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70)
- 2023(16514)
- 2022(13947)
- 2021(12870)
- 2020(10941)
- 2019(24940)
- 2018(24557)
- 2017(46059)
- 2016(25003)
- 2015(27621)
- 2014(27373)
- 2013(27005)
- 2012(24772)
- 2011(22279)
- 2010(22216)
- 2009(20470)
- 2008(19920)
- 2007(17998)
- 2006(15630)
- 2005(13339)
- 学科
- 济(105699)
- 经济(105585)
- 业(74580)
- 管理(65591)
- 农(53440)
- 企(50953)
- 企业(50953)
- 方法(47846)
- 数学(43195)
- 数学方法(42707)
- 农业(35729)
- 财(27778)
- 业经(27029)
- 中国(25950)
- 地方(21494)
- 学(21030)
- 贸(19750)
- 贸易(19745)
- 易(19250)
- 制(18933)
- 务(15982)
- 财务(15933)
- 财务管理(15896)
- 技术(15262)
- 企业财务(15074)
- 发(14924)
- 银(14784)
- 银行(14715)
- 环境(14586)
- 行(13948)
- 机构
- 学院(357406)
- 大学(352886)
- 济(146450)
- 经济(143657)
- 管理(136473)
- 理学(119526)
- 研究(118245)
- 理学院(118226)
- 管理学(116064)
- 管理学院(115417)
- 中国(89048)
- 农(84543)
- 科学(76101)
- 京(71673)
- 农业(65880)
- 财(65231)
- 业大(63858)
- 所(60475)
- 中心(56605)
- 研究所(55392)
- 江(53164)
- 财经(52246)
- 经(47727)
- 经济学(44678)
- 范(44334)
- 师范(43746)
- 北京(43382)
- 农业大学(41844)
- 州(41506)
- 院(41467)
- 基金
- 项目(248793)
- 科学(194849)
- 基金(181331)
- 研究(175057)
- 家(160908)
- 国家(159513)
- 科学基金(135746)
- 社会(112724)
- 社会科(106573)
- 社会科学(106540)
- 省(99367)
- 基金项目(96723)
- 自然(89387)
- 自然科(87366)
- 自然科学(87338)
- 自然科学基金(85818)
- 划(82688)
- 教育(79524)
- 资助(72782)
- 编号(69927)
- 重点(56261)
- 成果(54935)
- 部(54390)
- 发(54253)
- 创(52003)
- 科研(48770)
- 创新(48683)
- 课题(47523)
- 计划(47362)
- 国家社会(47229)
- 期刊
- 济(158180)
- 经济(158180)
- 研究(95000)
- 农(85295)
- 学报(65323)
- 中国(64825)
- 农业(57642)
- 科学(57212)
- 财(49903)
- 大学(48945)
- 学学(47154)
- 管理(44178)
- 业经(32408)
- 融(31348)
- 金融(31348)
- 技术(29348)
- 教育(29083)
- 业(27946)
- 财经(24798)
- 经济研究(24128)
- 问题(22538)
- 经(21281)
- 版(21242)
- 业大(18504)
- 技术经济(17520)
- 统计(17094)
- 科技(17079)
- 世界(16662)
- 农业大学(16227)
- 资源(16030)
共检索到509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文涛 杜宾彬
在“后扶贫时代”,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1—2020年我国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和因子载荷,并构建S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的长期增收效应大于城市化的长期增收效应;在短期内,农村产业结构改革与农产品贸易市场化有助于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科技投入和农业信息化的长期增收效应高于短期增收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波 张鹏
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农业生产资料支出是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12-2021年共10年间农民收入与支出结构数据,采用熵权的TOPSIS评价方法,实证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收入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农业收入对农民总收入贡献度较大,农业收入与农业生产资料支出均是农民总收入和总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农村,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资价格;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打造“一县一品”产业。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重大问题的重要抓手,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增进农民福祉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笔者针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动态的显著特点和增收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构建长效政策机制、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 长效机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军 易焕欢
学界当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探讨多聚焦理论分析,较少从实证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因素和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构建同时包含普惠保险、农民增收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函数模型和理论框架,推导普惠保险通过农民增收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取2013~2020年31个省份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乡村文化振兴指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普惠保险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保险能显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农民增收在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中介效应,农业劳动效率提升是普惠保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在西部地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优于东、中部地区;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存在“马太效应”,乡村文化振兴程度越高,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越好。本文结论为统筹普惠保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妍 陈佳薇
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以2014—2019年我国民族八省(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相关评价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发展效应渐趋良好;在区域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异质性现象较为明显并具有一定的局部聚合性;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乡村产业建设基础、人力资源储备总量和教育资源投入数量等。在后扶贫时代,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组织主体协作;坚持因地施策,推动实践空间共生;关注民生需求,促进系统功能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要素流通等策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华
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策略,精准扶贫则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农村工作,但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为了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缺乏内生性发展动力,存在返贫致贫的诱因和可能性,如何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后扶贫时代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贫困地区仍然需要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转变发展观念,借鉴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发力,夯实产业扶贫的发展基础,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政策有效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骆永民 项福正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选用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家书屋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后发现:农家书屋显著提升了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比,并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是不折不扣的“黄金书屋”;农家书屋通过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居民人力资本等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庄效果更佳,且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农家书屋能够辅助交通、金融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好地带动非农就业。由此,乡村文化建设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还为其他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桑晚晴 杨帆
本文通过对268位扶贫驻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借鉴职业决策过程模型和嵌入式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扶贫驻村干部留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扶贫驻村干部留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比较愿意和很愿意留任的人数占比不到30%;从个体特征看,年龄对扶贫驻村干部留任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影响显著,但边际效应不大;从家庭特征看,家人的理解程度显著影响扶贫驻村干部的留任意愿;从工作特征看,专业匹配、工作表彰、领导关怀、驻村感情等因素显著正向影响扶贫驻村干部的留任意愿,而工作压力、能力恐慌等因素则显著负向影响其留任意愿。以上结果表明,乡村振兴的人才吸引力度有待增强,而精神关怀的作用不容忽视。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弘
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测评体系,运用超效DEA-Tobit模型对2015~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市州间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差异较大,达到有效的市州占比不及全省一半;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及贷款投向的优化等有利于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同时城乡经济结构的差距阻碍了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构建金融扶贫协调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稳定带动人口脱贫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金融精准扶贫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文恩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中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特点和趋势;剖析影响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因素;提出做大优势产业,扶持特色产业,助推旅游产业,聚力新兴产业等四大思路;倡导规划衔接,主体衔接,政策衔接及体制机制衔接等实现途径。因此,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产业扶贫 乡村振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刘璐璐
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基于角色理论,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分析框架,以洞察职业教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困境。分析发现,在结构层因多重角色冲突存在合力落差,在过程层因认知角色模糊发生供需错配,在功能层因教师角色过载出现效能差距。因此,应变革组织结构以化解职业教育角色冲突、重构运行机制以提升职业教育角色认知、推进战略耦合以促进职业教育角色调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重塑。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治菊 陈香凝
建党100年以来,我国在减贫治理中采取了许多独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减贫经验,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为梳理总结建党100年来中国的减贫经验与特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1921~2021年间与扶贫密切相关的中央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象征及劝诫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出发,运用NVivo11软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颁布的扶贫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与分析,探索中国减贫治理的历史变迁,分析各阶段扶贫政策的模式特点,并对这些政策工具在乡村振兴阶段的应用与启示进行探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宏亮 张佳 郝宇彪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本文利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3省区4县2582户贫困户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CEM)识别出产业扶贫政策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扶贫显著增加了农户人均收入,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显著。在收入结构上,显著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对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影响不显著,明显降低了工资性收入。从农户属性看,产业扶贫对一般户、低保户与五保户收入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就家庭收入差距而言,产业扶贫总体上对深度贫困户、中度贫困户的增收效应最强,对边缘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相对较弱,从而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户收入差距。因此,要注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全产业链生产中,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稳定脱贫。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持续将产业发展摆在核心位置,脱贫攻坚阶段重点关注的低保户与五保户,仍需视为主要关注对象,进而缩小农户收入差距,使农村经济均衡稳定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 收入增长 异质性 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苏彩云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手段,乡村旅游扶贫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贫困地区人们参与度不够,扶持力度有限,难度大以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扶贫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困境的一系列因素,给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扶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德议 陈佑成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建设,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实现。文章力图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P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农村产业融合及人力资本构成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都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且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更大。农民增收及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及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