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70)
2023(19978)
2022(17012)
2021(15857)
2020(13165)
2019(30271)
2018(30043)
2017(57292)
2016(31264)
2015(35343)
2014(35402)
2013(34497)
2012(32039)
2011(28995)
2010(29078)
2009(26576)
2008(25987)
2007(23184)
2006(20483)
2005(18160)
作者
(90375)
(75359)
(74670)
(70891)
(47720)
(35993)
(34011)
(29508)
(28740)
(27001)
(25615)
(25560)
(24109)
(23738)
(23325)
(23208)
(22199)
(22123)
(21614)
(21493)
(18765)
(18591)
(18199)
(17247)
(16742)
(16728)
(16690)
(16676)
(15231)
(14926)
学科
(125036)
经济(124868)
管理(91060)
(84251)
(69287)
企业(69287)
方法(50826)
数学(43461)
数学方法(42863)
中国(36829)
(35581)
(33058)
地方(30696)
业经(29343)
(28505)
(27047)
农业(23631)
(21224)
贸易(21205)
理论(21146)
(21093)
银行(21041)
环境(20533)
(20503)
(20338)
金融(20329)
(20191)
(20154)
财务(20095)
财务管理(20047)
机构
大学(436668)
学院(436247)
(170046)
管理(167754)
经济(166078)
研究(149945)
理学(143458)
理学院(141779)
管理学(139100)
管理学院(138310)
中国(113184)
(94950)
科学(93217)
(81863)
(75449)
(73967)
中心(68774)
研究所(68212)
(67158)
业大(65982)
财经(63813)
北京(60152)
(59563)
师范(58917)
(57853)
农业(57541)
(55462)
(53842)
经济学(50574)
技术(48203)
基金
项目(295697)
科学(231722)
研究(217455)
基金(211919)
(185156)
国家(183582)
科学基金(157051)
社会(135324)
社会科(128006)
社会科学(127975)
(116519)
基金项目(112027)
自然(101990)
教育(100783)
自然科(99535)
自然科学(99507)
(98248)
自然科学基金(97662)
编号(89832)
资助(86691)
成果(73568)
重点(66809)
(65380)
(64656)
课题(63013)
(61182)
创新(57130)
科研(56086)
教育部(55227)
国家社会(55127)
期刊
(194132)
经济(194132)
研究(130376)
中国(96035)
学报(70529)
(68328)
科学(64397)
(63773)
管理(63454)
教育(56235)
大学(53934)
学学(50383)
农业(46756)
(40369)
金融(40369)
技术(39987)
业经(33201)
财经(31192)
经济研究(29672)
(26699)
问题(25240)
图书(24474)
(23744)
科技(20945)
(20940)
理论(20113)
技术经济(19832)
资源(19533)
现代(19196)
商业(18509)
共检索到663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红  
由于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规划严格的开发管制下丧失了通过工业化摆脱贫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提供公共生态产品与经济脱贫发展的尖锐矛盾。因此,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现空间有序开发特定目标的同时,会导致不同类型区域陷入"暴利-暴损"的困境。为解决规划所带来的不同区域发展机会的失衡,建立长久有效的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构建好主体功能区间的土地发展权转让机制,才能为协调受限功能区和非受限功能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创立新的突破口,并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功能区间的发展差距。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波  
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市场虽然有效发挥了企业积极性,但也面临各种问题。尝试建立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能够为县级政府完成减排目标创造市场路径,覆盖碳市场以外的低成本减排潜力,从而实现与碳市场的互补,有利于培育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因此,基于主体功能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应采取的差异化政策,提出建立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从碳汇资源管理主体、碳汇增量测算、交易标的物、碳汇资源需求等方面考虑,设计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方案,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莉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永莉  杨明洪  
本文从发展权和土地发展权的起源入手,分析了政府规划权与土地发展权的冲突,发现在土地发展权缺失的前提下,政府行使公权力中的规划权时就可能限制了土地所有权人的发展选择权。尤其是西部农村居民的权利受到了明显侵害,结果使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遇到了制度障碍。为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可创设归属于农村集体和国家的土地发展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莉萍  张淑霞  李姣  
文章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美国私人自由市场下土地发展权转让的产生背景及定价主体与模型,政府调控土地发展权转让的组织机构与相关制度的形成及制度的执行效果,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作用下土地发展权转让定价主体与模型、制度对定价主体与模型的影响及定价主体与模型对制度的再影响。中国目前推行的征地补偿政策缺失了土地发展权对价,导致土地开发配置呈现"底部竞争"势态,应充分借鉴美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及其定价经验,建立适用中国特色的土地发展权转让定价模型,并以非营利组织形式确立中国特色的土地发展权组织管理制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赵荣钦  徐慧  
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转变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归纳不同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类型、动力、特点及未来方向,并针对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进一步细分为8种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与国家宏观空间格局的适应与融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欣英  安树伟  
西部城市化地区是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层面开发内容划分的西部城市功能区。西部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发展潜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在产业趋同、发展理念和市场化相对落后、多极中心城市辐射的增长格局尚未形成等问题;未来,西部城市化地区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城市发展长效机制,形成多极增长格局,建设文明富裕的城市化区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洪辉  杨庆媛  陈展图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本文采用文献法,归纳法和图表法,从土地发展权角度讨论农地发展权转移对主体功能区耕地保护的有利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设立农地发展权是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补充,是主体功能区发挥整体功能的必要手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杨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管理的重大创新举措,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选择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文章以湖北省为例,运用博弈论具体分析其博弈过程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大江  
基于要素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要素适宜度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且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建立在要素适宜度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春玉  
本文运用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理论,根据广东省2006年的统计数据,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发展不平衡、空间结构体系不合理、发展能力差距较大、要素空间布局不均衡是其显著特征。从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实施均衡化的城市化发展政策和体现功能区发展要求的差别性考核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城市化空间均衡发展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建军  吕拉昌  
本文通过对主体功能区概念和内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下主体功能区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十一.五"规划,对广东省国土空间进行"一圈、三群、四带"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本文认为,广东省国土空间发展政策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制定北部生态经济圈的保护与发展政策,强化生态经济圈的生态功能;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核心区,增强其"龙头"示范作用;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粤东、粤西城市群;制定经济带的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文  李慧明  
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和演变对未来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形成、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系统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长期和重大的影响。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方法,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和依据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开发区的发展侧重以稳态经济思想为指导,重点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经济效率理论为指导,限制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经济和自然资本投资理论为指导,禁止开发区发展侧重以生态环境价值论和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理论为指导的理论框架及对应的发展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亮  顾伟男  陈沛然  
实现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议题。以北京市为例,以“空间生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负荷”为主线,探讨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的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1)2008—2015年,区域创新改造能力不足,与其优化开发区域目标冲突;2016—2020年,关键发展要素的匮乏约束了区域发展。(2)人口规模、水、土地、能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问题是区域发展在要素尺度上触发主体功能区约束预警的表现。(3)关键发展要素不足牵制了区域发展,需倒逼空间生产转向“节源型”方向;持续推进区域发展是未来协同决策的基调,需将“优化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要素尺度。本文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供了行动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