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08)
2023(13012)
2022(10663)
2021(10061)
2020(8133)
2019(18748)
2018(18560)
2017(33249)
2016(18973)
2015(21399)
2014(21410)
2013(19883)
2012(18178)
2011(16412)
2010(16472)
2009(14565)
2008(13696)
2007(12008)
2006(10156)
2005(8394)
作者
(49639)
(41569)
(41066)
(39537)
(26110)
(19748)
(19006)
(16306)
(16217)
(14688)
(14245)
(13876)
(13099)
(12912)
(12737)
(12580)
(12542)
(12145)
(12015)
(11649)
(10428)
(10163)
(9910)
(9699)
(9275)
(9264)
(9179)
(9007)
(8500)
(8340)
学科
(65601)
经济(65519)
管理(45662)
(45042)
(33290)
企业(33290)
方法(29803)
(29664)
数学(26686)
数学方法(26260)
中国(23501)
教育(22979)
农业(19645)
(18048)
业经(16946)
(16074)
理论(15773)
(13304)
地方(12933)
教学(11867)
(11444)
技术(10864)
(10261)
财务(10213)
财务管理(10191)
(10098)
(9890)
银行(9865)
发展(9684)
企业财务(9678)
机构
大学(249240)
学院(248665)
(91102)
管理(89920)
经济(88880)
研究(83111)
理学(78522)
理学院(77556)
管理学(75827)
管理学院(75344)
中国(55334)
(52232)
科学(49847)
(43562)
(43486)
师范(43050)
(41725)
(39317)
中心(38760)
(38302)
业大(37447)
教育(37201)
研究所(36069)
师范大学(34796)
财经(33561)
农业(33062)
北京(32420)
技术(31658)
(30718)
(30562)
基金
项目(174781)
科学(139060)
研究(135813)
基金(123201)
(106573)
国家(105467)
科学基金(90638)
社会(84488)
社会科(79410)
社会科学(79395)
(71284)
教育(70992)
基金项目(64589)
(60917)
编号(58150)
自然(56385)
自然科(55074)
自然科学(55058)
自然科学基金(54012)
资助(49076)
成果(48638)
课题(43027)
重点(40650)
(39994)
(38814)
(37156)
(35492)
教育部(35152)
项目编号(34601)
创新(34296)
期刊
(98586)
经济(98586)
研究(77800)
教育(64004)
中国(59145)
(43945)
学报(38882)
科学(34502)
(32760)
大学(31833)
管理(30916)
农业(29325)
学学(28754)
技术(26778)
业经(19776)
(18818)
金融(18818)
职业(17196)
财经(16369)
经济研究(14811)
(14124)
(13384)
问题(12959)
(12877)
技术教育(11223)
职业技术(11223)
职业技术教育(11223)
(11016)
(10986)
论坛(10986)
共检索到365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将乡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二者融合,从特定的乡村儿童群体及其生存的乡村场域出发,注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实现乡村儿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提供思想准备和实践基础,从而引导乡村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以原初的儿童价值观教育为起点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教育主体被分割化以及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等问题。通过场域耦合改革单一教学模式、主体耦合探索联动陪伴模式、目标耦合建立潜力滋养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儿童与民族意识有机耦合的培养模式,激活与唤醒乡村儿童价值观的原初意义,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乡村儿童心灵深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平  高宇  薛金洋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政治认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新刚  
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形成各学科共同培育的协同效应,构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路丽丽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认同和社会责任行动三个阶段以及政治、学习、生命、学校和网络五个方面。对S省3所高校3111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校责任认知和政治责任认知相对较低,生命责任认同和学校责任认同存在不足,政治责任行动和学校责任行动有待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一是聚焦思政课程引领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三是紧扣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自觉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