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1)
- 2023(14210)
- 2022(12084)
- 2021(11290)
- 2020(9698)
- 2019(22301)
- 2018(22133)
- 2017(42869)
- 2016(23388)
- 2015(26159)
- 2014(26393)
- 2013(25790)
- 2012(23847)
- 2011(21268)
- 2010(21122)
- 2009(19388)
- 2008(19004)
- 2007(16994)
- 2006(14214)
- 2005(12491)
- 学科
- 济(95547)
- 经济(95430)
- 管理(66806)
- 业(62590)
- 企(51500)
- 企业(51500)
- 方法(47097)
- 数学(41924)
- 数学方法(41396)
- 财(26103)
- 中国(25810)
- 农(24372)
- 学(21082)
- 地方(19418)
- 制(19035)
- 业经(18793)
- 务(16945)
- 财务(16886)
- 财务管理(16848)
- 贸(16125)
- 贸易(16120)
- 企业财务(16068)
- 农业(15826)
- 易(15599)
- 理论(15418)
- 银(14697)
- 银行(14655)
- 融(14200)
- 体(14194)
- 金融(14192)
- 机构
- 大学(332792)
- 学院(331781)
- 济(133574)
- 经济(130625)
- 管理(128590)
- 理学(112077)
- 理学院(110762)
- 研究(109580)
- 管理学(108550)
- 管理学院(107942)
- 中国(80835)
- 京(69991)
- 科学(69726)
- 财(60823)
- 农(58326)
- 所(55054)
- 业大(52402)
- 中心(51631)
- 研究所(50490)
- 财经(49420)
- 江(49032)
- 农业(46271)
- 经(44992)
- 范(43223)
- 北京(42794)
- 师范(42670)
- 经济学(41502)
- 院(40113)
- 州(38745)
- 经济学院(37624)
- 基金
- 项目(231613)
- 科学(183395)
- 基金(170574)
- 研究(163008)
- 家(150254)
- 国家(149088)
- 科学基金(128550)
- 社会(104067)
- 社会科(98760)
- 社会科学(98732)
- 基金项目(91141)
- 省(90502)
- 自然(86100)
- 自然科(84236)
- 自然科学(84210)
- 自然科学基金(82729)
- 划(76829)
- 教育(76309)
- 资助(69865)
- 编号(64541)
- 重点(52394)
- 成果(51431)
- 部(51412)
- 发(48661)
- 创(47783)
- 科研(45266)
- 创新(44814)
- 课题(44654)
- 教育部(43881)
- 国家社会(43386)
- 期刊
- 济(137187)
- 经济(137187)
- 研究(90326)
- 中国(59248)
- 学报(56068)
- 农(50836)
- 科学(50457)
- 财(48726)
- 管理(44922)
- 大学(42151)
- 学学(40182)
- 农业(34060)
- 教育(31710)
- 技术(29144)
- 融(26565)
- 金融(26565)
- 财经(24480)
- 业经(22588)
- 经济研究(22522)
- 经(21038)
- 问题(20079)
- 业(18173)
- 统计(17187)
- 版(16835)
- 技术经济(15932)
- 策(15632)
- 科技(15006)
- 商业(14908)
- 理论(14672)
- 资源(14540)
共检索到468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项勇 任宏 樊新安
因行为人寻求空间上交流的需求形成一种聚集的向心力,从而产生在一定区域内其分布状态表现出了单峰分布现状。但是在处于社会中的行为人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分布,使行为人聚集的空间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章综述了行为主体(个人和企业)在交流情况下产生聚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个人之间聚集社会外部性产生的前提条件,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个人聚集得出了个人聚集分布的最优结论;通过对企业交流情况下聚集形成中央商务区的均衡分布状况,得出了企业在中央商务区为钟型分布,并且利用信息的传播界限可解释中央商务区的形成的结论,同时也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春虎 曹薇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梳理人才聚集空间结构差异的作用机理,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方法验证科技型人才聚集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出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同时人才聚集程度由东向西逐步递减;(2)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分布存在层级结构,但由于人才聚集的外部性使得层级内部成员打破了传统地理距离限制;(3)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的核心区域在各层级中的分布逐年趋于稳定。基于此,提出优化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型人才 聚集效应 空间差异 核心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铭萍 周年兴 梁艳艳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关键词:
江苏省 聚集分形 旅游景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元衡 王艳
根据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采用聚集分形方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在1973年、1997年和2007年的空间结构分组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桂林市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符合聚集分形模式,其中,市区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点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阳朔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面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而兴安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不符合聚集分形发展模式,表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特征。研究对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指出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和规划目标的差异。研究同时
关键词:
聚集分形 聚集维数 空间结构 旅游景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仇维佳 谭益民 张双全
以湖南省5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和分析。分别在湘中、湘南、湘西、湘北地区分别取一个代表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定湖南省的中心森林公园。研究结果表明: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测算中心时,对周边森林公园的吸引力较强,具有较强中心作用,具有继续开发和发展的趋势,可成为整个湖南省森林旅游的中心。与此同时,根据聚集维数的测算结果并结合湖南省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对湖南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空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聚集分形 湖南省 空间结构 森林公园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常瑞祥 安树伟
现有研究表明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是基于国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但需作进一步的行业细分和实证。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我国285个城市的区位空间为足迹空间,从连续空间上大规模聚集角度计算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没有形成"中心—外围"结构;2003-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程度提高,呈现集中化聚集发展趋势,聚集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细分行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聚集 标准差椭圆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连阁 朱道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因果 何晓群
基于1999~2007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群11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结构差异对城市工业聚集经济和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之间存在聚集经济的区位效应,城市群聚集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技术进步的激励外,城市区位禀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显著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群的区位聚集效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米传民 徐润捷 陶静
互联网金融同传统金融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互联网金融在带来金融开放、门槛降低、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新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在宏观经济冲击、内部脆弱性等影响下,往往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特征。本文利用北京大学的31个省和335个地市区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有关数据,运用t-SNE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降维和聚类分析,得到我国互联网金融空间聚集和不同业务模式发展的分布特征,发现在区域发展程度上存在尖峰厚尾,在业务模式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基于此,提出了考虑互联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造成的三方面系统性风险,并为防范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入境旅游的空间集中度高于国内旅游,CRn指标和HHI指数都有较大的差异。10年入境旅游的空间集中度和空间均衡度变化不大,反映出入境旅游的市场结构比较稳定;国内旅游的空间集中度和均衡度保持稳定,意味着江苏省国内旅游的市场已基本成熟。入境客流量的空间分布受最高级别旅游景点和区位条件的制约,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最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国内游客的空间分布受A级以上景点丰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均衡性。
关键词:
空间聚集 集中度指数 均衡度指数 江苏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妙英 孟祥林
城市化是以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的过程。城市依托两个前提即农业剩余财富前提和农业剩余人口析出前提得以产生。在城市体的产生过程中,聚集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有着双重影响:聚集经济造成城市的集中化发展,聚集不经济造成城市的分散化发展,这为城市群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聚集产生二重乘数效应:由"聚集"作用导致城市"成长";由"成长"引致城市成长并进一步引发"聚集",城市规模是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的均衡发展结果。
关键词:
城市 聚集 乘数效应 经济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章全 明庆忠 陈英
旅游区空间结构演化关系到旅游地的产业效应发挥,分形理论可以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测评,从而为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策略。以云南丽江古城区为实证,应用随机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景区(点)系统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以鱼米河商业步行街为中心的丽江古城区9 km2范围内旅游产业聚集效应呈现递减状况,9 km2以外的景区(点)呈现出离散状况;(2)丽江古城区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区域二元分异结构;(3)丽江古城区景区(点)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区域"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张宝雷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兰芳 邓黎桥 董亮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金融人才区位熵系数测度各省市金融人才聚集程度,并实证考察了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人才的省域分布不均衡,且金融人才聚集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邻接矩阵下,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人才聚集会对关联地区的金融人才聚集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更容易形成金融人才资源的争夺;经济距离矩阵下,东部地区各省份之间金融关联性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基于此,建议我国在未来金融人才发展中,注重区域协调,在保证金融人才合理聚集的前提下,缓解金融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根据区域金融人才聚集空间溢出效应的不同制定差异化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