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83)
2023(17939)
2022(15455)
2021(14323)
2020(11759)
2019(27057)
2018(26800)
2017(51072)
2016(27666)
2015(31142)
2014(31149)
2013(30418)
2012(28404)
2011(25688)
2010(25744)
2009(23397)
2008(22449)
2007(19875)
2006(17597)
2005(15021)
作者
(80101)
(66906)
(66198)
(62806)
(42155)
(32070)
(30151)
(26281)
(25353)
(23702)
(22794)
(22594)
(21226)
(20894)
(20468)
(20265)
(19829)
(19623)
(19058)
(18972)
(16538)
(16440)
(16068)
(15389)
(14911)
(14823)
(14764)
(14694)
(13439)
(13233)
学科
(115064)
经济(114940)
(73955)
管理(73684)
(56827)
企业(56827)
方法(48270)
数学(41390)
数学方法(40832)
(39682)
中国(32691)
地方(29523)
业经(27469)
农业(26492)
(26090)
(25234)
(20038)
(19507)
贸易(19491)
(18832)
环境(18466)
理论(18359)
(17503)
(17424)
银行(17382)
技术(17324)
(17205)
金融(17201)
(16998)
(16703)
机构
学院(389265)
大学(386784)
管理(152443)
(151734)
经济(148280)
研究(133316)
理学(131596)
理学院(130051)
管理学(127642)
管理学院(126940)
中国(98842)
科学(84356)
(82898)
(69249)
(67953)
(66474)
中心(61157)
研究所(60741)
业大(60356)
(57684)
(54557)
财经(54150)
师范(54016)
农业(53073)
北京(52343)
(49267)
(49101)
(47204)
经济学(44551)
师范大学(43551)
基金
项目(269881)
科学(211863)
研究(197781)
基金(193860)
(169421)
国家(167943)
科学基金(143915)
社会(123696)
社会科(116968)
社会科学(116939)
(106690)
基金项目(103490)
自然(93468)
自然科(91220)
自然科学(91198)
教育(90516)
(89625)
自然科学基金(89498)
编号(81737)
资助(78968)
成果(65475)
(60946)
重点(60572)
(58435)
课题(56460)
(55643)
创新(51855)
科研(51300)
国家社会(50396)
教育部(49823)
期刊
(171658)
经济(171658)
研究(111402)
中国(77953)
(66755)
学报(62344)
科学(58891)
管理(54244)
(49773)
大学(47712)
教育(45885)
农业(45459)
学学(45015)
技术(34515)
(33985)
金融(33985)
业经(31595)
经济研究(25658)
财经(25030)
问题(22517)
(21929)
(21406)
图书(20699)
(19189)
科技(19046)
资源(18912)
技术经济(17775)
理论(17694)
商业(17248)
现代(17082)
共检索到573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进  周坤  
亚旅游目的地可以概括为一定旅游区域内被形象遮蔽的旅游景点统称。相较于主流旅游目的地,亚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资源品级、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处于相对弱势的尴尬局面。因此,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及知名度在特定区域内也相对滞后于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在旅游资源密集的亚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是整合当地资源,提升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亚旅游目的地的角度,以成都乡村旅游为例,对比分析了成都主流旅游景点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对成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瓶颈做出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构建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玉新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利用乡村各种资源,采用生态化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的农业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开发系列化旅游产品,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避开生态敏感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政府、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以多种模式进行密切合作,设计合理的社区参与方案,才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孙泽南   庄晋财   李娟  
引进专业运营主体,以推进目的地品牌化发展,对于突破乡村旅游业的同质化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聚焦于市场化运营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问题,基于品牌资产理论构建了运营公司、地方政府和本地乡村旅游业态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分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路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提高补贴和奖励力度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工作,从政府单方面参与的幼稚期步入三方共同参与的成长期。在目的地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之后,上级政府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补贴和奖励政策有助于引导地方政府逐步退出市场干预,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进入运营公司和本地乡村旅游业态自主参与的成熟期,而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提升成熟期的关键,在于健全并维系二者间的互惠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沙  
以旅游功能区规划为视角探索农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有助于树立整体规划、和谐规划、系统规划的意识。按照旅游功能区划分,尊重生态环境基本规律,建设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可分为核心空间、过渡空间、边缘空间,改变当前以核心空间为主,忽视边缘和过渡空间建设的问题,将三个空间区域紧密相连。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三大空间主体,即游客、目的地、村民及管理者。为此,我们应注重空间系统与空间主体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打造和谐旅游目的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剑峰  
当今旅游业发展已进入游客驱动时代,随着游客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游客需求内涵不断丰富,不同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旅游企业间竞争逐渐演变为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间的竞争。通过对游客价值创新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关系分析,表明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是有效满足游客价值创新需求的根本途径。游客价值创新导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改进策略和公共服务供应链改进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文军  唐代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永波  李同升  
基于对西安市民的问卷调查,本文从游客心理感知评价角度入手,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地服务质量的评价,得出乡村旅游地开发的优选方案。样本抽样采用随机抽样中不放回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消费前问卷(pre-test)与消费后问卷(post-test)的方法;问卷设计采用了田野调查(fieldinvestigation)方法和景观评价中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发现:(1)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喜好评价有明显的"回归自然"情结;(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硬件设施服务能力评价较低。最后,总结得出如下优化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董建新  
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者的兴趣和态度高度相关。旅游目的地品牌建构已经成为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关键手段。就如何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打造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还刚刚起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形象构建来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宇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estniatlno Mkareting System,DMS),是世界旅游组织在信息化时代提出的一种新型旅游应用系统,我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DMS,而我国的DMS构建是由政府引导的,政府的决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构建DMS营销类模型、DMS管理类模型以及DMS交流类模型,可以更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最终加快我国旅游业实现信息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环宙  童逸璇  吴茂英  
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深度剖析国内外8个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社区,聚焦其创意经济开发的整体脉络与流程,探讨其基础条件、促进因素、创意模式和创意产出。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的过程中,乡村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源、市场、政策和生态等基础条件能够影响创意开发的方向和高度;有力的领导与合作、绿色发展理念和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创意经济形成的驱动因素。基础条件和促进因素的互动催生了两大乡村旅游的创意模式:构建特色创意集群和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乡村性的创意开发能带来积极产出,惠及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成熟的创意模式与持续的创意产出能够反哺创意开发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因素,使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达到内在平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和平  王智鹏  宋伊瑶  
乡村旅游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科学测度与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碳足迹与生态效率,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兴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2016年江西婺源篁岭景区碳足迹与生态效率进行核算与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碳足迹为9 732 t,人均碳足迹为13.770 kg/人,地均碳足迹为0.649 kg/m~2;在旅游各环节中,旅游住宿碳足迹占58.69%,旅游交通碳足迹占17.62%,旅游餐饮碳足迹占16.83%,旅游娱购碳足迹占6.86%。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生态效率为7.85元/kg,旅游各环节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效率值大小依次为:交通>娱购>餐饮>住宿。从效率类型来看,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娱购属于低碳高效型,旅游交通属于高碳高效型,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则属于高碳低效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运营能耗,加强运营低碳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丽娟  李洪波  
选择福建省永春县北溪村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支付意愿(WTP)调查,于2009年对福建省永春县北溪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的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及选择价值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该旅游地乡村性的非使用价值为2.116×108元/年,其中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为主要形式;②乡村聚落建筑、民风民俗、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以及乡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性保护WTP支付的主要方面。其中:保护乡村聚落建筑占总支付的15.2%,保持民风民俗占总支付的23.7%,保持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的占总支付的22.6%,保护乡村田园景观的占总支付的9.1%,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占总支付的17.9%,保持乡村淳朴、真实的乡村氛围占总支付的11.6%;③保护乡村性对北溪村乡村旅游来说至关重要,应引起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重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Philip Pearce  Maoying Wu  祝春敏  
1引言当前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可以前所未有地接触到一些新的社交媒体①。因此,与过去几十年相比,现在的游客在规划旅游行程时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包括网上评论、旅游博客、虚拟社区等。这其中有些信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桂秋  
绿色、壮乡文化是南宁市旅游目的地的精髓和灵魂,南宁市旅游目的地依托其得到稳步发展; “中国-东盟博览会”对目的地的大发展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形成的“加速器”作用,加快目的地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实现目的地跨越式发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蔡碧凡  俞益武  张建国  夏盛民  
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等方法,对乡村旅游的功能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具有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方面功能,但乡村旅游面临旅游产业带动力度有限,旅游旺季环境不堪重负,旅游地的"城市化",乡村性的渐失,同质恶性竞争等负面影响导致的问题。面对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乡村旅游热,建议应辩证分析乡村旅游的功能,尤其是要警惕其负面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