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9)
- 2023(15091)
- 2022(12756)
- 2021(11529)
- 2020(9884)
- 2019(22396)
- 2018(21726)
- 2017(41277)
- 2016(22001)
- 2015(24230)
- 2014(23658)
- 2013(23220)
- 2012(21387)
- 2011(19312)
- 2010(19191)
- 2009(17468)
- 2008(16625)
- 2007(14204)
- 2006(12653)
- 2005(10705)
- 学科
- 济(110457)
- 经济(110357)
- 管理(63692)
- 业(56938)
- 企(46468)
- 企业(46468)
- 方法(44803)
- 数学(40019)
- 数学方法(39537)
- 中国(25907)
- 地方(25129)
- 农(22860)
- 财(22667)
- 学(22499)
- 业经(21018)
- 贸(16085)
- 贸易(16081)
- 环境(15954)
- 农业(15907)
- 易(15516)
- 务(14615)
- 地方经济(14599)
- 财务(14568)
- 财务管理(14541)
- 制(14470)
- 理论(13987)
- 和(13971)
- 企业财务(13905)
- 技术(13462)
- 融(12888)
- 机构
- 大学(318313)
- 学院(316218)
- 济(135808)
- 经济(133323)
- 管理(122918)
- 研究(108787)
- 理学(107398)
- 理学院(106135)
- 管理学(104172)
- 管理学院(103574)
- 中国(78391)
- 科学(68873)
- 京(65894)
- 财(57192)
- 农(55682)
- 所(54304)
- 业大(50501)
- 研究所(50245)
- 中心(49861)
- 江(49662)
- 财经(47412)
- 农业(44162)
- 经(43220)
- 经济学(42759)
- 范(40305)
- 师范(39731)
- 院(39410)
- 北京(39268)
- 经济学院(38439)
- 州(35918)
- 基金
- 项目(225625)
- 科学(178685)
- 基金(167423)
- 研究(155705)
- 家(148989)
- 国家(147862)
- 科学基金(127190)
- 社会(102887)
- 社会科(97722)
- 社会科学(97694)
- 基金项目(89323)
- 省(87703)
- 自然(84826)
- 自然科(82938)
- 自然科学(82911)
- 自然科学基金(81429)
- 划(74304)
- 教育(70751)
- 资助(67484)
- 编号(59566)
- 重点(51338)
- 部(49124)
- 发(48560)
- 创(46747)
- 成果(46208)
- 创新(43956)
- 科研(43941)
- 国家社会(43896)
- 计划(42765)
- 教育部(41933)
- 期刊
- 济(143690)
- 经济(143690)
- 研究(87031)
- 学报(55607)
- 中国(53281)
- 科学(49388)
- 农(47706)
- 管理(44002)
- 财(43873)
- 大学(41109)
- 学学(39291)
- 农业(32327)
- 技术(27037)
- 经济研究(24427)
- 财经(23756)
- 融(23577)
- 金融(23577)
- 教育(23132)
- 业经(21434)
- 经(20519)
- 问题(19913)
- 业(17091)
- 技术经济(16485)
- 统计(15854)
- 版(15427)
- 资源(14945)
- 图书(14815)
- 策(14599)
- 科技(14381)
- 商业(14149)
共检索到450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雷菁 钟业喜 冯兴华 吴思雨 钟玉婷
识别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地位有助于推动区域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列车班次及百度指数数据在Ucinet及ArcGIS软件支持下,刻画了交通信息流视角下的长江经济带网络密度及城市中心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城市交通及信息联系均处于弱连接状态,交通及信息要素的联系水平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的省域融合特征开始显现,而信息网络的跨地带联系相对较弱。(2)交通网络中的城市中心性的等级差异显著,西部地带中心城市的遮蔽效应较强;信息网络视角下的城市交往力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但中部城市的要素连接作用不强。(3)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了相对协调有序的组团格局,而交通网络下的组团联系相对匮乏、城市组团的紊态化发展态势明显。(4)大部分因子对信息流要素下的城市中心性的影响力均强于交通流网络,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影响交通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中心性的主导因子,而单纯的人口规模对城市中心性影响相对较弱。为此,文章提出应积极培育省域边缘地区中心城市、推动中西部地带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与共享平台,以促进长江经济带交通信息要素网络的一体化、协调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冯兴华 李建新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浩 余瑞祥 左桠菲 丁镭
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关键词:
市域经济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卜亚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并利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中部与西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差距较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开放水平的提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改革监管体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以及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等途径来改善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福利绩效 城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玺渊
本文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市场效率等内容做了分析,阐述了这些指标和因素对其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特点。通过具体分析之后发现,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货运周转量都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俞佳立 钱芝网
基于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变化,同时构建了Tobit模型分析影响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整体技术效率水平为0.760,效率不高,时间上呈"U"字型走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格局;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30,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3%,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出现波动,时间上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空间上暂不存在"阶梯状"分布格局。Tobit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行业因素、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技术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增速虽然也产生正向影响,但未通过统计性检验。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行业规模;加快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共同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庞庆华 李涵 杨田田
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娟 曹卫东 张宇 陶杰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现有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GWR模型来探索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上海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带域消费中心城市,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省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集中在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消费中心城市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不断向东(偏北)方向集聚态势,上游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下游则出现相反方向,呈现“东南-西北”分布格局;(3)2000、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集聚性逐渐加强;(4)三产产业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均有利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省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城乡收入比对消费中心城市呈负向相关,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进行研判,希冀能为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黄冬春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19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了2005—2019年两大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低于长江经济带,但长江经济带增长速度更快,并于2014年超过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比黄河流域区域非均衡性更强,但区域内部差距下降幅度更大。②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空间格局特征,下游辐射带动作用显著。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呈现“中下游>上游”的空间格局,整体“马太效应”凸显。③长江经济带交通碳排放效率属于“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黄河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则属于“人口+经济”驱动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影响两大区域交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共同因素,但对长江经济带作用更显著。最后,从共性和差异出发,提出特色发展路径、区域交流合作等交通碳减排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文健 李晓明
以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为基础,对城市脆弱性研究中的维度及影响因素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临界值法降低了传统测度方法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处于较高的等级,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阶梯特征,脆弱性的内部差异较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文健 李晓明
以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为基础,对城市脆弱性研究中的维度及影响因素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临界值法降低了传统测度方法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处于较高的等级,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阶梯特征,脆弱性的内部差异较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汝资 陈巧娟 高雄愿 孟思贤 魏国恩 刘耀彬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既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揭示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绿色全面转型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对比分析2016年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前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空间梯度格局变化,进而采用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计量模型揭示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2016年以来绿色经济效率增幅明显,技术进步是主要来源。(2)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沿上中下游呈现纵向的“~”型梯度强化趋势,而从沿江向远江的横向来看,则呈现扁平化到倒“U”型梯度转换。(3)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良好,高梯度城市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凸显,使得低梯度城市“路径突破”效应显著增强。(4)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投资强度、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具有正外部性,而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则有负向溢出效应。对比两个时期发现,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的驱动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间接效应强化,而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增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明 程晓曼
构建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评价体系,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36个沿线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并采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均值为0.868,整体未实现DEA有效,城市绿色创新活动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改善空间还很大;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纯技术效率水平从高至低为下游、中游、上游,绿色创新的规模效率显著高于纯技术效率;在一定的临界值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资利用水平显著促进了下游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地方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污染治理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爽 周天凯 樊琳梓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10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SBM模型对各城市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探索了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较好,呈现"V"型变化趋势;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绿色水平依次降低,其中武汉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是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U"型关系,大部分城市位于"U"型曲线的上升一方,对外开放、科技投入、经济集聚和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而产业结构则阻碍了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会忠 韩沅刚
环境规制是约束企业污染行为的政策组合,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运用Undesirable-SBM模型、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趋势检验分析法和面板Tobi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2009~2018年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导致环境规制效率呈现差异性,成渝城市群末端治理不协同造成环境规制效率差异显著,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差异小,但水平低于其他城市群;(2)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环境规制效率上升明显,成渝城市群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投入,环境规制效率稳定在中等水平,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低效率水平城市集聚地带,恶化型城市占比高达45.16%;(3)三大城市群在投入产出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在资金分配、政策投入以及污染物末端治理等方面加以完善;(4)市场化水平对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影响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影响对不同城市群环境规制效率产生不同作用。本研究为三大城市群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政策与措施,推动长江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其它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