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57)
2023(12520)
2022(10536)
2021(9593)
2020(8070)
2019(18292)
2018(17674)
2017(34376)
2016(18199)
2015(19955)
2014(19514)
2013(18945)
2012(17057)
2011(15146)
2010(14632)
2009(12879)
2008(12286)
2007(10302)
2006(8587)
2005(7106)
作者
(48294)
(40646)
(40416)
(38210)
(25496)
(19175)
(18331)
(15746)
(15435)
(13972)
(13761)
(13713)
(12564)
(12511)
(12235)
(12225)
(12133)
(11896)
(11551)
(11542)
(9749)
(9668)
(9623)
(9355)
(9098)
(9071)
(8736)
(8307)
(8075)
(7994)
学科
(80857)
经济(80785)
管理(51178)
(50001)
(40220)
企业(40220)
方法(37949)
数学(34075)
数学方法(33581)
(21521)
(19996)
地方(19139)
中国(18401)
(17722)
贸易(17719)
业经(17549)
(17305)
农业(14647)
(13609)
技术(13385)
(13003)
产业(12458)
环境(12108)
(11754)
(11630)
财务(11583)
财务管理(11558)
地方经济(11352)
(11167)
企业财务(10931)
机构
学院(250023)
大学(249058)
(107980)
经济(106213)
管理(101901)
理学(90355)
理学院(89418)
管理学(87843)
管理学院(87385)
研究(78701)
中国(56882)
(49370)
科学(47702)
(46378)
财经(38616)
中心(37284)
(37155)
(36669)
业大(36187)
(35450)
经济学(34784)
(34602)
研究所(33948)
(32322)
师范(32006)
经济学院(31830)
北京(29269)
农业(29199)
(29195)
财经大学(29170)
基金
项目(184862)
科学(149412)
基金(138255)
研究(134928)
(120077)
国家(119165)
科学基金(104641)
社会(90052)
社会科(85839)
社会科学(85816)
基金项目(73855)
(72147)
自然(66921)
自然科(65448)
自然科学(65432)
自然科学基金(64268)
教育(61624)
(60494)
资助(54834)
编号(52763)
重点(41862)
(41506)
(41303)
成果(40437)
(39832)
国家社会(38760)
创新(37344)
教育部(36279)
人文(35960)
科研(35806)
期刊
(105973)
经济(105973)
研究(65771)
中国(38956)
学报(35821)
管理(35505)
科学(35003)
(34680)
(32802)
大学(28403)
学学(27108)
农业(23066)
技术(22423)
教育(20945)
业经(18750)
财经(18374)
经济研究(17891)
(17431)
金融(17431)
(15901)
问题(14964)
(12684)
统计(12468)
技术经济(12423)
科技(12026)
商业(11825)
资源(11805)
(11790)
(11765)
(11506)
共检索到338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新争  
基于产业关联的产业转移是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推动区域内生增长的重要途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但其后向关联水平并不必然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从而为制造业由东向西的转移奠定了产业基础;(2)区域制造业与其它地区产业之间的关联水平与区域间地理距离呈反比;(3)待转移产业及其转向的选择要视区域内产业关联、区域间产业关联、产业技术特征以及区域间地理距离进行分类、差异化转移;(4)现阶段低技术制造业更适用于基于产业链的集群式整体迁移模式,而中、高技术制造业更适用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工序转移模式,推动区域间基于产品价值链的网络型分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菠阳  李俊玮  刘红光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N区域间产业转移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对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量、转移路径进行测算,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因素对产业转移的驱动效应,并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的对比研究将产业转移类型区划分为综合增长型、优化调整型、适当保留型和综合转出型四种类型,根据实证研究对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分为宏观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地区产业政策、市场核心因子等四个方面,为定量化研究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普光  杨琳  王云青  
基于对碳消费的中间投产在外贸转移中的隐含可能,文章以我国作为对象国,并按照贸易过程中的国内产业转移为最终投产碳消费测度对象构建多区域投产模型,按照效率、技术、结构和投产规模效应以及进出口国的相应产品占比与碳排放条件验证针对我国贸易的产业转移条件下的碳消费隐藏部分的排放条件。结果证实:我国近阶段出口以及贸易推动的经济增长仍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但我国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实现了产品单位碳消费逐步削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刘红光  
全球化贸易下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碳转移"以及"碳泄漏"等碳污染效应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键时期,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的相关碳污染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中国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对中国八大区域间以出口和消费为导向的产业转移规模、流向和行业进行定量测评,并与2007年中国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结合,以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问题。所得结论是,通过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北和东北等地区成为碳排放转入和碳泄漏重灾区,京...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明森  陈爱贞  赵福战  
本文基于产业开放度视角,将我国产业划分为外向型、准外向型和内向型三种产业梯度,并借助投入产出法,从理论与实证双重层面,探讨国际产业转移中资本、贸易结构变动引发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变化,进而影响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传导机理,以及对我国产业波及传导效应的特殊规律性。实证检验表明,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外向型—准外向型—内向型"产业波及路径,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外向型产业自我波及和加工贸易产业"两头在外"造成产业波及封闭与外漏,加上准外向型尤其是内向型产业的承接力与需求层次相对较弱,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的推力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国际产业转移传导中能量严重衰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齐亚伟  陈洪章  
本文基于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42个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和8大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农业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较高,而从投资和出口需求来看,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效应比较明显;北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中部区域在带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区域内的乘数效应要远远大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溢出效应又高于反馈效应,表明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关联性还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本地产业部门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齐亚伟  陈洪章  
本文基于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42个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和8大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农业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较高,而从投资和出口需求来看,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效应比较明显;北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中部区域在带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区域内的乘数效应要远远大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溢出效应又高于反馈效应,表明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关联性还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增长主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永庆  金锐  汪文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根本动力,金融健康发展又对经济形成支撑和推动,两者休戚相关。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金融业与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中、西部地区金融业都与本部门存在较高程度双向关联关系,东部地区关联程度最高;三个地区金融业在信息化建设及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产业支持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梯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全诗凡  江曼琦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成韦  赵炳新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运用国家2005、2010和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金融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2005-2015,金融集聚城市关联格局逐渐由部分省会城市构成的"轴辐"式布局向东、中部城市"全域"式网络布局发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金融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且多数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进行直接金融要素交流,逐渐减少对中介城市的依赖;大多数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小、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且城市对网络的影响力逐步拉大;逐步形成"分界线"轴带、东部沿海轴带和长江经济带轴带;城市组团格局在金融集聚进程中趋于均衡化和泛化、且子群内部自组织性和强度均在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廖双红  
利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沿海出口驱动型产业转移总体规模及比重、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及空间格局,以及行业区域间转移规模及特征,为判断外向型产业转移规模及空间特征提供依据。研究表明:①目前沿海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但表现以消费驱动为主、外向型产业转移比重较低特征;②区域间产业转移表现为东部向其他区域转出为主、中西部等落后地区以其他区域转入为主特征,少量区域间产业转出表现为地区内部转移特征,且中部地区产业二次转移明显;③行业转移以工业为主,且集中在沿海资源能源型行业转移上,污染产业转移特征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坤  殷朝华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量的积累,但随着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对质的提升需求越来越迫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供给侧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产业关联性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利用我国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投入产出表相关参数和网络结构模型相关参数研究我国产业关联性及其经济影响,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晓娣  
论文以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利用系统优化模型测算中国的生态效率,并分析生产要素、产业产出和污染物对效率水平的影响;为了聚焦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型仅包括温室气体一种污染物。从1997到2010年,中国生态效率约下降一半,要素投入和产出变动均是效率降低的原因。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中,惟有高水平劳动影子价格为正、能够影响生态效率;1997—2010年间,高水平劳动力实际利用率降低、稀缺性上升,加剧了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的距离、降低了生态效率。在18类产业中,12类产值上升、对生态效率贡献为正;食品、纺织、非金属制造、运输及公私服务业等6类对生态效率作用为负。以上结果有助于明确实现保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欢  张玲  
基于2014—2019年中国内地28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三阶段DEA模型,测度各省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运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分别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进而揭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14—2019年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由0.62提高至0.72,更多省域向高效率演进,到2019年,35.7%的省域达到生产效率前沿;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中部(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东北和西部的发展格局,较低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是制约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的主因;样本考察期内,全国整体、东部和中部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及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而中部仅存在条件β收敛,且不同区域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据此,针对提升不同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投入产出效率提出针对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