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96)
- 2023(19540)
- 2022(16459)
- 2021(15180)
- 2020(12734)
- 2019(29352)
- 2018(28852)
- 2017(56088)
- 2016(30236)
- 2015(33704)
- 2014(33463)
- 2013(32409)
- 2012(29526)
- 2011(26286)
- 2010(26137)
- 2009(23805)
- 2008(23008)
- 2007(19937)
- 2006(17386)
- 2005(14968)
- 学科
- 济(122471)
- 经济(122327)
- 管理(83965)
- 业(78753)
- 企(64786)
- 企业(64786)
- 方法(55229)
- 数学(48153)
- 数学方法(47504)
- 中国(34399)
- 农(32773)
- 财(29758)
- 业经(28384)
- 地方(26074)
- 学(25910)
- 制(22196)
- 农业(21963)
- 贸(20733)
- 贸易(20720)
- 理论(20450)
- 易(20048)
- 技术(18687)
- 务(18456)
- 财务(18370)
- 财务管理(18325)
- 银(18188)
- 银行(18140)
- 环境(18137)
- 和(18077)
- 融(17926)
- 机构
- 大学(416174)
- 学院(414419)
- 济(165050)
- 管理(163118)
- 经济(161479)
- 理学(142012)
- 理学院(140430)
- 研究(138560)
- 管理学(137684)
- 管理学院(136942)
- 中国(102027)
- 京(88511)
- 科学(85832)
- 财(75266)
- 所(67673)
- 农(66299)
- 中心(63251)
- 业大(62000)
- 研究所(61898)
- 财经(60818)
- 江(60367)
- 范(56045)
- 经(55524)
- 师范(55462)
- 北京(55239)
- 农业(51854)
- 院(51486)
- 经济学(50429)
- 州(48701)
- 经济学院(45621)
- 基金
- 项目(291035)
- 科学(230089)
- 研究(212213)
- 基金(211882)
- 家(184727)
- 国家(183236)
- 科学基金(158565)
- 社会(134769)
- 社会科(127754)
- 社会科学(127725)
- 省(113362)
- 基金项目(112075)
- 自然(103089)
- 自然科(100760)
- 自然科学(100737)
- 自然科学基金(98897)
- 教育(98027)
- 划(95548)
- 资助(86755)
- 编号(85888)
- 成果(69154)
- 重点(65248)
- 部(63821)
- 发(61940)
- 创(60394)
- 课题(59625)
- 创新(56370)
- 国家社会(56017)
- 科研(55540)
- 教育部(55035)
- 期刊
- 济(174746)
- 经济(174746)
- 研究(120465)
- 中国(78318)
- 学报(65983)
- 科学(60212)
- 农(59868)
- 管理(59589)
- 财(56806)
- 大学(50761)
- 教育(48117)
- 学学(47607)
- 农业(41204)
- 技术(36692)
- 融(33937)
- 金融(33937)
- 业经(29751)
- 财经(29103)
- 经济研究(28867)
- 经(24998)
- 问题(24174)
- 业(21593)
- 图书(21227)
- 科技(19679)
- 版(19637)
- 统计(19236)
- 技术经济(19045)
- 理论(18536)
- 商业(18431)
- 现代(18268)
共检索到598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国亮 唐根年
近年来,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克服了物理时空约束,使得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呈现出与工业经济时代完全迥异的模式。文章从城市群视角构建了"互联网驱动—需求生态圈—制造生态圈—服务生态圈"累积循环机制这一新型的二三产业互动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1994—2014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互联网驱动下,二三产业因争夺重叠性资源而出现"挤出效应",形成了空间非一体化发展,空间结构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中心—外围"向互联网时代的空间匀质性转变;总体上,互联网能促进二三产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通过要素配置效应、协同效应及集聚外部性影响创新产出,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一定的"门槛条件"。文章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利用长三角城市群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只有一体化发展程度超过门槛值,才能发挥正向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否则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春风 何骏
基于2003-2018年中国270个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事件为切入点,采用PSM-DID和中介效应等方法系统考察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机制下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了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创新能力,且对原位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更明显。异质性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间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无显著差异;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对非G60科创走廊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G60科创走廊城市更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通过强化政府协同创新战略引导和优化市场创新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财政科技投入密度的提升效应和对创新人员流动的促进效应是主要动因,其次是对企业的集聚创新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提升的"偏好性"推进呈现出负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温桂荣 刘炜烨
近年来,国家和湖南省政府相继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税收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对地方政府在税基和税率取舍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税收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空间优化和现代治理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构造空间分布演变和收敛模型,刻画长株潭税收空间分布特征和一体化趋势,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08—2020年长株潭税收一体化指数,探索长株潭税收一体化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目前长株潭税收一体化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税收不具备收敛性,区域内发展差异显著;测算模型显示,长株潭税收一体化的规划需要加强自身发展,以区域合作为重点,着力发挥长沙的龙头带领作用,加大财力把控,营造良好中介环境等。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税收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邱梦真
客观审视区域一体化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对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显著。采用熵值法与线性加权法、超效率SBM模型,依次测度2008~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效率,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水平指数从2008年的0.304增长到2020年的0.490,整体呈现稳健上升趋向;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态势,且具有显著的“高—高”“低—低”簇状集聚演化特征。(2)旅游产业效率值呈现小幅度波动下降态势,谷值出现在2020年;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高效率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并向东南方向拓展。(3)区域一体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政府调控、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便利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本地旅游产业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对邻地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政府调控、交通便利程度则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城市群功能分工是指根据各城市具有的比较优势,赋予其城市主要承担某项或若干项功能的一种分工型式,其通过互补效应、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和选择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3-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DP功能专业化指数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等途径传递;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相比,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外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的生产率差距,进而推动城市群平衡充分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祖会英 苗建军
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使区域内城市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冲突。本文以长三角21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群利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市场化、政府行政垄断以及城市化因素在长三角深度一体化下对城市群利益均衡的作用机理,并试图用经济学图形在城市和城乡两个维度上进行理论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金林 冉光和 叶长华
在分析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3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评估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并对市场一体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其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市场一体化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的重要传导机制。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合理引导地方产业结构有效升级,对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地区之间绿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海军 张志明
金融扩大开放进程中,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金融扩大开放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采用长三角地区2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互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城市的极化指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扩大金融开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存在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渠道,在控制地区效应、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后结论依然稳健;(3)极化视角下,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并缩小城市间金融开放水平的差距能显著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极化度程度下降,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有鉴于此,若要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产业的整合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全忠 彭长生
分步扩容是中国城市群稳步发展所采用的惯用范式之一。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周边城市为视角,阐述周边城市积极融入城市群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加入城市群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观测期内,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要素驱动,而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加入效应低于预期,加入城市群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限。解析影响周边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原因,发现城市自身经济产出水平和现代交通体系构建是影响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重要参考标准,而趋同的产业结构对加入时间具有负向影响,对未来有待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来说,需要淡化"一纸文书"效应和期望。
关键词:
城市群扩容 经济增长 外溢效应 长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文章以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边界效应形成机制以及运用β收敛模型,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的基础上,参照重力模型并运用Barro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β收敛和一体化边界效应时间分析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经济趋同性明显,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从省际城市间边界效应分析看,其中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安徽8城市与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效应不显著;从中心—外围城市边界效应分析看,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边界屏蔽效应显著,而分阶段分析表明这种屏蔽效应自2017年后有所弱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崔大树 袁璐
长三角城市群的信息辐射空间呈现复杂网络特性,网络密度和关联度较高,等级性较低,空间重构初步显现。城市群内中心性较高的城市普遍多于中心性较低的城市,网络联动效应明显,信息结构洞总体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为多中心的开放网络化结构。宿迁、泰州和衢州等城市的限制度相对较高,但与核心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整个信息关联网络可分为8个子群,子群分布已弱化地域限制而出现跳跃性带动群体。依托8个子群为基础空间单元,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为辐射簇群(子群(1)、(2))、中介簇群(子群(3))、跳跃性簇群(子群(4)、(5))和初级簇群(子群(6)、(7)、(8))等四个"簇群"状空间组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