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7)
- 2023(16904)
- 2022(14519)
- 2021(13769)
- 2020(11376)
- 2019(26576)
- 2018(26025)
- 2017(50073)
- 2016(26706)
- 2015(30015)
- 2014(29764)
- 2013(29242)
- 2012(26698)
- 2011(23815)
- 2010(23376)
- 2009(21486)
- 2008(20810)
- 2007(17881)
- 2006(15340)
- 2005(13563)
- 学科
- 济(110018)
- 经济(109902)
- 管理(76987)
- 业(73301)
- 企(61323)
- 企业(61323)
- 方法(52454)
- 数学(45663)
- 数学方法(45109)
- 中国(30327)
- 财(28689)
- 农(28441)
- 业经(23909)
- 学(22155)
- 贸(21575)
- 贸易(21560)
- 易(20981)
- 制(19864)
- 地方(18862)
- 务(18789)
- 农业(18742)
- 财务(18717)
- 财务管理(18682)
- 理论(18543)
- 企业财务(17809)
- 银(17358)
- 银行(17325)
- 融(17097)
- 金融(17095)
- 和(17067)
- 机构
- 大学(376932)
- 学院(372804)
- 济(157940)
- 经济(154894)
- 管理(150525)
- 理学(130998)
- 理学院(129639)
- 管理学(127468)
- 管理学院(126800)
- 研究(125524)
- 中国(96433)
- 京(79924)
- 科学(74101)
- 财(71217)
- 所(60761)
- 财经(58076)
- 中心(57015)
- 研究所(55427)
- 农(54397)
- 经(53157)
- 业大(52546)
- 江(50810)
- 北京(50662)
- 经济学(48823)
- 范(48265)
- 师范(47860)
- 院(46063)
- 经济学院(44026)
- 财经大学(43672)
- 农业(42430)
- 基金
- 项目(258057)
- 科学(204484)
- 研究(190610)
- 基金(190295)
- 家(165074)
- 国家(163784)
- 科学基金(141777)
- 社会(122091)
- 社会科(115791)
- 社会科学(115761)
- 基金项目(100450)
- 省(96850)
- 自然(91359)
- 自然科(89259)
- 自然科学(89237)
- 自然科学基金(87641)
- 教育(87465)
- 划(82346)
- 资助(78514)
- 编号(76936)
- 成果(61594)
- 部(58421)
- 重点(57376)
- 发(54328)
- 创(53595)
- 课题(52018)
- 国家社会(51118)
- 教育部(50833)
- 创新(50027)
- 科研(49309)
- 期刊
- 济(166272)
- 经济(166272)
- 研究(111918)
- 中国(66332)
- 学报(55086)
- 管理(54844)
- 财(54783)
- 科学(52690)
- 农(48424)
- 大学(43124)
- 学学(40517)
- 教育(38606)
- 农业(34116)
- 融(32938)
- 金融(32938)
- 技术(31991)
- 财经(28770)
- 经济研究(28267)
- 业经(25786)
- 经(24699)
- 问题(21480)
- 理论(18260)
- 贸(18158)
- 技术经济(17903)
- 图书(17887)
- 业(17800)
- 科技(16724)
- 世界(16556)
- 版(16378)
- 实践(16342)
共检索到538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化成 蒋艳霞 王珊珊 张伟华 邓路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内部资本市场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针对目前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了体现我国特色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以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为起点、内部资本市场功能为主线,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及其经济后果的交互作用关系,最终传递到公司价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红权 马超群
基于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与非线性特征 ,提出了一个研究资本市场的非线性分析范式。该研究范式主要理论假说有 :有限理性人、分形市场假说与分数布朗运动。它不同于基本有效市场假说的线性分析范式。资本市场的非线性分析框架为研究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分形市场 非线性 有效市场假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远志 彭青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债务融资关系的已有研究都是以常态经济环境为背景,那么金融危机冲击下,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动态变化?本文以2005-2011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与债务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集团企业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这种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中更为显著。对比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企业的投资对外部债务的依赖显著加强,而对其他成员企业现金流敏感性显著减弱,说明金融危机过后内部资本市场似乎逐渐被外部债务市场替代。此外,还验证了在危机前,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债务的掠夺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中消失了,而在危...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内部资本市场 银行债务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罗棪心 伍利娜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与境外市场的融合程度也较低。"陆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互联互通,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陆港通"政策的实施为背景,探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审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司成为"陆港通"标的后,其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都有显著上升。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实施"陆港通"后,非"十大"审计、弱公司治理以及非交叉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有显著提升。本文从审计角度切入,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陆港通"政策更大范围推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陆港通 审计质量 审计收费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旭东 高雅 刘嫦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影响信息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公司费用黏性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华通标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中华通政策实施后其对内地标的公司费用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通开放与公司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即中华通开放明显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中介机制表明,中华通开放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率而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通政策实施改善了公司信息环境以及对治理机制具有倒逼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弱、国企以及外部审计质量差的样本中,中华通开放对公司费用黏性抑制程度更强,进而表明中华通的开放对上述公司样本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替代性治理效用,其倒逼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研究在为中华通影响公司费用黏性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有助于分析资本市场开放之于微观企业的经济后果,亦可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对公司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费用黏性 代理成本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远志
加入WTO之后,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结构调整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强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信息敏感度差异,并且从市场信息结构和整体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目标框架,指出了当前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切入点和若干误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谭智心
一、引言无论对于何种性质或者发展规模的企业而言,资本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或者制约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通过外部融资,债券融资或者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也就是在外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的运作活动。而对于发展相对完善的集团制企业来说,除了外部资本市场,还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在这样的企业中,企业总部可以将资金在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流转,也就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大规模企业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息 孙世攀
资本结构与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资本市场的阶段特征可能会影响资本结构与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特征,系统研究了资本结构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结论表明:杠杆赤字对支付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杠杆赤字越高,并购中使用现金支付的可能性越小;杠杆赤字对支付方式的调节作用在市场低迷和高涨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称为"赤字择时效应",资本市场阶段特征对支付方式具有显著影响,称为"支付择时效应";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本研究对于丰富企业并购领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形成新兴和转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并购支付理论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并购实践中...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企业并购 支付方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华继 李英齐
中美经贸冲突频繁严重影响商业信心、国际贸易和投资情绪,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异动,大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为各国市场的健康安全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以贸易战开启之日作为分界点,对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四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的波动性和联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战爆发对各国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冲突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显著增强,股市联动性强于债市联动性,中国的新兴资本市场较美国等国家的发达资本市场仍不成熟。因此,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及我国资本市场上政策制定、产业创新升级和投资风险防范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带来的联动冲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华伟 杨娟 刘昊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我国资本市场更大程度地开放,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是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的过渡性制度安排。本文以我国历年的QFII总额度及其占资本市场规模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QFII总额度绝对规模逐年上升,但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速相比,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略显缓慢,与执行过类似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同期数据相比,发现我国在QFII框架下对资本市场的开放过于保守。为此,我国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额度的限制,适当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以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余瑜 王建琼
Shleifer and Vishny(2003)提出的市场时机理论是并购动因主流理论之一。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且具有特殊性,该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浪潮动因解释力不足。本文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特性,引入了现金支付占绝对主导地位、股市较长时期处于高估值状态两个约束条件对市场时机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改进,改进后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浪潮动因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市场时机理论 并购动因 并购浪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卉 许尤洋 刘峰
基于2013年10月中组部发布18号文所产生的特殊情境,本文实证检验了18号文引发的官员独董辞职事件,对辞职原因的不同表述引起的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表明,同为18号文引发的官员独董辞职事件,对于将辞职原因披露为"个人原因/工作原因"的样本公司,市场出现了显著的负向反应;而对披露为"依照18号文要求辞职"的样本公司,市场则未有明显反应。市场对"同一事件、不同披露"的差异反应,表明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偏误,资本市场上存在"框架效应"现象。本文是国内首篇基于经验证据研究"框架效应"的实证文献,弥补了现有框架效应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和问卷调查的不足,也为后续研究"框架效应"现象,提供了可资...
关键词:
框架效应 18号文 官员独董 独董辞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彦 李凯
英德两国在欧洲资本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交易所和监管法律在世界上也颇具影响。随着欧盟一体化的加强,其监管的法律框架也在不断演进。本文通过对这两国资本市场不同的法律框架比较研究,对我国正走向规范化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有所借鉴。
关键词:
资本市场 监管 法律框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肖蕊 谭雅静
我国资本市场XBRL应用已经从分类标准制定阶段转入系统建设阶段。如何加强以XBRL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市场数据管理、挖掘和应用,为资本市场各应用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新加坡等国家XBRL数据应用的分析,剖析我国资本市场XBRL数据应用的主体、范围、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希望对XBRL数据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提出更为合理、可行的设想。
关键词:
XBRL 资本市场数据 XBRL数据应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学航 刘鑫冉 孙显超
QFⅡ投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QFⅡ投资行为与国内投资者相互影响,共同推进资本市场效率建设。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QFⅡ能够提高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效率,但QFⅡ与国内机构投资者共同持仓上市公司时不能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效率;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事实,在开放背景下国内机构投资者与QFⅡ相互影响,渐进式推进着资本市场效率建设。(2)QFⅡ的投资行为确实影响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反之,国内机构投资者对QFⅡ的持仓行为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既要不断实现价值发现,又要防范风险,让国内机构投资者承担起更多的资本市场建设的责任,共同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QFⅡ投资 机构投资者 信息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