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86)
2023(20123)
2022(17216)
2021(16169)
2020(13531)
2019(31702)
2018(31189)
2017(59333)
2016(32077)
2015(36716)
2014(36642)
2013(36304)
2012(33629)
2011(30503)
2010(30590)
2009(28329)
2008(27865)
2007(24493)
2006(21319)
2005(19136)
作者
(94347)
(78950)
(78304)
(74827)
(50196)
(37847)
(35826)
(30997)
(30010)
(28191)
(26867)
(26612)
(25030)
(25004)
(24545)
(24457)
(23635)
(23337)
(22650)
(22559)
(19610)
(19514)
(19123)
(18030)
(17748)
(17585)
(17352)
(17345)
(16008)
(15685)
学科
(144130)
经济(143979)
管理(89335)
(83122)
(68489)
企业(68489)
方法(62633)
数学(54662)
数学方法(53916)
中国(37089)
(35267)
(32738)
(31258)
地方(29377)
业经(29168)
(25218)
贸易(25203)
(24422)
(24138)
农业(23482)
理论(22386)
(21161)
环境(20324)
(20126)
财务(20036)
财务管理(19985)
(19828)
银行(19769)
(19702)
金融(19697)
机构
大学(466609)
学院(462743)
(191918)
经济(187876)
管理(177939)
研究(161502)
理学(153503)
理学院(151724)
管理学(148816)
管理学院(147988)
中国(120851)
(101494)
科学(99994)
(85643)
(82392)
(76821)
研究所(75136)
中心(72521)
业大(69752)
财经(68678)
(67848)
北京(65084)
(62326)
(61464)
师范(60871)
农业(60268)
经济学(58667)
(58562)
(54520)
经济学院(52615)
基金
项目(312041)
科学(243778)
研究(225957)
基金(225636)
(197557)
国家(195948)
科学基金(166990)
社会(141679)
社会科(134262)
社会科学(134227)
(120191)
基金项目(118491)
自然(108601)
自然科(106060)
自然科学(106029)
教育(104749)
自然科学基金(104101)
(101990)
资助(94483)
编号(91425)
成果(75008)
重点(70201)
(69041)
(66380)
课题(63799)
(63705)
科研(59928)
创新(59548)
教育部(58998)
大学(58566)
期刊
(211143)
经济(211143)
研究(138086)
中国(89079)
学报(76372)
科学(69341)
(69269)
(65849)
管理(65451)
大学(57810)
学学(54086)
教育(51803)
农业(47747)
技术(42729)
(38062)
金融(38062)
经济研究(34757)
财经(33884)
业经(31970)
(29076)
问题(27407)
(25658)
图书(24515)
技术经济(23780)
统计(23330)
(22732)
(22252)
理论(21392)
科技(20959)
世界(20588)
共检索到688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炜  
与中东欧有意识设计的转轨模式不同,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动因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动因也成为推动和评价转轨绩效的线索,并贯穿始终。迄今的转轨实践证明,转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形成过程,转轨过程、绩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并不存在一元线性关系。因此,针对转轨过程的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以中国转轨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适应能力、路径选择、创新能力等指标,解释中国成功实践中的某种合理逻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总结可用于分析的一般性方法,同时也作为对“北京共识”的一种系统阐述。希望这项研究能使“中国模式”更具普世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杰  
本文试图为解释中国经济转轨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并通过强调有效交易和所有权的重要性来恢复与修补一些经典理论对经济转轨过程的解释力 ,以便将其最终整合到日见丰富和成熟的转轨经济理论的一般框架之中。本文的理论贡献可以归纳为:第一 ,阐发有效交易理论 ,认为经典理论所坚守的互利信条只是达成有效交易的必要条件 ,所有权的完整性才是充分条件。在所有权存在缺陷时 ,一种对当事人双方有利的交易极有可能伤及社会。第二 ,提出内生风险命题 ,经典资产选择理论所关注的外生风险主要源自宏观经济政策及企业经营层面 ,而内生风险则与微观经济基础尤其是所有权制度密切相关。第三 ,揭示出所有权、交易与产权之间的逻辑联系 ...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享光  
本文把资源配置效率与制度适应性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内解释了中国经济通过增量和存量改革实现了资源按照机会成本原则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配置再配置,从而增进了配置效率,同时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扩展了效率边界,带来了适应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进一步增进效率的路径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三项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保障制度先后经历了框架塑造、要素拓展和全面推进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了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主线脉络和演进历程,呈现出了阶段性的实践旨向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框架塑造阶段,主要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为切入点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架构,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惠及范围的全民性;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要素拓展阶段,着重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切入点夯实民生基础,丰富拓展民生保障制度的要素系统,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实现途径的共建性;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建设处在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以共建共享为切入点全面提升民生水平,系统推进民生保障制度的统筹融合,实践旨向侧重于民生制度效能发挥的持续性与普惠性相统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易娅莉  
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新时期,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和"孟买共识",阐释中国经济模式发展的内涵,然后依据统计数据描述"北京共识"提出以来中国经济模式发展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模式包含着自主、渐进、权变和创新等核心要素,政府主导的混合制经济是主要特征和特定时期的发展工具手段。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炜  
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为背景考察财政制度创新的逻辑,在对财政体制变迁进行阶段划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体制变迁符合于经济转轨特殊目标与路径的内在原理进行归纳与评价,认为中国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始终包含着两项内容:一是作为推动经济转轨、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不断根据体制演进和经济运行的变化进行创新;二是本身作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时进行改革,保持与整个体制的同步性和一定的运转效率。这一观点也是分析战略机遇期财政形势与策略的基本思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姚先国  盛乐  
国内外学者从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和前苏联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和历程进行过分析(董辅(?),2001;程恩富等,2000;杨叔进,2000;关海庭,1999;张宇,1997;樊纲,1996)。而在实践中,中国选择的是社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峻极  
转轨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就是要把曾经严重扭曲的经济进程中的思想和实践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与方法论、所有制与财产权利悖论以及自发性秩序与人为设计的对立,转轨到经济顺向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进程中来。由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一种观念指导下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与命令性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以及在另一种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观和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重点强调了经济过程的自发性秩序理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吕炜  刘晨晖  
本文从资金流向角度对中国1998~2011年的游资量进行了测度与汇总,结果表明2007年是国内游资总量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游资规模在此之前一直呈现较平稳的态势,而此后,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变化幅度均出现了较大的异常。尤其是近两年来,游资总量剧增,对整个宏观经济形成了极大的潜在威胁。本文结合中国经济转轨进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热钱流入与实体经济投机化是引发游资第一轮扩张的重要原因,而随着各项政府干预政策的实施,政策因素逐渐成为游资积累的推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  
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就业体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出发,运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国有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决定上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内部人与外部人待遇差异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探讨国有企业就业效率低下进而对整个绩效影响的深层原因。文章认为,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就应重塑企业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打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市场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金雪军  陶海青  毛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公齐  
政府行为企业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企业创新能力变弱和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外部性也表现出来。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行为企业化要向企业性政府转变。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郭静  
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Petri网的物通网设计方法,给出了物通网总体设计架构、物通信息提取、信息更新、信息删除策略,对货物配送路径优选方法及相关算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应用逻辑Petri网对物通网的相关环节进行建模,具有创新性。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所述方法在整合物通信息、选取配送路径方面具有优越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耀军  
在转轨经济中农村非正规金融这种次级制度安排下,中国农村经济部门努力挣脱金融资源的桎梏而获得了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一个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博弈贯穿于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之中,而地方政府是推动农村非正规金融繁衍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但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却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非正规金融的重要地位会有所削弱但仍然存在,而让非正规金融"浮出水面"乃实属必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先后出现了市场依附于政府、"弱政府—强市场"和"强政府—弱市场"等多种模式。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关系"强政府—弱市场"的独特模式,既明显区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弱政府—强市场"模式,也不同于同属于转轨国家的俄罗斯"弱政府—弱市场"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也推进了改革的进程与体制的完善,其形成有着植根于中国特点的体制基础、制度变迁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合理逻辑。在体制完善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目标是构建"强政府—强市场"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