东部的创新绩效提升有促进作用,多样化聚集能够促进中部地区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二者对西部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牛冲槐  杨玲  芮雪琴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可以内化为科技型人才本身的因子,影响着科技型人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当他们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内,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可为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营造更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在论述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的正负影响,以便消减其负面影响,提升其正面影响。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陈燕莹  吴睿  朱黎明  路伟  
目的:分析我国各省份卫生资源配置空间聚集效应与卫生总费用的关系,度量不同指标维度对卫生总费用的影响。方法: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卫生资源配置对卫生总费用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不仅受到医疗人力资源、服务设施、服务投入、服务需求和知识溢出的正向影响,也会受到来自邻近地区卫生总费用增长的正向影响,而良好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能够缓解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结论:建议对核心聚集区域进行新兴医疗技术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医疗效用一致性评价,而对承接知识溢出的邻近地区尽快将前沿技术成熟化和规模化,坚持分级诊疗和医保控费,提倡全健康因素干预的理念,将卫生政策保障引向多部门协作的多元治理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