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90)
- 2023(12844)
- 2022(11043)
- 2021(10117)
- 2020(8615)
- 2019(19484)
- 2018(19189)
- 2017(36211)
- 2016(19542)
- 2015(21913)
- 2014(21607)
- 2013(20936)
- 2012(19422)
- 2011(17581)
- 2010(17531)
- 2009(15884)
- 2008(14842)
- 2007(12781)
- 2006(11261)
- 2005(9837)
- 学科
- 济(96607)
- 经济(96520)
- 管理(52896)
- 业(44630)
- 方法(35779)
- 企(35355)
- 企业(35355)
- 数学(31987)
- 数学方法(31570)
- 地方(25218)
- 农(21868)
- 中国(21516)
- 学(21108)
- 财(18469)
- 业经(17703)
- 环境(16756)
- 地方经济(15045)
- 农业(14745)
- 制(14359)
- 贸(13250)
- 贸易(13243)
- 和(12877)
- 易(12736)
- 理论(12146)
- 融(11929)
- 金融(11921)
- 体(11903)
- 划(11580)
- 银(11119)
- 银行(11082)
- 机构
- 学院(271609)
- 大学(268431)
- 济(116371)
- 经济(114020)
- 管理(101089)
- 研究(98720)
- 理学(87047)
- 理学院(85963)
- 管理学(84301)
- 管理学院(83799)
- 中国(72273)
- 科学(61773)
- 京(57571)
- 所(50092)
- 财(49751)
- 农(47704)
- 研究所(46068)
- 中心(45068)
- 江(44913)
- 业大(42259)
- 财经(39897)
- 农业(37306)
- 院(36869)
- 经(36211)
- 经济学(36081)
- 范(35879)
- 师范(35428)
- 北京(35152)
- 经济学院(32219)
- 州(32018)
- 基金
- 项目(190929)
- 科学(150248)
- 基金(138071)
- 研究(136927)
- 家(122399)
- 国家(121462)
- 科学基金(103464)
- 社会(87063)
- 社会科(82440)
- 社会科学(82423)
- 省(75825)
- 基金项目(73176)
- 自然(67751)
- 自然科(66038)
- 自然科学(66017)
- 自然科学基金(64747)
- 划(64132)
- 教育(61938)
- 资助(56205)
- 编号(54147)
- 重点(44244)
- 发(43090)
- 成果(42007)
- 部(41361)
- 创(39434)
- 课题(38394)
- 创新(37074)
- 科研(36849)
- 国家社会(36389)
- 计划(35881)
- 期刊
- 济(131900)
- 经济(131900)
- 研究(77712)
- 中国(53116)
- 学报(44952)
- 农(41812)
- 科学(40918)
- 财(38461)
- 管理(37806)
- 大学(33606)
- 学学(32224)
- 农业(28686)
- 教育(25744)
- 技术(25401)
- 融(21879)
- 金融(21879)
- 经济研究(21396)
- 业经(20276)
- 财经(20050)
- 经(17391)
- 问题(16930)
- 资源(15677)
- 业(15481)
- 技术经济(13738)
- 统计(13209)
- 版(12639)
- 科技(12217)
- 贸(12172)
- 现代(11962)
- 世界(11830)
共检索到403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丹 邹长新 林乃峰 徐梦佳
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状况变化研究对于评估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分区的国土开发强度,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评价了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生态状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的25.25%、6.55%、3.70%和0.40%,总体上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年变化率高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不符合其"限制开发"的功能定位,需加强空间管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平均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好转态势。植被覆盖度基本稳定、转好、转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0.43%、25.20%和14.37%;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基本稳定、转好、转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9.82%、45.36%和4.8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林子 田健 赵玉婷 王凯 李小敏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测度绿色发展进程和支撑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然而如果对不同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地域都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仅评价结论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反映各自的问题及需求。论文按照“概念模型—体系框架—指标体系”的思路,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提出了“框架一致、权重不同”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采用基于专家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绿色发展指标的权重,识别不同分区绿色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或优先解决的问题。以长江经济带为对象开展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表明,绿色发展各目标各要素在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性或优先性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评价和要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思 胡守庚 熊婷 邹谢华 朱繁
在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设计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江中游经济带为研究区,以325个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土地利用形态(显性/隐性)转换的视角构建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为典型地类的转型模式要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析新时期新目标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要求,甄别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转型方向,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主导性原则,总结归纳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包括规模与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_u+R_u+主导型)、规模控制而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_uR_u+主导型)等四种;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和产出能力稳定型(D_cR_c主导型)、规模稳定而产出能力提升型(D_cR_c+主导型)等四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增加型(D_f+主导型)和规模稳定型(D_f主导型)两种。模式研究有望能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带各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区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源区目前存在冰川退缩、冻土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 ,而人为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赞成在长江源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提出了建设长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思想 ,认为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态系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建议将保护区划分成 5个核心区 ,3个缓冲区和 ...
关键词:
长江源 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郭洪泉
核心提示优化长江经济带空间开发布局,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的必要性,提出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议将经济带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水利、林业、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进行统一谋划,统筹考虑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合理划定公共服务、乡村发展、城镇建设等空间。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 规划编制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贤
通过调研走访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省市,广泛搜集各地近年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面临的困难以及意见建议,从实际出发梳理出当前一些有共性和规律性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文明 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声甜 李小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1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逐渐递减态势,且各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2)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4)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均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声甜 李小花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探究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1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碳排放强度总体呈逐渐递减态势,且各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绝对差异逐渐缩小。(2)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且该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4)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碳排放强度均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世庆 巨栋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首要任务,是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银银山"的指导思想,以共商共治共建共享为战略思路,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同时针对性地解决战略实施过程的问题,形成生态协同的战略新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学斌
国务院于2010年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功能定位角度,对我国国土空间布局作出战略调整,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将被限制、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这些地区来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小玲 王晨曦 郭海湘 史薇
随着长江经济带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相伴而生,严重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并对未来生态安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做到"事前控制"。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全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仿真模型,旨在揭示长江经济带2007~2025年的生态安全变化特征,为生态安全预警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07~2025年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安全水平逐年提升,2013年后提升趋势更为显著;(2)区域间的生态安全状态差异显著,呈现"东西较高,中间较低"的空间特征;(3)在具体指标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城镇化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对生态安全压力、状态和响应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生态安全 预警 长江经济带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应元 庹婧
本文首先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分区域生态效率进行计算与分析,发现整体生态效率偏低,但下游区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上游区域;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地区差异的演化特征,又对长江经济带进行了分区生态效率收敛检验,结果并未出现明显的收敛态势,但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同。提醒我们在注重提升生态效率较低区域的整体效率的同时,缩小生态效率较高地区的内部差别。
关键词:
生态效率 超效率DEA模型 收敛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光耀 赵中秋 祝培甜 李玉峰 苏智杰 刘健
深度挖掘乡村功能价值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论文通过构建乡村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和泰尔指数,揭示了2016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市(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地区差异特征和差异来源,并进行功能分区。研究结果显示:①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中游和下游平原地区;人居生活功能强的区域集中在下游省会及核心发展城市周边;生态保育功能强的区域在上游和中游山地丘陵地区。②乡村功能总体区域差异来源于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差异,农业生产功能在上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人居生活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在下游内部区域差异显著,中游地区乡村功能整体区域差异较小。③基于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划分农业生产区、人居生活区、生态保育区、人居生活-农业生产复合区、人居生活-生态保育复合区、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复合区、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产-人居生活-生态保育综合协调区8种功能类型区,可为完善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的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乡村功能 区域差异 功能分区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浩良 栾贵勤
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其目标在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并与国际同阶段发展相类似的典型国家进行对比,总结有关经验,分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就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人口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差异性 经济—人口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