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17)
2023(19740)
2022(16734)
2021(15326)
2020(12959)
2019(29367)
2018(29004)
2017(56868)
2016(30397)
2015(33763)
2014(33362)
2013(33067)
2012(30222)
2011(26987)
2010(27008)
2009(24949)
2008(24442)
2007(21742)
2006(19223)
2005(16656)
作者
(86514)
(72292)
(71959)
(68420)
(45721)
(34681)
(32612)
(28457)
(27423)
(25454)
(24623)
(24437)
(22809)
(22802)
(22223)
(22170)
(21452)
(21259)
(20773)
(20674)
(17783)
(17725)
(17638)
(16694)
(16257)
(16046)
(16018)
(15882)
(14426)
(14235)
学科
(132358)
经济(132218)
(108769)
管理(94258)
(89773)
企业(89773)
方法(58339)
(50443)
数学(48347)
数学方法(47765)
业经(37516)
(36079)
农业(33674)
中国(31724)
地方(28289)
(25261)
(24625)
财务(24557)
财务管理(24519)
(24178)
企业财务(23253)
技术(22969)
(21791)
贸易(21781)
(21433)
理论(21369)
(21129)
(19322)
(19081)
环境(18988)
机构
学院(434171)
大学(428149)
(179475)
管理(176332)
经济(175911)
理学(153227)
理学院(151633)
管理学(149080)
管理学院(148300)
研究(140783)
中国(107219)
(89646)
科学(87085)
(79991)
(79216)
(69318)
业大(66981)
中心(65374)
财经(64653)
(64575)
研究所(63192)
农业(60862)
(58955)
北京(55502)
(55113)
师范(54610)
经济学(53759)
(51607)
(51339)
经济学院(48809)
基金
项目(299963)
科学(238530)
研究(219860)
基金(219721)
(190808)
国家(189155)
科学基金(164610)
社会(141152)
社会科(133717)
社会科学(133683)
(117948)
基金项目(117251)
自然(106713)
自然科(104279)
自然科学(104259)
自然科学基金(102425)
教育(99204)
(97723)
编号(89487)
资助(89049)
成果(70212)
重点(67003)
(65884)
(65510)
(63519)
课题(60210)
创新(58906)
国家社会(58521)
科研(57188)
教育部(56444)
期刊
(199683)
经济(199683)
研究(122793)
中国(76717)
(76461)
管理(65452)
学报(65310)
科学(63154)
(61951)
农业(52006)
大学(50704)
学学(48511)
教育(39662)
技术(38569)
业经(38338)
(36384)
金融(36384)
财经(31045)
经济研究(30300)
问题(26933)
(26808)
(26759)
技术经济(22862)
科技(20930)
(20858)
现代(20595)
商业(20346)
资源(20151)
统计(19660)
理论(19096)
共检索到6257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玉  唐秀美  潘瑜春  胡月明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系统揭示区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借助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将县域农业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并借助ESDA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种植业和牧业是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2)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增长具有显著的同质集聚性,集聚效应表现为渔业>牧业>林业>种植业。就产业各分量而言,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菲  聂颖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自发演化的重要形式,是破解我国小农户供给与大市场需求矛盾的重要武器。本文重点关注了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机制。其中一个贡献就是验证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使得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白箱化"。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其作用机制是产业融合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但是其增收效应逐渐减弱。产业融合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产业融合发展对中高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农民的影响都比较小,而最大受益者是中低收入阶层。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决策部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鑫  韩青  
县域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对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5—2020年我国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传统金融效率低,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和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应进一步加强县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和经济平衡发展;着力提升传统金融效率、发展水平与便捷程度,更好地发挥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崔永涛  王志强  
文章通过构建产业密度和产业收入水平等二维指标比较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发现我国不同省份的产业结构有着不同的核心,转型升级方向和转型阻力也不同。其中西北、东北地区皆侧重于煤炭、石油开采和加工业,中部地区及广西侧重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东南地区侧重于轻化工业及机械制造业,北京、上海、云南侧重于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分工与局部的趋同并存。另外,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四省产业密度较大的产业,收入水平却较低,说明四省产业结构转型的阻力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瞿秀华  郑丽丽  
以1975—2010年8个年份的县域产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ESDA)对该时段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格局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新疆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显著,并呈现出以2000年为拐点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五五"时期以来,主要分布在北疆、东疆的产业发展热点区域由单一的核心区域向东扩展为三大核心区并列("克拉玛依—奎屯—乌苏"、"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吐鲁番"),进而连接形成天山北坡优势产业带;但"十五"时期以后,产业带又收缩为原有的三个核心区。新疆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其范围呈现出2000年以前不断向东扩张到阿克苏、和田东部地区,而2000年以后又开始向西退缩至和田西部、喀什地区。总体来看,沿东北到西南方向,新疆产业结构的集聚分布呈现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阶梯环形带,并有按梯度推移模式扩展的趋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和自1999年底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雪洁  周晓辉  
基于2001—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溢出的视角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及逐渐增强的特性;考虑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偏误之后,结果依然稳健;不同的空间相关指数检验及雷达图分析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硬设施和软环境是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溢出效应的重要调节机制,并且相比于硬设施,软环境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兵   冉启英  
文章提出一个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省份按照产业结构特征分组,运用ZSG-DEA模型分别对每组进行碳排放效率测度和碳排放权分配。结果显示,资源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将资源型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产业结构特征,考虑到碳排放效率测算和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中是合理的;按照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分组后分别测度碳排放效率,与传统DEA模型的测度结果相比,测度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碳减排潜力;考虑产业结构特征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具有可实施性,在公平性方面略低于原始ZSG-DEA模型,但是高于按历史排放量分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小芳  
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流通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确定流通产业的先导发展地位,对流通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域流通业面临着现代化改造升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现代化需求、仓储现代化需求与运输、综合发展等现代化需求。本文以湖北黄冈市的团风县为例,研究流通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有着直接影响。流通业对团风县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就业与GDP等方面的影响。与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小芳  
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此过程中,流通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确定流通产业的先导发展地位,对流通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域流通业面临着现代化改造升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现代化需求、仓储现代化需求与运输、综合发展等现代化需求。本文以湖北黄冈市的团风县为例,研究流通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有着直接影响。流通业对团风县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就业与GDP等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流通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作用十分明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传民  袁伦渠  
本文首先概述了协同理论和产业结构安全理论,并以中国百强县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协同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找出并分析影响县域产业结构安全的诸多因素,最后根据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安全的主要特点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鹏  于伟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绿色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形态,厘清这种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网络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强化;各省域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位势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内部小结构呈横向延伸的地理特征;区域间较短距离、相似城镇化水平以及较小科技创新落差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推动全域绿色发展需要疏通更多的省际和子群外溢通道,发挥高中心度省域的战略支点作用,统筹推进全域绿色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建设,制定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绿色发展推进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鹏  于伟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得我国绿色发展日益呈现出复杂空间网络形态,厘清这种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我国绿色发展整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密度逐年提升,但网络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仍有待强化;各省域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位势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内部小结构呈横向延伸的地理特征;区域间较短距离、相似城镇化水平以及较小科技创新落差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推动全域绿色发展需要疏通更多的省际和子群外溢通道,发挥高中心度省域的战略支点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俐锦  欧国立  范梦余  石柏源  
高铁通过改变城市间的连接性和联系强度来影响城市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关系。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延伸与升级,基于高铁流来认识和解构城市网络成为了重要的途径之一。论文从高铁流出发,借助2008—2018年高铁客运班次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县域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进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密度逐年提高。东中部地区的中心度值较高,枢纽地位明显,多条高铁干线的核心交汇点易生成高中介度节点。(2)多重网络结构层级性辨识出具有演化分异的层级特征和复杂多样的联系格局。第一、第二层级节点效应显著,区位优势明显;第三层级是网络的延伸和细化。(3)地域邻近程度和空间联系强度决定了凝聚子群的构成,受高铁线路布局的影响,子群呈现"多核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延伸、合并和新增3种演化类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平  周江梅  林国华  陈志峰  
文章基于福建省58个县(市)2007-2016年平行面板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产业升级与农业结构调整对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县域产业升级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产业升级类型选择在不同发展水平县域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异质性;第二,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欠发达县域其影响效果更大,但政策实施空间较小;第三,农业财政投入、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条件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都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发展水平县域其影响效果略有不同。研究结论对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域产业升级策略选择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实施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