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7)
2023(14756)
2022(12923)
2021(12119)
2020(10034)
2019(23381)
2018(23165)
2017(44700)
2016(24059)
2015(27172)
2014(27085)
2013(26388)
2012(24074)
2011(21255)
2010(20812)
2009(18611)
2008(17449)
2007(14666)
2006(12633)
2005(10375)
作者
(65825)
(54819)
(54261)
(51708)
(35003)
(26323)
(24758)
(21570)
(21018)
(19223)
(18865)
(18202)
(17216)
(17056)
(16862)
(16412)
(16328)
(16224)
(15721)
(15482)
(13329)
(13091)
(13038)
(12604)
(12165)
(12162)
(12055)
(11907)
(10924)
(10872)
学科
(95076)
经济(94968)
管理(66953)
(63654)
(51694)
企业(51694)
方法(45526)
数学(40282)
数学方法(39711)
(29186)
中国(24907)
(24371)
地方(22340)
业经(22147)
农业(20017)
(19076)
(15313)
贸易(15306)
(15234)
理论(15095)
(14923)
环境(14901)
财务(14850)
财务管理(14822)
(14763)
(14460)
技术(14339)
企业财务(13963)
(12854)
(12561)
机构
大学(325226)
学院(325185)
管理(133545)
(125843)
经济(122963)
理学(117128)
理学院(115834)
管理学(113619)
管理学院(113026)
研究(102892)
中国(75368)
(68558)
科学(64951)
(55948)
(50835)
业大(49703)
(48914)
中心(48713)
(45994)
财经(45806)
研究所(44939)
(44141)
师范(43762)
北京(42497)
(41796)
农业(39356)
(38639)
(37684)
经济学(37400)
师范大学(35560)
基金
项目(235732)
科学(185810)
研究(172852)
基金(171322)
(148199)
国家(146940)
科学基金(128005)
社会(108732)
社会科(102903)
社会科学(102876)
基金项目(92415)
(92171)
自然(84027)
自然科(82065)
自然科学(82044)
自然科学基金(80512)
教育(79451)
(77455)
编号(71407)
资助(69624)
成果(55590)
重点(51881)
(51520)
(49840)
(48944)
课题(47975)
创新(45571)
科研(45205)
教育部(44482)
大学(44337)
期刊
(132316)
经济(132316)
研究(91481)
中国(58314)
学报(49887)
科学(46938)
(46742)
管理(46254)
(42339)
大学(38761)
学学(36366)
教育(35737)
农业(32781)
技术(29670)
业经(23667)
(23319)
金融(23319)
财经(20747)
经济研究(20412)
图书(18084)
问题(17863)
(17660)
资源(15965)
科技(15808)
(15689)
理论(15689)
(15652)
技术经济(15108)
实践(14603)
(14603)
共检索到456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方  王炜  廖聪  张文新  
针对乡镇居民点等级划分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以及县域经济发展中次级增长中心的选择等问题,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心地与中心性的内涵,建立了乡镇居民点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潼南区作为案例区,基于2014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潼南区22个镇街按中心性得分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确定了县域次级增长中心的培育对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方  王炜  廖聪  张文新  
借鉴耦合理论,建立了乡镇居民点规模-功能耦合系统,以潼南区为案例,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评价和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对2014年潼南区22个乡镇居民点规模-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是乡镇居民点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产业是影响居民点生产功能的主要因素,教育医疗则是影响生活功能的主要因素,建成区绿化面积是影响居民点生态功能的主要因素。潼南区乡镇居民点规模-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单核结构特征,区域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大部分乡镇规模-功能耦合处于拮抗状态,规模滞后状态,规模、功能建设发展都处于低水平状态。应当积极培育县城以外的区域次级增长中心,以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村镇居民点的规划中,应重视居民点经济规模的地位与作用,以求更为合理的预测居民点规模,并规划建设居民点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骥  刁承泰  
为了更好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土地资源,使人地关系更加协调发展,需要对居民点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为实例,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率等用地要素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合对农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的探讨最终得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总体规模。研究显示,重庆市永川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偏大,在用地规划中需对农居点用地规模进行大幅削减以完善用地结构。对预测过程的讨论与结果的检验,试图构建区县一级土地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的研究方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宿瑞  王成  
村落空间网络是以农村居民点为节点、线性设施为依托、节点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网络。开展村落空间网络及其节点中心性研究能够理清节点在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与影响范围,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整体网络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村落空间网络,进而辨析网络中心点及其辐射强度与辐射范围,厘定出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重组模式。结果表明:①村落空间网络具有典型的非均衡层次结构、小世界特征与无标度特性,网络整体的联系程度较低;②依据中心点的辐射能力划分其等级,形成Ⅰ级中心点、Ⅱ级中心点和Ⅲ级节点共同作用的网络节点体系;③基于此,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影响层次,构建了中心村(Ⅰ级中心点)扩散型、基层村(Ⅱ级中心点)增长型、散居农村居民点(Ⅲ级节点)挖潜型3类优化重组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贤华  杨昕  毛熙彦  贺灿飞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得乡村普遍面临人口流失、耕地撂荒及居民点闲置等问题,严重限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与巴南区石龙镇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科学方法。首先,结合西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然后,构建包括限制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两个阶段的西南地区居民点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对未来乡村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将现有居民点划分为发展型、保留型及迁并型等3类;在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国玮  蔡玉梅  郭旭东  张衍毓  
研究目的:通过对重庆市燕坝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研究,探讨公共参与下旨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利益和维护乡村文化的农村居民点调整的流程及方法。研究方法:基于问卷与访谈的公共参与法。研究结果: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后节约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研究结论:燕坝村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需求,对燕坝村的乡村文化的冲击较小,且易于实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尹娟  邱道持  潘娟  
研究目的:以双林村为例,从村域尺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时序研究,为制定土地开发复垦等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GIS技术,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双林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近期居民点复垦面积88994.30 m2,占总复垦面积的32.48%,中期居民点复垦面积117161.03 m2,占复垦总面积的42.76%,剩下24.76%的复垦居民点为远期复垦对象,面积共67842.23 m2。同时,双林村各个合作社三个时段农村居民点复垦面积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以行政村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评价单元,开展村域尺度的居民点用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雪莹  邵景安  徐新良  
交通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通达性则是反映交通设施水平的有效评价指标。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选取空间数据和调研数据,引入熵权-TOPSIS模型构建集内外通达性和摩擦阻抗于一体的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山区乡镇的通达性,以期为交通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通达性指标对区域综合通达性影响程度为:交通设施技术(C_4)>摩擦阻抗(C_5)>等效道路密度(C_2)>乡镇内部连通度(C_1)>与省干道衔接度(C_3)。(2)贴近度变异系数达0.5410,说明样区交通通达性水平空间差异大。(3)通达性空间格局表现出以南宾、西沱、悦崃为极核点向外围扩散递减趋势;通达性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高通达区主要分布在平缓区,低通达区主要分布在陡峭山区。(4)通达性良好区域呈"一环一轴"模式分布,呈显著主干道指向性。(5)样区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流转面积有较高趋同性。研究结果能为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合理规划提供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欢欢  李仕川  张孝成  庞静  
依据重庆市2013年建成区现状、行政区划和城乡总体规划,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发育阶段进行划分,并在调研基础上指出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的土地问题和完善策略。研究表明:重庆市低速、中速、快速和高度城市化乡镇分别占29.55%、27.27%、31.82%和11.36%;城乡结合部不同阶段乡镇土地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低速和中速城市化乡镇的土地问题主要围绕"土地监管",而后两类乡镇主要围绕"土地征用";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应注重协调远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历史遗留问题与未来趋势把握的关系和城市拓展与培育城郊发展的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万群  刘怡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庆行  孙慧君  阳乾凤  
本文选取重庆市三县六镇为考察对象,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债务规模、债权人结构、用途结构等方面,对重庆市乡镇债务进行描述,重点分析债务结构。本文的基本结论有:金融机构是乡镇债务的主要债权人,基础设施建设是债务资金的主要用途,不同乡镇之间债务结构存在着差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庆行  孙慧君  
本文选取重庆市三县六镇为考察对象,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债务规模、债权人结构、用途结构等方面,对重庆市乡镇债务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刁承泰  王锐  陈令  
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数据以及合川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布局随地貌、地域差异明显,且布局散乱;人均用地接近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土地闲置严重,其中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还具有分散、块小、有一定坡度、交通不便等特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焱洲  王成  
基于乡村空间系统功能的内涵解析,从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入手,构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以2017年为研究时点,以重庆市巴南区为研究区,以巴南区各镇(街)为研究单元,深入剖析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厘定功能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农业生产功能"东高西低、局部突出",乡村工业发展功能与之相反、"西高东低",休闲旅游功能"东高西低、高值点缀分布",社会保障功能"中部高、南北低",生态保育功能"东高西低"。②厘定"以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的城郊工业保障区","以农业生产功能、乡村工业发展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发展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为主导的远郊农业游憩区"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功能优化格局,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菲  杨庆媛  樊天相  冯应斌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