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0)
- 2023(15692)
- 2022(13189)
- 2021(12326)
- 2020(10339)
- 2019(23623)
- 2018(22916)
- 2017(43655)
- 2016(23012)
- 2015(26134)
- 2014(25969)
- 2013(25681)
- 2012(23571)
- 2011(21164)
- 2010(20910)
- 2009(19596)
- 2008(18918)
- 2007(16217)
- 2006(14197)
- 2005(12895)
- 学科
- 济(115940)
- 经济(115805)
- 管理(74300)
- 业(65405)
- 企(54765)
- 企业(54765)
- 方法(46854)
- 数学(42194)
- 数学方法(41734)
- 财(36948)
- 中国(29813)
- 农(25694)
- 地方(23795)
- 制(23291)
- 业经(22243)
- 学(19938)
- 务(19742)
- 财务(19690)
- 财务管理(19632)
- 企业财务(18715)
- 贸(18293)
- 贸易(18283)
- 易(17813)
- 体(17083)
- 环境(16804)
- 农业(16585)
- 银(16424)
- 银行(16412)
- 融(15995)
- 金融(15992)
- 机构
- 大学(331233)
- 学院(328782)
- 济(154027)
- 经济(151456)
- 管理(129781)
- 研究(113280)
- 理学(111903)
- 理学院(110751)
- 管理学(109175)
- 管理学院(108553)
- 中国(88910)
- 财(76590)
- 京(68685)
- 科学(62980)
- 财经(58041)
- 所(54674)
- 经(52863)
- 中心(51858)
- 经济学(49637)
- 研究所(49055)
- 江(47227)
- 农(46062)
- 经济学院(44469)
- 业大(43353)
- 北京(43210)
- 财经大学(43072)
- 院(41229)
- 范(39432)
- 师范(39094)
- 州(36124)
- 基金
- 项目(220327)
- 科学(176755)
- 基金(165237)
- 研究(162648)
- 家(142622)
- 国家(141548)
- 科学基金(123236)
- 社会(109573)
- 社会科(104266)
- 社会科学(104238)
- 基金项目(86733)
- 省(82425)
- 自然(76862)
- 自然科(75086)
- 自然科学(75068)
- 教育(74071)
- 自然科学基金(73738)
- 划(69611)
- 资助(67459)
- 编号(62662)
- 部(51297)
- 成果(50270)
- 重点(49733)
- 国家社会(47329)
- 发(47298)
- 创(45885)
- 制(45219)
- 教育部(44984)
- 人文(43533)
- 课题(43281)
- 期刊
- 济(169466)
- 经济(169466)
- 研究(102959)
- 中国(66837)
- 财(63726)
- 管理(49080)
- 科学(44486)
- 学报(43896)
- 农(40808)
- 大学(35557)
- 学学(33881)
- 融(30465)
- 金融(30465)
- 财经(30408)
- 技术(29517)
- 经济研究(28907)
- 农业(27734)
- 经(26205)
- 教育(26034)
- 业经(23477)
- 问题(21955)
- 贸(18535)
- 技术经济(17983)
- 统计(17590)
- 世界(17143)
- 国际(15969)
- 策(15840)
- 业(15107)
- 财会(14767)
- 会计(14636)
共检索到498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巧玲 张明飞
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交易费用的存在意味着相关内容在操作层面的落实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持。由于忽视了交易调节机制之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以及土地财政对政府职能界定及其实现机制的影响,相关研究存在评价偏误。在探讨产权界定、合约选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中国经济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进而分析该制度对政府行为及其效果的影响,并验证有关土地财政评价的论断。分析显示,与土地财政相关的经济制度能有效提升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受多重约束的地方政府会积极模仿和试错,并以土地使用为中心,力争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能充分运用多种优势的综合性交易调节机制,使产权的有效界定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也极大地缩减了最优分工组织形式的筛选和扩散时间,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土地财政的运行反映着基本经济制度的效率,尽管需要转型,依然可以为今后的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安·易斯塔什 张昕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铁民
经济制度结构是一个社会一系列经济制度的集合,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制度结构是该国经济体制的总和,而经济体制结构的变迁是经济体制总体的变化与创新。在此,经济体制安排或简称为经济体制,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它包括关于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还包括一些合作者之间的经济行为规则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特别是始于1992年的经济体制结构的变迁,加速着中国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洪波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制度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并认为区域经济政策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的演变与经济制度变迁的轨迹是一致的。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产权 意识形态 区域经济政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田 杨永春 史坤博 李恩龙
以中国内地31个省级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矢量数据符号法、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非国有经济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制度转型对制度供给的时空响应。研究表明:1990—2015年,经济制度转型指数的高值与较高值区集聚在东部地区,且在空间上呈明显蔓延的趋势,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水平呈现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次推进的梯度性空间演变格局。1990—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制度转型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经济制度转型在时空上呈逐渐收敛的态势,1990—2005年收敛速度较快,2005—2015年收敛趋于平稳;1990—2000年,转型指数年均增速高值和较高值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2000—2015年,转型指数年均增速的高值和较高值区整体向中西部地区偏移。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体现了其对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推进的渐进式制度供给的时空响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戴一鑫 吕有金 姜青克
本文利用传统方法和AMSZ准则对中国经济动态效率进行检验后发现,九十年代末至今的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地方土地财政的视角,从理论解释了资本动态无效的一个来源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资源背景下的投资冲动引致的无效资本的过度堆积,实证结果发现土地财政收入与资本无效积累程度呈现"U"型的关系,同时地方财政缺口加大了地方政府运用土地收入进行投资的依赖:财政缺口每增大1%,那么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对资本过度积累程度的影响就会上升2%。而金融发展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从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两个方面可以改善当前状况,平抑由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引致的投资过度,提高地方政府更有效率地进行投资,继而提高整个经济的动态效率。
关键词:
资本积累 动态效率 土地财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尹孝凡 吕杰 王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财政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是财政支农效率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效率一直是学术界及各级政府开展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实证方面分析财政支农的效率。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制约财政支农效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 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程瑶
土地财政中隐含了寻租、土地资源利用代际不公、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收入分配不公加剧、财政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财税体制导致财力与事权失衡、土地权益机制存在缺陷、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土地财政的治本之策是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等相关制度,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实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土地出让金 寻租 财政风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林毅 何代欣
针对经济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现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协整理论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测算了1952—2010年经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均资本、经济制度变迁及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制度变迁在长期对人均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短期影响则十分有限;如果以1978年为分界点,则经济制度变迁在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改革开放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毅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制度变迁三个分类指标在1952~2010年各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显示:三个分类指标均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来看,产权多元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分配格局变化都与人均产出存在协整关系,也都能够有效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短期来看,对外开放程度及分配格局变化对人均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权多元化程度的正向影响则十分有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跃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文章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典阐释,对这一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作理论分析。文章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新。这正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一把"金钥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汤清 袁永
文章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人文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制度变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兆旭 陈东景
根据我国1978年至2016年人均GDP产出、人均资本存量以及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四个方面所合成的经济制度变迁指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中,产权制度、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起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过高会产生负向作用。经济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从短期来看,经济制度变迁虽然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人均资本存量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起正作用,但效果不及经济制度变迁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培育多元化产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黎凯 叶建芳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干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只有将这个问题置身于所存在的制度环境差异,才能得到比较统一、完整的结论。在回顾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基础上,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都存在干预差别。由于政府层级导致政府干预不同,因此政府干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也存在区别。银行贷款的性质差异(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也将使政府干预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短期借款基本没影响;中央政府对长期借款干预较少,地方政府主要对长期借款进行干预,政府对上市公司银行...
关键词:
转型经济 财政分权 债务融资 政府干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亮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管理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文章分析了经济制度演变如何影响中国统计体制变迁,以及统计体制如何适应经济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