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4)
2023(12329)
2022(10573)
2021(10153)
2020(8810)
2019(20618)
2018(20267)
2017(38704)
2016(20768)
2015(23857)
2014(23741)
2013(23692)
2012(21869)
2011(19786)
2010(19434)
2009(18088)
2008(17865)
2007(15530)
2006(12961)
2005(11543)
作者
(59187)
(50061)
(49829)
(47474)
(31593)
(23992)
(22784)
(19657)
(18888)
(17590)
(16923)
(16793)
(15730)
(15619)
(15515)
(15508)
(15169)
(14811)
(14292)
(14264)
(12292)
(12228)
(12100)
(11403)
(11253)
(11189)
(10929)
(10761)
(10025)
(9951)
学科
(93590)
经济(93502)
管理(57907)
(55756)
方法(46627)
(44705)
企业(44705)
数学(42221)
数学方法(41742)
中国(24585)
(23673)
(22657)
(19221)
贸易(19215)
(18726)
(17470)
业经(17361)
地方(17285)
农业(15734)
(15306)
(14106)
财务(14064)
财务管理(14029)
企业财务(13245)
(13133)
环境(13087)
(12991)
金融(12987)
(12917)
银行(12888)
机构
大学(303923)
学院(300558)
(131504)
经济(129211)
管理(117178)
研究(103174)
理学(102265)
理学院(101069)
管理学(99289)
管理学院(98733)
中国(78336)
(63548)
科学(62207)
(56978)
(51659)
(49096)
中心(47673)
研究所(47365)
财经(46816)
业大(44123)
(42792)
经济学(41699)
(41550)
北京(39929)
农业(38880)
(38687)
师范(38321)
经济学院(37803)
(36928)
财经大学(35004)
基金
项目(206181)
科学(163362)
基金(153776)
研究(147633)
(134662)
国家(133637)
科学基金(114627)
社会(96088)
社会科(91223)
社会科学(91200)
基金项目(81346)
(76885)
自然(74580)
自然科(72928)
自然科学(72906)
自然科学基金(71621)
教育(68304)
(66352)
资助(63740)
编号(57852)
(47512)
重点(46514)
成果(46358)
(44052)
(42493)
国家社会(41071)
教育部(40943)
科研(40336)
创新(39875)
课题(39227)
期刊
(134102)
经济(134102)
研究(84692)
中国(52278)
学报(46901)
科学(44352)
(44286)
(43373)
管理(40809)
大学(35716)
学学(33790)
农业(29872)
教育(25977)
技术(25827)
(24228)
金融(24228)
财经(23140)
经济研究(22583)
业经(20150)
(19890)
问题(18479)
(17161)
(17126)
统计(16032)
世界(15334)
技术经济(15201)
国际(15149)
(14235)
(14192)
资源(14129)
共检索到428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亚博  葛岳静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西向出口的第一站,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关系对于促进双方合作与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尝试运用定量手段衡量1992—2015年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影响双方地缘关系演变的因素。发现:①地区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变可划为低速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四个阶段,双方累计互动147次、月均0.51次,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安全、能源、文化等领域;②国家尺度上,中国与5个国家互动频繁,但国家间差异显著,其中中乌互动事件最多,而中塔最少;③将双方地缘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地缘政治是先导性要素、地缘经济是重要因素、地缘文化是重要补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淑芳  阳婷慧  葛岳静  李灿松  
缅甸是中国西南邻邦,地处亚洲的"十字路口",是中国从陆上连接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中缅关系发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中国西南大开发、冲破美国的亚太包围圈及实施新的周边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地缘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采用事件数据分析法,探讨21世纪以来中缅地缘关系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缅关系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2中缅地缘关系发展每隔五六年出现一次峰值。中缅关系的波峰往往与美缅关系的波谷相继出现,两者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3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是中缅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力和内在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惠文  葛岳静  马腾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旭  董秀成  
文章通过分析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格局及主要竞争因素,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评估博弈矛盾基内的地缘政治风险。指出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制定机动灵活的石油地缘政治策略,利用国际合作、经济援助等手段,发挥优势,实现中国在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政治"突围",有利于中国油气安全保障及供应多元化的实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晨阳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尤其是能源领域方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运用SITC Rev.3商品分类方法,从能源结构、商品格局及贸易合作三个方面入手,对1992—2017年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和商品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间一直保持良好贸易合作关系,总体上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中国对中亚地区国家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中亚地区国家进口的能源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根据国家类型实施差异化策略,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共赢",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协议签署等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巍  王百田  张克斌  
【目的】中亚地区是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的内陆旱地,其旱地生态系统支持很大比例的人口和经济,评估干旱对该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1901—2015年空间分辨率0.5°×0.5°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月数据,应用关联Mann-Kendall检验和Theil-Sen(TS)slope分析了1901—2015年中亚地区1、3、6和12个月的SPEI(SPEI01、SPEI03、SPEI06、SPEI12)的趋势空间分布情况,以评估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变化。【结果】研究显示(1)SPEI01在39.24%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且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为-5×10~(-4)a~(-1);在45.73%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塔吉克斯坦的上升幅度最大,为3×10~(-4)a~(-1)。(2)SPEI03在76.32%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下降幅度最大,为-4×10~(-4)a~(-1);在15.39%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塔吉克斯坦上升幅度最大,为3×10~(-4)a~(-1)。(3)SPEI06和SPEI12的趋势空间分布基本相同,且哈萨克斯坦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3×10~(-4)和-5×10~(-4)a~(-1),塔吉克斯坦的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5×10~(-4)和6×10~(-4)a~(-1)。【结论】中亚地区年和季节降水的时空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湿润化和干旱化趋势。对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土库曼斯坦西南部和我国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出现的短期和中长期干旱化趋势以及中亚大面积区域出现的季节性干旱化趋势,当地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干旱,以防治植被退化和荒漠化,保证粮食生产及其人口福祉和安全。对于其他区域出现的湿润化趋势,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当地政府需进一步完善防洪和水利灌溉设施,以防止洪旱灾害扩大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崇杰  
苏联解体和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亚地区相对地成为一个“中间地带”。由于地缘战略位置重要,能源储量极为丰富,世界各种力量都加紧向这个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且在相对缓和的气氛下竞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周玉明  
中亚地区是冷战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独立地缘政治空间,其地缘战略重要价值与日俱增,引得世界各大力量竞相“角逐”。中美两国在中亚有着一定的共同战略利益,也存在许多利益分歧、竞争,甚至是冲突。中国实现和拓展在中亚的安全利益,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搞好西北地区建设,以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为平台积极参与中亚事务,扩大地区影响,平衡中亚各方利益,推动深化区域合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庆红  
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在中亚地区实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融合,以及新疆经济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滨鸿  程杨  王利  杨林生  
论文检索了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中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的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系统综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关于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的研究重点。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主权政治、航道利用、资源管理和原住民权益等主体性议题,而国内则着重关注地缘政治、航道交通、资源经济和地区治理等参与性议题。就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外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方法兼具,但仍以定性方法和描述性方法为主。随着北极地区的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待丰富,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亟需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应结合现代技术,借鉴国际上的地区发展理论,开展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中国参与研究,并构建新时代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理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海英  王靖  
基于FAO的食物生产和贸易数据、Google的GDELT事件数据,通过测算中国食物对外依赖率、地缘关系强度、食物对外依赖风险指数,从地缘关系视角考察中国食物进口的对外依赖风险。研究表明:中国的食物进口主要源自世界五大洲,其中大豆进口依赖美洲、牛肉进口依赖南美洲和大洋洲、婴儿食品进口依赖欧洲、棕榈油进口依赖亚洲、大麦进口依赖欧洲和大洋洲;在进口依赖率提高与地缘关系强度减弱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对巴西、新西兰、印度尼西亚、乌克兰等国的食物进口依赖风险逐渐扩大,而对澳大利亚、乌拉圭、加拿大的食物进口依赖风险剧烈波动。因此,我国在增强食物自给能力的同时,应不断拓宽食物进口渠道,降低贸易风险,并积极参与世界粮农治理,把握食物安全的主动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戴超武  李春玲  
冷战结束后 ,中亚地区在美国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11”事件后 ,美国对中亚地区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目标 :实现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阿富汗未来政权。美国的政策将产生长期的影响 ,不仅导致美国力量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 ,主导阿富汗未来的政治发展 ,而且对美俄关系和中国国家安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姜安印  刘博  
本文借助"资源诅咒"假说模型,利用2000-2017年中亚地区五国面板数据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检验。进一步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时间阶段,检验了2008-2012和2013-2017两阶段中亚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亚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排除了地区长期依赖能源资源开发引致"资源诅咒"的假说。相较于2008年后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亚地区能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关系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开发通过增加物质资本投资和提升市场开放度促进经济增长。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中亚地区不存在"资源诅咒"的原因在于要素禀赋优势持续存在,地缘政治和腐败寻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未上升为主导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庆  张宝生  
海外油气富集地区大部分社会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持续不断,石油公司进入海外区块的难度日益增大。同时资源国多变的政策法规、日趋苛刻的合同条款以及区块内难以确定的地质条件和作业环境等,也使得石油公司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风险越来越高。本文从风险源的角度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建立以经济收益为核心的风险因素关联关系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预计最低收益的风险指数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收集整理了中亚地区实际数据资料,通过模型计算,给出了各区块的风险-效益分析;结果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