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25)
2023(16452)
2022(13977)
2021(13030)
2020(10808)
2019(25087)
2018(24793)
2017(47850)
2016(25601)
2015(29051)
2014(29037)
2013(28316)
2012(25883)
2011(23045)
2010(23130)
2009(21086)
2008(20134)
2007(17592)
2006(15127)
2005(12591)
作者
(71905)
(60011)
(59318)
(56622)
(37994)
(28759)
(27132)
(23599)
(22790)
(21182)
(20551)
(20032)
(18860)
(18681)
(18496)
(18020)
(17797)
(17724)
(17014)
(16994)
(14633)
(14576)
(14363)
(13774)
(13405)
(13302)
(13202)
(13035)
(11958)
(11754)
学科
(103665)
经济(103551)
管理(72272)
(70523)
(56976)
企业(56976)
方法(50699)
数学(43967)
数学方法(43192)
(36237)
中国(26534)
业经(25624)
(24785)
农业(23980)
(21662)
地方(20431)
理论(18936)
(17811)
(17063)
贸易(17055)
(16566)
(16447)
技术(15853)
环境(15482)
(15298)
财务(15214)
财务管理(15177)
企业财务(14347)
(14203)
(14191)
机构
学院(360620)
大学(359049)
管理(145480)
(139069)
经济(135906)
理学(127486)
理学院(126109)
管理学(123467)
管理学院(122800)
研究(113265)
中国(83347)
(74924)
科学(71010)
(61509)
(58528)
业大(54904)
(54538)
中心(52919)
(51196)
财经(50350)
研究所(50019)
(48851)
师范(48440)
北京(46581)
(45950)
农业(44652)
(41695)
(41599)
经济学(41338)
师范大学(38962)
基金
项目(254797)
科学(200839)
研究(187513)
基金(184545)
(159702)
国家(158318)
科学基金(137374)
社会(117843)
社会科(111429)
社会科学(111401)
(100149)
基金项目(97872)
自然(89630)
自然科(87545)
自然科学(87522)
教育(87270)
自然科学基金(85896)
(83388)
编号(78052)
资助(76122)
成果(62092)
重点(56291)
(55654)
(53663)
课题(52920)
(52546)
创新(48852)
科研(48544)
教育部(48170)
大学(47997)
期刊
(149640)
经济(149640)
研究(100432)
中国(64746)
(57169)
学报(56238)
科学(52273)
管理(51479)
(45826)
大学(44165)
教育(42804)
学学(41624)
农业(38948)
技术(33173)
业经(28034)
(27880)
金融(27880)
财经(23575)
经济研究(23371)
(20088)
问题(19489)
图书(19249)
(18213)
(17920)
科技(17405)
技术经济(17031)
统计(16586)
理论(16499)
商业(15854)
资源(15744)
共检索到506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飞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文杰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关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题,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无疑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化景观是乡村振兴的一张特色牌。如何让乡土文化为农村的振兴提供动力,让优秀、传统的乡村文化为农村文明的构建添加底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惠  陈田  王云才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彦斐  唐晓岚  刘思源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乡村文化景观的现实境遇堪忧,集中表现在传统建筑、街道的破坏,优良文化传统的消弭以及文化联结、治理体制的脱节等。乡村文化景观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体现,既包含物质形态的实体景观,也包含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乡村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重构一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景观治理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景观存续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认知研究,剖析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其产生原因,探究了乡村文化景观演进发展的路径,进一步通过厘清人地关系理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耦合机制,将环境教育用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环境教育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路径。在文化景观保护的实践层面,将人地关系为核心的环境教育实践,取代以往单纯的制度设计以及片面的保护手段,通过对表层物态实体、中层互动关系、深层社会机制三个层面的乡村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上进行更广泛的维度拓展,并将环境教育的宗旨、方法嵌入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在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职能中增加环境教育职能,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人性化保护,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莹莹  谈石柱  陈倩婷  吴倩倩  斯娜莎  申亚梅  严少君  
【目的】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方法】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结果】(1)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2)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结论】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键剑  范俊芳  
通过对湖南78家星级休闲农业园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调查,归纳出地文景观型、水域风光型、农业生产及物产型、古村聚落型、风土民俗型、生物景观型、气候气象景观型、园林景观型、名人文化型、宗教文化型等十类适于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域文化景观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琦   姚江春   朱竑   姜浩   步兵  
乡村性是乡村生态、生产、生活景观的综合呈现,是构建乡村地方文化特质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文化景观作为特定乡村地域的文化景观类型成为乡村性的重要体现,其中的农民画作为极具乡村文化特质的地方性文化产品,是体现乡村性的地方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图形解构法、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实地调研广东惠州龙门农民画,分析其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缘起与生产历程,如何成为承载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和文化标志,从自然环境、聚落环境、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表现了乡村面貌;但在过去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乡村文化景观的农民画正在从乡村地区逐渐退出,乡村性建构面临挑战。未来,要充分挖掘农民画的文化景观价值,加强对农民画的要素提炼、政策扶持和场景再造,促进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乡村特色生活方式的延续和乡村文化空间的保护,推动乡村性的重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龚志强  王琬萱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具有完整的人文景观体系和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以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与自然长期互动所形成的独特的人地关系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所具有的突出属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社会性、非社会性两大属性和核心层、战略层、外围层三个层次,同时也存在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和多方互动的反馈机制。在适应性管理模式下,本文结合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构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内核心利益循环与外动态利益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适应性管理的动态管理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应对策略以适应外部的复杂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畔  邵龙  
线性遗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铁路作为重要的线性工业遗产,认知其遗产特征,认清其生存现状,有利开展保护与开发活动。基于遗产线路视角,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体系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调查的方法,梳理其历史背景与现状情况,分析遗产构成;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战略性分析;对与中东铁路相关性较高的遗产线路保护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到适合中东铁路的保护途径。最后,对中东铁路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规划提出建议,以期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寻求更好的生存机会与生存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腊  徐美  刘沛林  
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品味较高、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综合效益显著。按照外延性和内涵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专家打分、决策优选、RELEASE评价法等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提出合理布置景观形象、保持乡土特色、优化经营管理等措施;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指出应重点注意创新开发方式、加强农民资源保护意识培养等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晓颖   陈佳樱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深圳市平冈中学课题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鹤年  张力仁  
通过对我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省区——陕西省现有117条政区地名的命名规律、命名缘由和命名时间等属性的分类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全省现有半数以上政区地名在明代及其以前就已产生,且越早出现的政区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愈突出;越晚出现的政区名称,因社会人文事象得名越明显。从时空分布看,陕西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呈现出明显的与三大地域开发序列相对应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区域开发、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全国政区体制变化是陕西省政区地名文化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键剑  
目前乡村景观存在诸如规划、建筑缺乏地方特色、乡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村落邻里活动空间缺失等问题.提出要维持完整的乡村自然景观特色,应根据当地地形分布合理布局,传承乡土文化特色,合理开发乡村资源,保护乡村的聚落空间,以加强对乡村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巧玲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