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74)
- 2023(17133)
- 2022(14723)
- 2021(13796)
- 2020(11297)
- 2019(26216)
- 2018(25890)
- 2017(49359)
- 2016(26911)
- 2015(30379)
- 2014(30539)
- 2013(29453)
- 2012(26930)
- 2011(24151)
- 2010(23823)
- 2009(21553)
- 2008(20689)
- 2007(18203)
- 2006(15776)
- 2005(13105)
- 学科
- 济(102710)
- 经济(102595)
- 管理(75786)
- 业(68662)
- 企(56546)
- 企业(56546)
- 方法(47237)
- 数学(40977)
- 数学方法(40376)
- 农(30367)
- 中国(27766)
- 财(25666)
- 地方(24543)
- 学(24447)
- 业经(23655)
- 农业(20266)
- 环境(18891)
- 制(18772)
- 理论(18449)
- 和(17427)
- 贸(16956)
- 贸易(16947)
- 易(16411)
- 技术(16286)
- 务(15952)
- 财务(15861)
- 财务管理(15823)
- 划(15075)
- 企业财务(14969)
- 银(14828)
- 机构
- 学院(370567)
- 大学(369024)
- 管理(145424)
- 济(138674)
- 经济(135386)
- 理学(126250)
- 理学院(124791)
- 研究(123149)
- 管理学(122286)
- 管理学院(121637)
- 中国(89336)
- 科学(80334)
- 京(78472)
- 财(63533)
- 农(63315)
- 所(61172)
- 业大(59097)
- 中心(56593)
- 研究所(56359)
- 江(53992)
- 财经(51038)
- 范(50799)
- 师范(50234)
- 农业(49594)
- 北京(48839)
- 经(46468)
- 院(46191)
- 州(44080)
- 技术(42228)
- 经济学(40625)
- 基金
- 项目(264735)
- 科学(206999)
- 研究(192864)
- 基金(188880)
- 家(165782)
- 国家(164398)
- 科学基金(140616)
- 社会(118729)
- 社会科(112211)
- 社会科学(112179)
- 省(105647)
- 基金项目(100640)
- 自然(92747)
- 自然科(90468)
- 自然科学(90442)
- 教育(89813)
- 划(88730)
- 自然科学基金(88724)
- 编号(79829)
- 资助(77116)
- 成果(63918)
- 重点(60016)
- 部(57162)
- 发(56741)
- 课题(55747)
- 创(54823)
- 创新(51092)
- 科研(50670)
- 大学(48891)
- 教育部(48547)
- 期刊
- 济(149562)
- 经济(149562)
- 研究(103082)
- 中国(71842)
- 学报(63007)
- 农(57496)
- 科学(55966)
- 管理(51348)
- 财(47913)
- 大学(47667)
- 教育(47238)
- 学学(44731)
- 农业(40092)
- 技术(34432)
- 融(27161)
- 金融(27161)
- 业经(26432)
- 财经(23664)
- 经济研究(22756)
- 图书(21040)
- 经(20176)
- 业(20165)
- 问题(19784)
- 科技(18677)
- 版(18596)
- 资源(18294)
- 技术经济(16890)
- 理论(16773)
- 业大(16560)
- 统计(15938)
共检索到5310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少华 王金龙 张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举措之首。基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以县域为基础,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我省122个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将全省各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提出了不同类型县域生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少华 王金龙 张闻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举措之首。基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以县域为基础,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我省122个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将全省各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提出了不同类型县域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立和
基于不同主体功能区域分类,对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区域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梳理总结和比较,对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建设 实践 路径 比较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玏 钱益春 闫文德
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都是一套指标,相同标准,既忽略了各地区生态系统特征、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活动形式的区域异质性,也尚未体现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特定的功能和定位。新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同,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统一。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分异客观规律和地域功能适宜性出发,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分区分类的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落地提供了补充和参考。最后,建议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主体功能区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玏 钱益春 闫文德
科学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都是一套指标,相同标准,既忽略了各地区生态系统特征、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基础和人类活动形式的区域异质性,也尚未体现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特定的功能和定位。新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同,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现代化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协调统一。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区域分异客观规律和地域功能适宜性出发,构建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分区分类的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推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落地提供了补充和参考。最后,建议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提高资源环境基础数据质量以及建立健全差异化配套政策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主体功能区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宇 林燕妮 曾灿 董家华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分析软件,对珠海市三类主体功能区典型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共性及差异性、公众特征与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为珠海市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1)三类主体功能区公众在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工业污染、政府信息公开、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满意度具有共性;(2)三类主体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发展区、集聚发展区、提升完善区;(3)提升完善区和集聚发展区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与公众受教育程度、年均收入显著相关,生态发展区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与公众性别、职业显著相关。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满意度 主体功能区 珠海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成 吴传清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指数。研究发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进展缓慢、绿色发展阻力较大、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力度不强等是制约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提高城镇化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构建农产品主产区乡村振兴新格局,巩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建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施行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区绩效考评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景保 高军波 周家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异常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探索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对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方法,在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及水源区生态环境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路路 蔡玉梅 郑新奇 崔海宁
为合理评价和提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GIS技术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不同功能区实施绩效结果呈现中、东部高,西北和西南低的空间分布,84个县(市)为中级和良好水平,占全省总县(市)个数比重的68.85%;(2)湖南省实施绩效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应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各种政策落实提高实施效果。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反映同一功能区内各县市实施相对绩效,有针对性的找出规划实施影响因素,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艳华 范曙光 周国华 唐承丽 彭鹏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转型度 主体功能区 湖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于思 高阳 周震虹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划分结果,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备选方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云仙 吴学灿 盛世兰 杨硕
在分析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要求,提出了新时期湖泊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破解"九湖"流域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尖锐的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实践路径 九大高原湖泊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攀柱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是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的有效形式,它的形成有利于我国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已有的研究着眼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发展现状、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等。以湖南省为例,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梳理集体林业的主要新型经营主体的概念,分析各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的理由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阐明了各新型经营主体现实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及其共性问题,共性问题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足、相关林业政策不合理、政府职能跟不上、社会化服务功能发育滞后、经营管理水平粗放以及经营基础设施落后等;指出各新型经营主体共性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现代经济理论的认识不够、政府部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不彻底和对林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认识的不足等;探讨完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微观条件,指出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逐步过渡到股份合作制或村组委员会主导型林业合作社组织,最终走向林业合作社组织;最后提出了促进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主要对策是: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政府服务与监督功能、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晶仁
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湖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增强综合实力的需要。文章基于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调研,总结了湖南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的制度创新突破、经贸改革提速、国际投资提档、营商环境优化等成绩,分析了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区域间协调联动不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高精尖国际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平台引领对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湖南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开放型经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恺 张旭阳 夏依宁 张瑞霞 曾鹏
【目的】主体功能区对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为了应对人口和用地的紧缩发展新趋势,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回顾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本文运用人口普查和土地调查数据,探究湖南省区县人口-土地的增长/收缩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2010—2020年区县人口-土地的协调关系,结合《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总结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人地变化特征,并对比规划实现情况,探讨未来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发展方向。【结果】研究发现:(1)2010—2020年,湖南省各区县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收缩差异化发展特征明显,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2)2010—2020年区县人口和土地不平衡现象普遍,大量的区县存在人多地少(集约型发展)与人少地多(宽松型发展)两种不匹配趋势,既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也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略快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3)《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虽然体现出引导人口和土地协调发展的作用,但各区县城镇人口和土地发展仍然存在与所属主体功能区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情况。【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方案探索。一方面,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各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都可能存在多种发展情景,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类型划分,提出湖南省各区县多类型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类型与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常住人口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未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和土地增长关系,从人地协调发展视角对主体功能区提出优化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