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37)
- 2023(15788)
- 2022(13465)
- 2021(12458)
- 2020(10393)
- 2019(24196)
- 2018(23926)
- 2017(46989)
- 2016(25106)
- 2015(28292)
- 2014(28128)
- 2013(27539)
- 2012(24855)
- 2011(22264)
- 2010(22104)
- 2009(19786)
- 2008(18927)
- 2007(16323)
- 2006(13933)
- 2005(11667)
- 学科
- 济(105990)
- 经济(105880)
- 管理(72223)
- 业(68888)
- 企(57569)
- 企业(57569)
- 方法(52093)
- 数学(46056)
- 数学方法(45303)
- 中国(26646)
- 农(26555)
- 财(23899)
- 业经(23444)
- 地方(22189)
- 学(20546)
- 理论(17872)
- 农业(17752)
- 技术(17001)
- 贸(16909)
- 贸易(16901)
- 易(16349)
- 环境(16008)
- 制(15912)
- 和(15765)
- 务(15527)
- 财务(15445)
- 财务管理(15411)
- 企业财务(14586)
- 产业(14532)
- 划(14057)
- 机构
- 学院(352992)
- 大学(352794)
- 管理(145543)
- 济(140574)
- 经济(137584)
- 理学(128296)
- 理学院(126949)
- 管理学(124424)
- 管理学院(123797)
- 研究(111069)
- 中国(79301)
- 京(73569)
- 科学(69952)
- 财(60658)
- 业大(53277)
- 所(53156)
- 农(52690)
- 中心(50904)
- 财经(50547)
- 研究所(49042)
- 江(48467)
- 经(46184)
- 范(45887)
- 北京(45481)
- 师范(45464)
- 经济学(42703)
- 农业(41380)
- 院(41220)
- 州(39722)
- 经济学院(38798)
- 基金
- 项目(254592)
- 科学(201951)
- 基金(186227)
- 研究(184110)
- 家(161828)
- 国家(160579)
- 科学基金(140221)
- 社会(117237)
- 社会科(111369)
- 社会科学(111341)
- 省(99437)
- 基金项目(99377)
- 自然(92493)
- 自然科(90434)
- 自然科学(90416)
- 自然科学基金(88744)
- 教育(85215)
- 划(83402)
- 资助(76937)
- 编号(74660)
- 成果(57801)
- 重点(56447)
- 部(55743)
- 发(53936)
- 创(53164)
- 课题(50571)
- 创新(49564)
- 科研(48567)
- 国家社会(48409)
- 教育部(48285)
- 期刊
- 济(142282)
- 经济(142282)
- 研究(97178)
- 中国(57781)
- 学报(53215)
- 管理(51844)
- 科学(50325)
- 农(46602)
- 财(44742)
- 大学(41169)
- 学学(38998)
- 教育(36524)
- 农业(32993)
- 技术(32866)
- 业经(24838)
- 财经(23520)
- 经济研究(23382)
- 融(23189)
- 金融(23189)
- 经(20147)
- 问题(20123)
- 技术经济(17617)
- 统计(17424)
- 科技(17330)
- 图书(17092)
- 业(16859)
- 商业(16227)
- 策(16143)
- 理论(16083)
- 现代(15800)
共检索到481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卢迪 吴昊
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集聚模式为视角,采用中间产品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东北地区地级市发展的规模效应。计量估计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集聚与城市人均产出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低于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要大于超过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城市服务业和制造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扩张对产出效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协同效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规模收益存在人口规模的最低门槛要求,小城市过高的服务业与制造业比会对产出收益造成损失。东北地区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人口规模仍然小于最优规模且低于产业调整收益的最低门槛,因此大城市应进一步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强化,中小城市在推动人口集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关键词:
产业关联集聚模式 东北地区 城市规模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强
集聚理论认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的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低碳企业的集聚也应具有外部性,但是城市规模和企业规模变量会影响到集聚效应的类型。因此,本文选取了2009年的160个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利用计量回归模型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低碳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低碳企业在我国城市中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和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具体说来,就低碳产业而言,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经济;特大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就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小型低碳企业显著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但大中型低碳企业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关键词:
低碳产业 城市规模 集聚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桂新 武俊奎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等283个城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产业集聚程度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2)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余宇莹 余宇新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规模分布 齐普夫定律 集聚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武俊奎 姜惠敏 王桂新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规模 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鸿鹰 武康平
本文从城市集聚效应的视角,分析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性变化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集聚效应的城市总量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然后应用OLS方法估算我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平均集聚效应指数和平均集聚效率指数,并对比分析其对城市规模分布变化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平均集聚效率指数的高低与城市规模分布比重的增减相一致。
关键词:
集聚效应 积聚效率 城市规模分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廖冰雅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城市结构 产业集聚度 城市能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昕 潘是英 孙传旺
中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工业及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不同的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电力强度水平。本文选取了2003—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7个地级市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与电力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电力强度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探索城市规模对电力强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引入空间集聚的概念,同时构建了一个用来反映省级行政区内部空间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空间基尼系数。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空间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空间集聚 电力强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李玉双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金晓雨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出现新的变化。关联性增强促进两者在区位上倾向共同集聚。而在城市体系上,关联性不同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共同集聚,从而带来制造业在空间中的再配置。通过计算E-G共同集聚指数,并用2003-2007年中国城市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产业层面上,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共同集聚,并且共同集聚水平随着产业关联度增加而提高;从空间层面上看,产业关联和空间互动促使制造业在城市间再配置;在集聚经济和拥挤成本共同作用下,关联性高的制造业和生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城市规模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朱甜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规模借用 都市圈 聚集外部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文章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资本流动模型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3-2009年我国653个县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集聚效应导致大城市以更高的效率吸收资本,城市规模增长促进了资本深化;控制其他因素后,人口规模增加1%推动城市人均资本存量平均增加0.22%,而省会以上城市的管理职能放大了城市规模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