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27)
- 2023(15426)
- 2022(12663)
- 2021(11738)
- 2020(9548)
- 2019(21700)
- 2018(21358)
- 2017(40300)
- 2016(21850)
- 2015(24328)
- 2014(24365)
- 2013(23729)
- 2012(22309)
- 2011(20014)
- 2010(19963)
- 2009(18148)
- 2008(17145)
- 2007(15155)
- 2006(13353)
- 2005(11488)
- 学科
- 济(93621)
- 经济(93514)
- 业(57625)
- 管理(56529)
- 企(41508)
- 企业(41508)
- 农(36590)
- 方法(35226)
- 数学(31270)
- 数学方法(30814)
- 中国(28820)
- 地方(28019)
- 农业(24589)
- 业经(23508)
- 财(21674)
- 制(18266)
- 学(18022)
- 发(15479)
- 环境(15256)
- 银(15187)
- 银行(15159)
- 融(14911)
- 金融(14903)
- 行(14665)
- 贸(14331)
- 贸易(14319)
- 地方经济(14060)
- 技术(13857)
- 易(13788)
- 和(13098)
- 机构
- 学院(300533)
- 大学(294930)
- 济(121446)
- 经济(118618)
- 管理(114279)
- 研究(105874)
- 理学(97653)
- 理学院(96505)
- 管理学(94679)
- 管理学院(94126)
- 中国(79643)
- 科学(65452)
- 京(62977)
- 农(57629)
- 财(54928)
- 所(52610)
- 中心(50101)
- 研究所(47803)
- 江(47668)
- 业大(47175)
- 农业(44069)
- 财经(42564)
- 范(42289)
- 师范(41818)
- 院(39235)
- 北京(38870)
- 经(38609)
- 州(37659)
- 省(36769)
- 经济学(36307)
- 基金
- 项目(207095)
- 科学(163234)
- 研究(153480)
- 基金(147440)
- 家(128527)
- 国家(127380)
- 科学基金(109395)
- 社会(97325)
- 社会科(91890)
- 社会科学(91865)
- 省(85720)
- 基金项目(78145)
- 划(70164)
- 教育(69940)
- 自然(69321)
- 自然科(67660)
- 自然科学(67641)
- 自然科学基金(66325)
- 编号(63019)
- 资助(58881)
- 成果(50200)
- 发(50127)
- 重点(47030)
- 课题(44740)
- 部(44612)
- 创(43322)
- 创新(40477)
- 发展(39851)
- 国家社会(39797)
- 科研(39278)
- 期刊
- 济(142288)
- 经济(142288)
- 研究(87590)
- 中国(68261)
- 农(57470)
- 学报(47320)
- 科学(44212)
- 财(41672)
- 管理(41414)
- 农业(38974)
- 大学(36883)
- 教育(36419)
- 学学(34873)
- 融(29803)
- 金融(29803)
- 技术(28838)
- 业经(27620)
- 经济研究(21051)
- 财经(20178)
- 问题(18825)
- 业(18715)
- 经(17409)
- 版(15480)
- 资源(15442)
- 科技(14622)
- 技术经济(14370)
- 统计(13848)
- 图书(13629)
- 发(13550)
- 商业(13265)
共检索到459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艳华 范曙光 周国华 唐承丽 彭鹏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转型度 主体功能区 湖南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熊鹰 李艳梅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承载能力 发展策略 湖南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会平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通过分析自然、区域经济的区位条件、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集成法综合评判,将湖南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和17个生态功能亚区,并且绘制了湖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为湖南省的生态建设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湖南省的市州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评价 湖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严湘琦 宋明星 向辉 陈娜
[目的]文章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乡村规划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湖南省乡村阶段性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DEMATE方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并利用熵权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城镇化率对乡村规划的影响度最大,其在所有因素中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均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2)结合中心度与原因度的分析对湖南省乡村规划重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其中,城镇化率、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节水灌溉面积共5个因素为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经济因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的主导因素,以休闲农业产值、规模农业经营和农业财政支出构成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提升经济效益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从结果因素来看,贫困发生率、休闲农业产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受农业生产方式、城乡资源分配和产业融合的影响较大,充分掌握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巩固湖南省乡村规划结果因素效益的关键。(3)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湖南省科技兴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开放强农建设成为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袁世军 邓德艾 秦溪
乡村物流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村民物流消费水平。从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等四个维度进行物流发展对策的文献综述、对策指标体系构建的评价研究,为乡村物流发展对策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物流 发展对策 指标体系 湖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婷 曹冰玉
根据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利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用已降维的数据再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据此可以提出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的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 功能区划分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沙 成思婕 罗晓霞 彭文武 陈慧卿
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散性,其空间聚散特征可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旨在研究湖南省14个市州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和差异性,得到湖南省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内在相关性的空间分布结果。因此,应用"五化"发展指数,即"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使用归一化对各地州市的"五化"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各因子之间的无量纲数值,并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而后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算各市州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以长沙为首的长株潭地区呈现明显的高水平集群,张家界、湘西和怀化地区出现明显的低水平聚集区,整个研究区绿色经济体量较少,经济体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妍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 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 8)>资源开发水平(0.277 1)>乡村社会发展(0.161 1)>乡村经济发展(0.096 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 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 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 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关键词:
浙江省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分类 区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于思 高阳 周震虹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建立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划分结果,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备选方案,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路路 蔡玉梅 郑新奇 崔海宁
为合理评价和提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GIS技术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不同功能区实施绩效结果呈现中、东部高,西北和西南低的空间分布,84个县(市)为中级和良好水平,占全省总县(市)个数比重的68.85%;(2)湖南省实施绩效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应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各种政策落实提高实施效果。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反映同一功能区内各县市实施相对绩效,有针对性的找出规划实施影响因素,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强 谢兮晨
本文采用熵值法作为省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2大系统层、7大目标层,以及22个指标共同组成的省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通过对湖南省2006-2010年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湖南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发展绩效和状况,得出湖南省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后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的结论。
关键词:
湖南省 对外贸易 评价体系 熵值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娜曼 肖地楚 黄静波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并进、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生 刘小凤 蒋淑玲 丁翠翠 郭庆然 杨柳
乡村发展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各方面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湖南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协调发展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这五方面之间存在着正向交互效应;"产业兴旺"是五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宜居、生活宽裕"对生态宜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影响相对较弱,但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据此,给出推进湖南乡村振兴建设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梓 肖刚
[目的] 探究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为该省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湖南省的276个乡村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类型界定和划分,然后分别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全省、地级市、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湖南省乡村旅游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包括自然景观类、休闲度假类、特色农业类、民俗文化类。其中休闲度假类比例最大(31.52%),其次是民俗文化类(30.80%),自然风景类(19.57%),特色农业类(14.86%)。湖南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整体呈集聚状态,形成以“长沙—湘潭”为核心的“常德—长沙—湘潭—衡阳”主体集聚片区,重点分布在为以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以及以长沙和株洲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周围。5A景点、水系分布、道路交通、中心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均对其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湖南省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点也均表现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是集聚态势各不相同,以特色农业类集聚程度最高,民俗文化类和休闲度假类次之,自然景观类集聚程度相对最低。各类型在地级市的分布相对均匀,每个区域仍有各自的特色旅游类型。[结论] 湖南省乡村旅游点分布整体呈集聚态势,且乡村旅游类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要明确自身特色,做到精准定位。其次各类型协同发展,目前湖南省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较快,需要严把质量关;民俗文化类资源丰富,可以深入挖掘,尤其是湘西、张家界和怀化3市区等。此外积极推动高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湘西南地区的交通体系等,进一步推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