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7)
- 2023(12459)
- 2022(9867)
- 2021(9424)
- 2020(7668)
- 2019(17703)
- 2018(17493)
- 2017(34340)
- 2016(18060)
- 2015(20311)
- 2014(20047)
- 2013(19468)
- 2012(17441)
- 2011(15494)
- 2010(15209)
- 2009(13784)
- 2008(12824)
- 2007(11172)
- 2006(9573)
- 2005(7911)
- 学科
- 济(80684)
- 经济(80606)
- 业(56452)
- 农(50661)
- 管理(45652)
- 方法(36129)
- 企(35076)
- 企业(35076)
- 农业(33768)
- 数学(33186)
- 数学方法(32577)
- 业经(23035)
- 中国(18923)
- 财(17469)
- 地方(17394)
- 制(13707)
- 贸(13005)
- 贸易(12998)
- 农业经济(12739)
- 发(12694)
- 易(12688)
- 学(11965)
- 技术(11646)
- 策(11017)
- 环境(10693)
- 理论(10442)
- 收入(10295)
- 发展(10271)
- 展(10265)
- 体(9882)
- 机构
- 学院(249599)
- 大学(240886)
- 济(104591)
- 经济(102653)
- 管理(101893)
- 理学(89857)
- 理学院(89042)
- 管理学(87242)
- 管理学院(86798)
- 研究(75936)
- 中国(58714)
- 农(56645)
- 京(47971)
- 科学(46197)
- 财(42996)
- 农业(42710)
- 业大(42489)
- 中心(38012)
- 江(35728)
- 所(35552)
- 财经(35083)
- 研究所(32571)
- 经(32261)
- 经济学(31384)
- 范(31049)
- 师范(30786)
- 经济管理(30051)
- 北京(28679)
- 经济学院(28546)
- 州(28123)
- 基金
- 项目(179127)
- 科学(143188)
- 研究(132975)
- 基金(131434)
- 家(113760)
- 国家(112762)
- 科学基金(98890)
- 社会(86555)
- 社会科(81789)
- 社会科学(81768)
- 省(71458)
- 基金项目(70000)
- 自然(63333)
- 自然科(61836)
- 自然科学(61823)
- 自然科学基金(60670)
- 教育(60377)
- 划(58504)
- 编号(55085)
- 资助(52724)
- 成果(41255)
- 发(39749)
- 部(39614)
- 重点(39607)
- 创(37980)
- 课题(36244)
- 国家社会(36231)
- 创新(35431)
- 科研(34290)
- 人文(34096)
- 期刊
- 济(113447)
- 经济(113447)
- 研究(63687)
- 农(61483)
- 中国(45153)
- 农业(41976)
- 学报(35324)
- 科学(35281)
- 管理(32817)
- 财(31303)
- 大学(29236)
- 学学(28244)
- 业经(27097)
- 技术(23882)
- 融(21953)
- 金融(21953)
- 教育(21795)
- 业(19396)
- 问题(16330)
- 经济研究(16088)
- 财经(16012)
- 农业经济(15045)
- 农村(14836)
- 村(14836)
- 版(13981)
- 经(13712)
- 统计(12885)
- 资源(12734)
- 技术经济(12561)
- 世界(11998)
共检索到345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芳 石培基 焦贝贝 吴娜 李骞国
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以6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基于农村发展特征综合数据库,采用Delphi与AHP方法,从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出发评价了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比较优势。结果表明:1七里河区乡村发展度、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均具有明显随坪台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变化的海拔梯度格局。坪台区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最高;丘陵区农业发展基础好,乡村转型发展水平较好;南部低、中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支点和动力,乡村转型度相对较低。2坪台区位于城市边缘且"城乡结合部问题"明显;丘陵区村庄分布零散且农户对居住环境改善需求强烈;低山区原土风貌特征明显且集聚整治空间有限;中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且居民点废弃比例较高。3采取城乡融入型、前山集约型、低山提升型、中山迁移型4种整治模式可实现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多元化和差别化的科学整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梅 王冬艳 李红 赵志威 张树文
以位于长白山西麓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蛟河市为对象,基于两期土地详查的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97—2014年间蛟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自然、区位和人口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蛟河市的农村居民点总量有所下降。村级尺度的蛟河市农村居民点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出现局部小范围集聚增加现象,乡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变化存在空间差异。2蛟河市农村居民点近17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均匀度的变化较微弱,但密集度有所增加。317年间农村居民点的低坡度指向性和靠近河流、公路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没有改变,但受城镇吸引而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主控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越来越大,距离交通线和城镇的远近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人口因素亦是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动力之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贝贝 石培基 刘春芳 陈莉 刘海猛
选取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以ArcGIS9.3软件为技术平台,基于研究区DEM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和地形高程变异系数9个地形因子,在对9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后,应用分布指数以及信息熵计算分析了地形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位上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1500~1750m和1750~2000m的地区,坡度0~5°、5~10°和10~15°的地区,坡向W、S、SW的地区,地形起伏度0~50m和50~100m的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坡度变率0~5...
关键词:
七里河区 居民点分布 地形因子 黄土高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霞 魏朝富 倪九派 殷帅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研究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以ArcGIS 9.3为技术平台,结合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选取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的11个景观指数指标,应用空间分析法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了重庆市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和坡度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平均规模呈现出相对递减的趋势,且分布在阳坡上的多于阴坡。②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丘陵区农村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佳 赵小敏 郭熙 谢文 陈拾娇
为通过数量化分析掌握赣南低山丘陵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龙南县2013年农村居民点和DEM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CV值与核密度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龙南县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龙南县整体CV值达到了147.81%,各乡、镇、垦殖场除了安基山垦殖场之外,其余14个乡级单位的CV值都大于64%,居民点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基于核密度分析发现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格局,平均密度为1.66个/kM2;同时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受海拔、坡度、坡向、公路与河流水源因素影响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正峰 杨红 吴沅箐 郭碧云
作为上海市郊区出现的两类重要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宅基地置换模式和村庄归并模式在改善农民集中居住的环境、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置换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是外援驱动主要影响下的"新型城镇开发",需要配套农民市民化后的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政策。多出现于经济较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近郊快速城市化地区。核心是推进城市化,整治要点是将农村居民点纳入到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统筹配置,安置区的住房设计以容积率较高的多层楼房为主,同时建设相对配套的各项市政服务设施,从而解决农民非农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村庄归并模式是在村集体主导、政府支持下开展的,是一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张凤荣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提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概念、组成要素和属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形成机理的"内核-外缘"系统解释,构建"地域功能差异-村庄问题诊断-农户意愿辨析"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外缘系统多尺度特征识别方法,划分"组织机构-投资方式-整合类型-工程措施"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内核系统多要素组合类型,耦合内外系统要素与类型形成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系统分类方案与命名方式。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提供科学支持,为完善国家土地综合整治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文辉 宋宇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活贫困的典型区域,农户生计模式选择既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以及当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采用随机调研所获取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微观层面数据,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为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随机森林法对生计模式分类进行判别并对重要变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与经济社会后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半山丘陵区 空间布局 襄垣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正峰 吴沅箐 杨红
研究目的:比较在宅基地置换和村庄归并两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下农户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异同,为制定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政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农户调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置换模式下,年龄、人口数、房屋建筑年代、喜好房屋类型、政策认知状况以及对生活成本的接受程度是显著影响农户整治意愿的因素;村庄归并模式下,农业收入占比、宅基地面积、生态环境满意度、补偿方式和对生活成本的接受程度是显著影响农户整治意愿的因素;两类模式下,除对生活成本的接受程度是共同显著影响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研究结论: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农户的居民点整治意愿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春花 叶秀英 杨学龙 赵小敏
以区位条件为基础,应用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频率直方图法对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进行区位评价,以此为依据得出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模式,为鄱阳县及类似区域农村居民点规划与整理、发展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鄱阳县南部区位条件评价等级高于北部,随着等级的降低,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及面积均减少。结合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结果及当地实际,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划分为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造发展模式、内部挖潜模式、迁村并点模式、整体迁移模式。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区位条件 整理模式 鄱阳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利 刘国彬 田东飞 党小虎
文章基于黄土丘陵区油田开发典型流域社会经济调查,探讨了石油开发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田开发期间对当地农民经济收益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三年内,油区农村与油田有关人均年收入达3689元,是传统收入的1.6倍。油田正常生产后油区农村仍以传统收入为主。油田开发后油区非农业人口和工副业收入均增加较快。油区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油区5个村恩格尔系数均值由开发前的0.67下降到0.54,农村消费已从数量扩张型的满足温饱阶段向注重生存质量的小康阶段发展。在采油区,油田伴生天然气解决了周围农民燃料短缺问题,每年可节约煤炭643吨,节省薪柴505吨,每户年均节约燃料支出约800余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石油开发 农村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和平 杨朝现 信桂新 李雨彤 曹润
[目的]以多功能评价为基础开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能够有效满足农村居民点的精细化、差异化治理需求。[方法]以西南丘陵区典型代表性的重庆市荣昌区为例,利用分层抽样选择12个样点村域,结合内部用地形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优势度差异,划定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化分区并制定相应优化策略。[结果]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及承载功能表现出显著地域分异规律,其农业生产功能随着与城镇距离缩短而显著衰弱;非农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城镇中心向较远区域递减趋势;生态功能优势度表现为远郊型>中心型>近郊型。荣昌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区优化策略可划分为I类产业重构式、Ⅱ类社区营造式、Ⅲ类生态涵养式和Ⅳ类移民搬迁式4种。[结论]综合内部用地特征和外部环境适宜性对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优势度进行评价,可为西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雷娜
针对黄土丘陵区空心村地形复杂、生态脆弱的地域特点及其整治的科技创新需求,基于土地调查管理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空心化类型诊断,从废弃宅基地(微观)-废弃村庄(中观)-空心村区域(宏观)3个层面,系统开展丘陵区空心村整治还田技术、空心村立地整理技术、空心村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空心村环境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积极探索丘陵区空心村综合整治中生态友好、人地和谐、环境优美的科学途径,构建丘陵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并以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浴河子村和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项目区为例,介绍了4项技术以及综合整治技术体
关键词:
空心村 综合整治 技术体系 示范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俊 郭熙 傅聪颖 朱青
为探究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离散分布规律,以江西省鹰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鹰潭市1996年、2009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指数,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鹰潭市近二十年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6—2009年和2009—2018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183.35、204.14hm2/a,鹰潭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仍处于增长阶段,但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上升。2)1996、2009和2018年,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均值分别为0.41、0.42和0.45,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级别为Ⅰ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41.18%、35.29%和26.47%,级别为Ⅱ级的乡镇分别占乡镇总数的35.29%、44.12%和50.00%,级别为Ⅲ级的乡镇均占乡镇总数的23.53%。乡镇农村居民点离散度整体上升,区域农村居民点离散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1996—2018年,地形位指数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到城镇和公路距离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影响先减小后增大,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地形位指数、到公路距离和人口密度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主导因素,到城镇距离、到河流距离、地均GDP为农村居民点离散度重要因素,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能增强其他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离散度的解释力。本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统筹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