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3)
- 2023(13389)
- 2022(11502)
- 2021(10727)
- 2020(9450)
- 2019(21669)
- 2018(21716)
- 2017(41861)
- 2016(22896)
- 2015(25989)
- 2014(26424)
- 2013(25667)
- 2012(23840)
- 2011(21125)
- 2010(21185)
- 2009(19427)
- 2008(19305)
- 2007(17329)
- 2006(14423)
- 2005(12667)
- 学科
- 济(92339)
- 经济(92230)
- 管理(65206)
- 业(62664)
- 企(51160)
- 企业(51160)
- 方法(48205)
- 数学(43076)
- 数学方法(42392)
- 财(24917)
- 农(24559)
- 中国(22718)
- 学(20672)
- 制(18039)
- 业经(17981)
- 地方(17286)
- 农业(16244)
- 务(16051)
- 财务(15981)
- 贸(15981)
- 贸易(15978)
- 财务管理(15941)
- 理论(15902)
- 易(15512)
- 企业财务(15146)
- 银(14632)
- 银行(14588)
- 融(14312)
- 金融(14304)
- 和(14010)
- 机构
- 大学(327553)
- 学院(326404)
- 济(129302)
- 管理(126947)
- 经济(126529)
- 理学(110442)
- 理学院(109231)
- 研究(107088)
- 管理学(106844)
- 管理学院(106250)
- 中国(79455)
- 科学(68577)
- 京(68441)
- 农(60047)
- 财(59198)
- 所(54665)
- 业大(53108)
- 中心(50886)
- 研究所(50127)
- 江(48402)
- 财经(47863)
- 农业(47587)
- 经(43484)
- 北京(42167)
- 范(41899)
- 师范(41339)
- 经济学(39433)
- 院(38807)
- 州(38482)
- 技术(36030)
- 基金
- 项目(226328)
- 科学(177613)
- 基金(164789)
- 研究(159981)
- 家(145466)
- 国家(144293)
- 科学基金(123413)
- 社会(99866)
- 社会科(94625)
- 社会科学(94598)
- 省(89219)
- 基金项目(86796)
- 自然(82823)
- 自然科(80982)
- 自然科学(80956)
- 自然科学基金(79516)
- 划(75710)
- 教育(75672)
- 资助(69185)
- 编号(64500)
- 成果(52168)
- 重点(51291)
- 部(50177)
- 发(47334)
- 创(46881)
- 课题(44703)
- 科研(44519)
- 创新(43853)
- 计划(42917)
- 教育部(42593)
- 期刊
- 济(131563)
- 经济(131563)
- 研究(87415)
- 中国(59756)
- 学报(56930)
- 农(52601)
- 科学(49659)
- 财(47354)
- 管理(44336)
- 大学(42634)
- 学学(40361)
- 农业(35371)
- 教育(34641)
- 技术(30514)
- 融(26888)
- 金融(26888)
- 财经(23238)
- 业经(21636)
- 经济研究(21592)
- 经(19918)
- 业(19092)
- 统计(18856)
- 问题(17872)
- 版(17185)
- 策(16812)
- 技术经济(16209)
- 决策(15299)
- 科技(15069)
- 图书(14974)
- 理论(14692)
共检索到463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王雯雯
基于GIS平台,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山东、辽宁两个典型半岛型省区2002年和2016年中心—门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两省的可达性水平均实现了由"周末生活圈"向"一日生活圈"的转变,其中对内可达性格局呈现出以各自省会城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扩展的"中心—外围"格局,对外可达性格局辽宁省表现为双核型特征,山东省则呈现出由弱双核向单核结构发展的态势。②两省中心—门户体系差异化明显,存在由腹地城市转向门户城市、腹地中心与门户城市等级提升、减弱五种类型,其中山东省门户城市等级提升幅度强于腹地中心城市的衰减速度,而辽宁省中心与门户城市等级变化幅度不大。③两省中心—门户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呈帕累托分布模式,表现为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过于突出,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山东省门户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心城市,其中心—门户体系向开放型的门户主导型转变。辽宁省由于门户与腹地城市发展差距较小,其中心—门户体系的双核特征愈加明显。两省经济、交通可达性等指标对中心—门户等级体系影响较大,区位中心性影响较小,山东省已经出现中心与门户城市合二为一的态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程骅 陈燕
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本文运用区位商和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区位商、城市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发展中的空间差异,指出了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整体提升城市能级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 于婷婷 冯章献
以高德互联网地图的导航服务功能为基础,利用基于Arc GIS开发的"时空圈"测度工具,从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小汽车交通三个方面,综合测度与评价长春市各商业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网络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相比于传统可达性测度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便捷,可基于多种交通方式表达,且时态特征鲜明;②各商业中心可达性表现出"中心—边缘"的差异化特征,中心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而边缘区小汽车可达性较优;③可达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步行可达范围的拓展受路网密度、铁路线阻隔影响明显,公共交通沿轻轨线、公交线的"指状"拓展特征明显,而小汽车交通则表现出沿城市快速路、环路及主要对外交通干道的轴向扩展特征;④高峰时段商业中心的可达范围均显著降低,小汽车交通可达性降低幅度要高于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的测度,进一步说明提高公共交通效能,能有效削减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永生 黄庆丰 章裕超 李莹莹
为对合肥市中心城区(二环内)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概念与原理,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结果表明:1)绿地破碎化较为严重,但绿地可达性总体较好;2)绿地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仍存在不均衡;3)一环内外绿地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4)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是衡量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社会公平性的有力手段,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结果能有效地评价城市绿地格局和服务功能,可为合理调整与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浩飞龙 王士君 谢栋灿 于婷婷 冯章献
以高德互联网地图的导航服务功能为基础,利用基于Arc GIS开发的"时空圈"测度工具,从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小汽车交通三个方面,综合测度与评价长春市各商业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网络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相比于传统可达性测度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便捷,可基于多种交通方式表达,且时态特征鲜明;②各商业中心可达性表现出"中心—边缘"的差异化特征,中心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而边缘区小汽车可达性较优;③可达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步行可达范围的拓展受路网密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冬梅 陈晓键 冯嘉 刘淑虎
文章在解析吴忠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居民现状出行特征及城市空间扩展背景下迁居及单位搬迁对居民出行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城市空间扩展看似失控,但大部分居民的出行可达性依然在可控范围。文章从城市化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开发时序及规划政策干预等方面分析产生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并指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滨河新区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优化发展是抑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和优化交通可达性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吴忠市中心城区 可达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欣然 岳邦佳 林爱文 陈飞燕
以武汉市中心城区403个住宅小区均价为样本,基于"轨道-公交-慢行"交通路网和住宅价格特征数据构建地理空间数据库,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不同的使用人群,采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并构建特征价格模型来定量分析可达性对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商业、公园、医疗设施的区位特征已被购房者所识别,其中,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学校、商场、公园对房价起拉动作用,三甲医院对房价有负向影响。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校、商场、公园和医院,而养老设施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中伟 贺军亮 金凤君
根据2008年全球互联网地图,利用网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城市节点的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并结合总带宽和连线数据,对世界互联网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表明:影响世界互联网城市节点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的关键因素略有不同;世界互联网城市等级体系是建立在原世界城市体系上的一种新等级,其受节点网络功能、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国际航空交通运量,以及GDP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玉 雷菊霞
笔者从学科信息门户知识组织体系意义入手,重点分析了学科信息门户中的学科分类聚类体系和关系列表体系,并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门户应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情况,最后提出了集成各种组织体系的方法组织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
知识组织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信息门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建科 邱煜焜 王方雄 白家圆
文章通过对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探究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交通拥堵对于院前急救医疗可达性的影响在高峰时段尤为明显,相对于平峰时段,道路拥堵指数上升30.6%,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最短可达时间上升68.4%,平均可达时间增加18.9%,交通拥堵导致救护车行驶速度降低22.8%;平峰时段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可达性明显提高,54.7%和96.9%的居民可在15 min与30 min内得到及时救治。(2)研究时段内院前急救可达时间插值结果均呈圈层式分布,可达时间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逐渐增加。高峰时段下交通拥堵因素对于15 min、20 min和30 min时间圈层的影响较为显著;平峰时段下,25 min圈层覆盖面积显著增加,外围地区的急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晚高峰时段15 min圈层覆盖面积相对平峰时段有明显增加,因此公交专用道路对于提升院前急救可达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通过考虑与不考虑交通拥堵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可知:交通拥堵对可达性所造成的影响与该地区路网密度和人口密度成正比例关系,即交通拥堵对于人口稠密、路网密集的地区影响显著。忽略交通拥堵因素时,C1地区内街道数量上升40%,覆盖人口总数上升39.8%。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将直接改善中心城区居民获得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徐建新
构建了能够客观反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交通可达性指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验证了交通改善影响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传导机制与渠道,并通过构造外生冲击检验以及选取合宜的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良好处理,同时重点探讨了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多维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提升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还能够对邻接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制造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符合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其溢出效应在300km以内最为稳定且强烈,之后逐渐衰减,并在900km处出现半衰期;高铁开通的外生冲击检验以及工具变量估计同样验证了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开通溢出效应的进一步分解表明,高铁开通对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其外溢效应仅表现为高铁城市间的组内溢出效应,而高铁开通城市对未开通高铁城市的组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交通可达性提升主要通过优化城市资本要素错配、促进产业多样化集聚、强化知识技术溢出以及缓解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而促进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彦 屠年松
降低城市边界效应,对于促进要素流动、推动跨境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交通可达性和边界效应对沿边地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2000—2013年中国沿边地区76个地级市与毗邻国家的贸易数据及自身内贸数据,以跨境可达性来反映沿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沿边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如果忽略空间效应的影响,则会带来边界效应的高估;交通可达性、经济规模对于跨境贸易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边界效应和城市化率则具有负面效应;交通可达性对沿边城市进口贸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但对其出口贸易的影响仅具有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边界效应的不利影响,且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西南地区改善作用最大。为更好地促进沿边城市的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快跨境交通网络建设,不断提升边境地区城市化质量,并实施差异化的沿边开放政策。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边界效应 跨境贸易 沿边城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秀英 邱荣祖 林玉英 王剑凯 胡喜生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贫困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县域水平交通可达性,通过生计五边形法计算县域水平多维贫困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对县域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县域交通可达性从沿海到山区呈现出"分层结构、南北两级分化"的特征,总体上可达性水平不高;②各县域单维贫困水平差异大,多维贫困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闽东部与北部地区;③交通可达性与多维贫困之间既存在协同促进的关系,也存在权衡制约的关系,即交通基础建设对反贫困的作用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其中43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明显的特征;而15个县域呈现交通可达性越高,反贫困作用越弱的特征,且这些县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闽北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可为提出科学的、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如对于存在权衡制约关系的县域,仅仅依靠交通扶贫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结合单维贫困的识别实施精准扶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小曙 杨文越 黄晓燕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杰 陈卓
以可达性指标评价海岛对外交通状况,在明确海岛空间可达性涵义的基础上,将海岛空间可达性划分为岛际可达性与陆岛可达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算法,建立海岛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模型。最后以舟山群岛为实例进行海岛空间可达性评价,以期为我国海岛对外交通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海岛 交通 可达性 影响因素 评价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