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7)
- 2023(16258)
- 2022(14242)
- 2021(13441)
- 2020(11117)
- 2019(25876)
- 2018(25668)
- 2017(49934)
- 2016(27134)
- 2015(30405)
- 2014(30261)
- 2013(29484)
- 2012(27299)
- 2011(24365)
- 2010(24171)
- 2009(21774)
- 2008(20903)
- 2007(17904)
- 2006(15616)
- 2005(13299)
- 学科
- 济(106305)
- 经济(106190)
- 管理(77404)
- 业(73197)
- 企(60407)
- 企业(60407)
- 方法(48021)
- 数学(41950)
- 数学方法(41353)
- 农(29806)
- 中国(29286)
- 财(26652)
- 地方(25319)
- 业经(23483)
- 学(22032)
- 农业(20015)
- 贸(19243)
- 贸易(19231)
- 易(18636)
- 制(17847)
- 理论(17636)
- 环境(17207)
- 务(16800)
- 和(16747)
- 财务(16722)
- 财务管理(16687)
- 技术(16623)
- 策(15930)
- 企业财务(15716)
- 划(15487)
- 机构
- 学院(371030)
- 大学(370286)
- 管理(150110)
- 济(146707)
- 经济(143374)
- 理学(130621)
- 理学院(129150)
- 管理学(126782)
- 管理学院(126075)
- 研究(122852)
- 中国(90353)
- 京(78414)
- 科学(76330)
- 财(66136)
- 所(59718)
- 农(57294)
- 中心(56356)
- 业大(54836)
- 研究所(54665)
- 江(53673)
- 财经(53404)
- 范(50413)
- 师范(50008)
- 北京(49024)
- 经(48664)
- 院(46056)
- 农业(44521)
- 州(43777)
- 经济学(43043)
- 师范大学(40434)
- 基金
- 项目(261258)
- 科学(206036)
- 研究(191848)
- 基金(189328)
- 家(164356)
- 国家(162982)
- 科学基金(141169)
- 社会(119980)
- 社会科(113647)
- 社会科学(113618)
- 省(101275)
- 基金项目(101273)
- 自然(92969)
- 自然科(90740)
- 自然科学(90719)
- 自然科学基金(89019)
- 教育(88168)
- 划(85729)
- 编号(79297)
- 资助(77480)
- 成果(63108)
- 重点(58111)
- 部(57282)
- 发(55997)
- 课题(54002)
- 创(53945)
- 创新(50276)
- 科研(49705)
- 教育部(49181)
- 大学(48774)
- 期刊
- 济(157007)
- 经济(157007)
- 研究(107276)
- 中国(66581)
- 学报(55159)
- 管理(53894)
- 科学(52933)
- 农(50934)
- 财(49481)
- 大学(42557)
- 教育(41163)
- 学学(39986)
- 农业(35344)
- 技术(33172)
- 融(29958)
- 金融(29958)
- 业经(26641)
- 财经(24600)
- 经济研究(24341)
- 问题(22080)
- 经(20988)
- 图书(19808)
- 资源(18185)
- 业(18168)
- 科技(17655)
- 理论(17392)
- 技术经济(17326)
- 现代(17273)
- 版(16687)
- 发(16145)
共检索到532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佳 郭静 刘科伟
延安是我国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城市。多年来,城市交通条件的每一次突破性改善都导致城市用地扩展冲破瓶颈,并使城市结构和形态产生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土地开发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条件变化对延安市用地布局的影响,提出了"有限扩张、组团集中;点轴带动、多级联动;疏密有序、适度开发"的用地布局策略,以期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交通 城市用地布局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林林 路春燕
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耕地是安塞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景观类型,聚落景观仅占总面积的0.92%,聚落斑块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形状较为规整;聚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该县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中东部沟谷地区;聚落斑块面积随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呈偏正态或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聚落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沿河流与道路集聚分布的趋势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宏安 王介勇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彦随 陈宗峰 李裕瑞 冯巍仑 曹智
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延安市宝塔区羊圈沟和顾屯沟实验基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种植饲料油菜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基于饲料油菜种植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思路。结果表明:1)延安地区具备种植春季饲料油菜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春播饲料油菜播种量以3.95.1 kg/hm2为宜,苗期密度宜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2)饲料油菜种植需要一定的田间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孟庆香 刘京 齐雁冰
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土地降水生产潜力6312kg/hm2,现实生产力1899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06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按照国内外中高消费水平计算,现有人口已严重超载。认为当前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土壤;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积极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合理施肥,发展集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义超 任志远
在GIS和分形理论的指导下,将延安市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宝塔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形维数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宝塔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风貌是以林地为基质,以草地、园地、居工、未利用地为斑块镶嵌结构,并且以水体和道路为线状廊道的景观结构模式。(2)宝塔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体、道路、草地、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居工;而稳定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水体、道路、居工、未利用地、园地、耕地、林地,草地。(3)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各种景观指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与干扰,如植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卫华 韩霁昌 马增辉 雷娜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不利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的交通便利程度与村庄空心化程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交通条件越好,村庄的空心化程度越低。[结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空心村整治工程时,可以优先考虑交通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卫华 韩霁昌 马增辉 雷娜
[目的]空心村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户籍和社保制度,以及管理和规划因素等。由于我国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发展差异悬殊,不同地形区空心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文章探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因素对丘陵沟壑区空心村的产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澄城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搜集资料等方法,利用交通便利指数、交通距离指数等开展分析,综合考虑了道路崎岖程度、道路质量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研究区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崎岖的道路极大地增加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东 陈英 杨润慈
耕地整治优先度和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土地整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讨论了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的原则,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三方面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和GIS标准分类法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并分析耕地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根据耕地地块综合条件系数评价结果,划分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3)运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东 陈英 杨润慈
耕地整治优先度和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土地整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讨论了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的原则,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三方面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和GIS标准分类法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并分析耕地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根据耕地地块综合条件系数评价结果,划分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3)运用因素组合法,将麦积区耕地整治模式划分为:"土坎梯地+经济林"、农田水利建设及优化和路林网密织三种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欣 常庆瑞 卞德鹏 刘炜 杨昆
【目的】通过几种遥感影像融合方法的比较,筛选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处理的融合方法。【方法】利用ALOS全色波段与多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变换、乘法变换和Brovey变换等3种融合方法,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后的影像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所有融合处理图像的标准差和信息熵多大于原始影像,融合后图像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其中Brovey变换法在提高目视效果和识别精度方面优于其他2种融合方法。【结论】3种变换融合方法中,Brovey变换更适合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ALOS遥感影像的融合,同时也为提高该区遥感影像的解译精度奠定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海 牛秀峰 孙平阳 柏延芳
为丰富种质资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进乔木树种105个,分属于15科25属,进行筛选、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坡地生长的樟子松、油松、侧柏、刺槐,适宜沟底生长的山杨、胡杨、乌柳,经济树种梅杏、红枣、桃等8科12属90余个优良树种。并研究了其立地条件及水、肥需求规律,提出了不同树种立地范围。结果表明:刺槐耗水量较大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油松、侧柏耗水量较少适于旱坡地种植;杏宜种植于水肥条件较好的阳坡或半阴坡;梨阴坡、阳坡均可;枣应植于阳坡等。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乔木引种及评估 适生立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菊英 王万忠 李靖 杨亚莉
根据黄土高原绥德、延安、离石、安塞等地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 ,以降雨指标大于坡耕地侵蚀性降雨标准为条件 ,即PI30 >3 2 0mm2 ·min- 1 和I30 >0 2 8mm·min- 1 ,分析了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的减水减沙效益 ,及整地工程对林地减蚀作用的影响 ,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盖度林地减水减沙效益的关系式 (V =0~ 10 0 ;PI30 =3 2 0~ 10 0mm2 ·min- 1 ) :R% =16 0 4 2 6 - 2 8 90 6 4 4 (1 V) - 37.4 4 2log(PI30 ·V) ,r =0 .835 , n =88S%...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云鑫 李琳娜 李裕瑞 陈宗峰
[目的]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