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15)
2023(12642)
2022(10529)
2021(9760)
2020(8191)
2019(18742)
2018(18209)
2017(35386)
2016(18311)
2015(20633)
2014(20169)
2013(19556)
2012(17460)
2011(15308)
2010(15496)
2009(14445)
2008(12653)
2007(10630)
2006(9083)
2005(7668)
作者
(49444)
(40933)
(40793)
(38865)
(26002)
(19651)
(18741)
(16058)
(15755)
(14468)
(14026)
(13830)
(12817)
(12711)
(12684)
(12529)
(12161)
(11963)
(11881)
(11785)
(10059)
(9874)
(9753)
(9530)
(9328)
(9198)
(8916)
(8906)
(8300)
(8051)
学科
(74202)
经济(74129)
管理(54027)
(53869)
(46066)
企业(46066)
方法(40081)
数学(35995)
数学方法(35316)
(26386)
金融(26384)
(24008)
银行(23999)
中国(23782)
(23165)
(20762)
(18762)
业经(16894)
(15364)
地方(14820)
(14583)
财务(14522)
财务管理(14494)
理论(13883)
企业财务(13856)
农业(13078)
(12536)
贸易(12522)
(12206)
(12064)
机构
学院(249989)
大学(247236)
(102464)
管理(102448)
经济(100475)
理学(89999)
理学院(89170)
管理学(87232)
管理学院(86798)
研究(73797)
中国(62774)
(49217)
(46984)
科学(44052)
财经(38782)
中心(37920)
(36089)
业大(35799)
(35421)
(34364)
(34288)
经济学(32357)
研究所(31442)
北京(30036)
(29714)
经济学院(29407)
财经大学(29374)
师范(29370)
农业(28317)
(28283)
基金
项目(178691)
科学(142952)
基金(132436)
研究(129384)
(114837)
国家(113899)
科学基金(100558)
社会(83758)
社会科(79747)
社会科学(79727)
(70168)
基金项目(69409)
自然(65982)
自然科(64647)
自然科学(64636)
自然科学基金(63440)
教育(61179)
(58499)
资助(54904)
编号(52010)
重点(40115)
(39448)
成果(39406)
(38507)
(37527)
创新(35880)
国家社会(35365)
课题(34942)
科研(34761)
教育部(34691)
期刊
(100559)
经济(100559)
研究(66765)
中国(43279)
管理(37910)
(36630)
学报(35173)
(34250)
金融(34250)
科学(33655)
(31404)
大学(28313)
学学(27069)
技术(24980)
教育(24093)
农业(20934)
财经(18662)
经济研究(17436)
业经(17232)
(15974)
统计(15190)
(13712)
技术经济(12633)
决策(12392)
问题(12255)
商业(12031)
理论(11934)
(11285)
(11130)
财会(10975)
共检索到349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尹进  胡祥培  郑毅  
社会化商务中,消费者依赖在线口口相传建立感知信任,其本质是复杂网络上的多源信任融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多源信任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主观逻辑方法为代表形成了信任融合方法的研究体系。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和高度主观性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的海量化,给多源信任融合模型带来量化难、实时处理难和融合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难题,提出"先聚类、后融合"的研究思路,先对海量推荐信息进行聚类,再融入感知信任的主观因素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首先,将推荐信息间的相似性作为节点关系,从社交网络中抽取出推荐信息相似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尹进  胡祥培  郑毅  
社会化商务中,消费者依赖在线口口相传建立感知信任,其本质是复杂网络上的多源信任融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多源信任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主观逻辑方法为代表形成了信任融合方法的研究体系。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和高度主观性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的海量化,给多源信任融合模型带来量化难、实时处理难和融合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难题,提出"先聚类、后融合"的研究思路,先对海量推荐信息进行聚类,再融入感知信任的主观因素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首先,将推荐信息间的相似性作为节点关系,从社交网络中抽取出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用谱平分方法对聚簇进行划分,实现对推荐信息的聚类;其次,用网络属性度量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从复杂网络视角出发,提出消费者感知信任定性因素的量化方法;再次,以多属性决策方法为基础,改进主观逻辑方法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从而将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融入主观逻辑方法,突破主观逻辑方法只考虑推荐信息和网络路径的局限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推荐信息实验数据进行聚类,并分析主观因素对感知信任意见空间的调节作用,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模型能够快速划分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客观地量化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使其融入信任度计算之中,且能够体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主观性和异质性。从仿真实验结果看,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大规模社会网络中推荐信息海量化问题,权威程度、从众行为和主体间亲密度等影响因素对信任度计算结果起调节作用。该模型将信任融合模型扩展到社会化商务领域,可以帮助商家评价已有消费群体对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影响力,为大规模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度量和预测提供新视角,为商家实时分析消费者感知信任意向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方法支持。对于难以建立新消费者信任的商家,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来提高用户生成内容量,培养或引入权威人士作为明星节点,建立有主题的小社区等形式来促进主体间交流,增强消费者之间的亲密度,从而提高消费者感知信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汤正华  韩玉启  吴正刚  顾文涛  
上世纪80年代,中西管理伦理思想出现了融合趋势。这种融合不仅对整个社会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中西各自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中西管理伦理各自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中西管理伦理互补性特征是融合的内在逻辑,构建了中西管理伦理融合模型,并提出基于模型的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要点。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微晓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效应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就是从"供给"的逻辑出发,忽视了"需求"逻辑。而目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供给端,对需求端的深度研究较少,在理论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文章首先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出发,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均衡模型和蛛网模型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逻辑。文章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观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是由需求的效用和收入水平共同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微晓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具有极强外部效应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趋明显。但是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就是从“供给”的逻辑出发,忽视了“需求”逻辑。而目前学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来自于供给端,对需求端的深度研究较少,在理论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文章首先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出发,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均衡模型和蛛网模型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逻辑。文章提出两个创新性的观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是由需求的效用和收入水平共同决定的;二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供给和需求长期弹性的平衡。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俊鑫  赵雪杉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数据资源定价标准模糊、交易规则缺失、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基于Stacking多算法融合模型的数据资源定价方法。[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四分位法及Box-Cox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异常数据的同时调整数据分布,并基于Lasso算法以均方根误差最小为目标完成特征筛选;然后,基于Pearson系数选取最优算法组合,构建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融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资源价格预测模型;最后,以国信优易数据平台交易数据为样本进行算例分析。[结果/结论]相较于单算法模型及其他集成算法模型,XGBoost、SVR、KNN、MLP融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及性能均明显提升;实现了数据资源自身和市场的双向反馈平衡,形成闭环的价值链,为数据资源定价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  
在商业银行中,一种特定项目的服务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产品,这一动态化的产品的质量高低以及是否会使顾客满意,取决于银行的服务类型、服务技术、准确有效性、两者的互动效应等。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服务提供行为对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服务主体行为逻辑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为此应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服务提供所采取的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雪  张金锁  邹绍辉  
文章以能源需求预测模型技术提升和预测误差不断改善为线索,从信息源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国内外能源需求预测的相关理论与模型特征。能源需求预测模型经历了单一模型、多源模型组合和智能信息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文章对模型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评述,对未来非线性、变权重技术以及多源信息融合模型在能源需求预测方面的应用做出进一步展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雪  
该文基于消费者态度模型,实证检验了负面在线评论强度对消费者认知和品牌信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负面评论内容质量和负面评论属性重要性对理性的质量认知过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负面评论数量和负面评论属性重要性对感性的情感认知过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质量认知和情感认知正向影响品牌信任。据此,提出负面在线评论的管理策略:主动关注负面在线评论、积极控制负面在线评论数量、有效降低负面评论内容质量、正确引导消费者关注产品与品牌的不同属性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奚路阳  
品牌的本质就是关系,品牌价值蕴含于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中。当前我国企业的品牌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如品牌力不足、品牌转化率不断降低、品牌忠诚度趋于弥散等一系列挑战,其均指向了企业与消费者品牌关系重构的必要性。据此,本文在考查三种价值创造逻辑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提出了以消费者参与互动为主导的、凸显消费者作为"生产型消费者"角色的品牌价值共创系统模型,进而在策略层面从三个维度阐明品牌价值共创的核心路径:互动定制,以个性化的品牌产品实现消费者个性化的品牌需求;共建平台,以构建品牌共同体强化品牌凝聚力;共创管理,以绩效、接触点与危机管理提高品牌生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哲民  韩锡斌  
在构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操作性定义基础上,基于产教融合"产教协同""先产后教"和"产教层次"理论逻辑构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运行模型。共建双师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技术服务联盟、技术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典型实践融合路径,创新协同信任机制、组织学习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保障技术技能积累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运行,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积累成果一方面赋能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反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辉  
产教融合是国家组织进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产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无缝对接的制胜武器。产教融合推行多年,但始终存在"意愿不强、时间不长、空间不深"的问题。通过研究产教融合的深层机理和底层逻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融合"的机理、"一个平台"的机制和"九链对接"的方法,从而构建了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金晓玲  田一伟  
以刺激-机体-反应模型和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景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不同信息对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差异,以及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不同特征消费者关注的信息类型。结果表明:信任和不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主要增加消费者信任,而卖家声誉主要降低消费者不信任;同时不同类型消费者对各种信息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玉宁  胡观伟  
[目的/意义]从融合主题的视角提出一种更为全面地揭示和描述学科主题的科学知识结构模型,并验证模型系统内部的耦合性和协同性。[方法/过程]基于系统论、相关性原理和三螺旋理论提出一种科学知识结构融合主题表征方法,定义"主题指纹"概念并进行模型构建;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二级目录体系中"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三个类别分支为入口,选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作为实证案例,运用熵值方法量化科学知识结构模型系统内部的耦合度和协同度。[结果/结论]以上所构建的融合主题的科学知识结构模型形成了融合三元主题来揭示和描述知识结构的新思路,由文献主题指纹所映射的知识系统各要素之间具有耦合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识系统协同演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明国  李汉文  
经济学界在探讨需求曲线问题时经常颠倒了理论与现象或者事实之间的关系、颠倒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混淆了个别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逻辑困境。消费者的需求量不仅要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还要受到其拟选行为的机会成本变化的影响。而消费者的需求价格是由其收入水平和偏好决定的。把"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当作一个描述消费者行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定律,是不科学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