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1)
2023(17026)
2022(13957)
2021(13272)
2020(10758)
2019(24513)
2018(24287)
2017(46198)
2016(24798)
2015(28171)
2014(27872)
2013(26982)
2012(24421)
2011(21816)
2010(21676)
2009(19798)
2008(19165)
2007(16982)
2006(14957)
2005(13194)
作者
(67556)
(56878)
(56171)
(53707)
(35370)
(26922)
(25491)
(22240)
(21645)
(19751)
(19283)
(18993)
(17759)
(17709)
(17428)
(17314)
(16730)
(16329)
(16220)
(16131)
(14069)
(13697)
(13668)
(13168)
(12717)
(12638)
(12354)
(12350)
(11389)
(11291)
学科
(102741)
经济(102545)
(70396)
管理(64627)
(51475)
(49024)
企业(49024)
方法(42282)
数学(36216)
数学方法(35789)
农业(34187)
中国(32342)
业经(28992)
(24228)
(22147)
地方(19479)
(19025)
贸易(19010)
(18602)
(18360)
(17300)
理论(16822)
(16530)
(16405)
银行(16382)
(15784)
(15174)
金融(15167)
(15041)
(14787)
机构
学院(343316)
大学(339261)
(145831)
经济(143079)
管理(131913)
研究(116445)
理学(113975)
理学院(112823)
管理学(110896)
管理学院(110274)
中国(90914)
(70826)
(68685)
科学(68229)
(64897)
(56415)
中心(54812)
业大(52829)
农业(52598)
财经(51625)
研究所(51319)
(50621)
(47350)
(45215)
经济学(44983)
师范(44761)
北京(43986)
(41609)
经济学院(40534)
(39541)
基金
项目(234092)
科学(186097)
研究(176303)
基金(170994)
(148611)
国家(147298)
科学基金(126971)
社会(115152)
社会科(108269)
社会科学(108240)
(90839)
基金项目(89838)
教育(81110)
自然(78633)
自然科(76870)
自然科学(76851)
(76108)
自然科学基金(75493)
编号(72390)
资助(68367)
成果(58488)
(52924)
重点(52542)
(51460)
课题(49674)
(49077)
国家社会(48569)
创新(45882)
教育部(45667)
(44799)
期刊
(163139)
经济(163139)
研究(99949)
中国(73298)
(70719)
学报(52036)
科学(49476)
(49390)
农业(48222)
管理(46847)
大学(41765)
教育(40550)
学学(39381)
(33534)
金融(33534)
业经(31675)
技术(31242)
财经(25546)
经济研究(25155)
(23876)
问题(22569)
(22109)
世界(18450)
(18211)
(16202)
技术经济(15798)
农村(15755)
(15755)
农业经济(15376)
经济问题(15169)
共检索到511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省身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强调以更加现代的治理理念、平台与工具运用,而便捷民众意愿表达、提升认同感;着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以筑牢“共同家园”的归属感而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这就需要实现“数字化+能动化”的治理理念重塑,促进“智能化+智慧化”的治理能力强化,并着力于“效能+公平”的农民福祉增进。既要打造发展与治理互相促进的强力引擎、持续强化共识与合作两大基础元素,也要构建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共同体机制,并优化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融合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红泉  
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对解决当下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综合利用地方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农村精英分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才能有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农村现代化成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世杰   崔发周   张帅  
为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于2023年5月9日—10日在成都召开“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研讨推进会”,与会代表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深入研讨、形成共识。基于会议内容,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阐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背景,从不同主体出发分析产教融合实践的关键问题,提出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樊凡  赵浴卉  
从古今中外比较的视野并从基层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广大农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道路。其中,“革命性动员”是起点,“政治性统合”是关键。在党的领导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先后经过主体奠基、制度赋值、改革创新等重要阶段,当前正处于加强与改进、健全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其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革命性动员”来鼓励农民当家作主,不仅奠定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主体方面的基本前提,还探索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不同实现形式;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不仅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还对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了曲折的探索;其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不仅以村民自治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和发展,还通过放权和让利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路径,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而且在破解大国“三农”难题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完善“政治性统合”的方式、充分释放“政治性统合”的效能,不仅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加成熟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韬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尹婧   车效梅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反响。阿拉伯国家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和认知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观点不仅深受历史交往、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还与文化传播、地缘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重因素紧密相关。阿拉伯国家尝试从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引领的经济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中汲取经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关键在于中国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战略倡议。通过推动经济、安全和文化这三大关键领域的深层合作,中阿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日益深化,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荣   焦明娟  
本文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20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共同体建设各要素和社区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从组织治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和村民福祉三个方面测量社区治理绩效,并用社区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社区公共性代表共同体建设所需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区规范对组织治理绩效和村民福祉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邻里互助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公共服务绩效,但在邻里交往中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其对公共服务绩效的积极效应。邻里互助和村民福祉是负相关关系,线上交往会负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社区公共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绩效。尽管邻里社会资本的衰落会使社区治理绩效降低,但整合农村依然保留着的共同体资源,能够凝聚社区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有效和治理现代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卢碧玲   王财莉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民可共享的发展成果,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对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支撑,促进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科学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关系,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来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推动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确实应该以村民为中心,以集体经济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方冠群  张红霞  张学东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处于变迁之中。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传统道德习俗逐步边缘化,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也逐步离散化。在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要想改变农村社会治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困境,需整合乡村文化,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性治理,并运用现代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凤芝  王依娜  
农村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新阶段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基于农村养老需求,描述和分析了X县水村和清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实践,并从水村案例中总结出"共振式增能"的新型共同体构建模式,从而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凤芝  王依娜  
农村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实现新阶段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本文以"增能"理论为视角,基于农村养老需求,描述和分析了X县水村和清村养老服务改革的实践,并从水村案例中总结出"共振式增能"的新型共同体构建模式,从而为农村养老提供新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原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探索起点、基础动力和发展战略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所具有的规范性含义,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代化,是统筹效率与安全的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塑造了小农家庭和集体村社的现代形式,推动构建了城乡融合与生态和谐的新型文明社会,使传统农耕与乡土文明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探索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姜长云   林万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一段时间工作作出的总动员、总部署。本组笔谈特邀三位专家学者对全会强调的“三农”领域的重大原则、重要改革举措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刻解读,希冀为新阶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丹  
新时代新征程,精准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举,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由基础层面物的现代化、核心层面人的现代化以及保障层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的具有鲜明属“人”性质和文化自觉的系统,其精准推进在目标任务上更加注重质效、在方式方法上凸显创新驱动、在评价标准上侧重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精准推进应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并遵循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物的现代化上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精确聚焦现代美好生活多维度需求;在人的现代化上坚持以内源动力激发为核心,靶向发力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素养提升;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坚持以治理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切实促进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经由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精准推进三个向度的深入实践,促进农村现代化纵深发展,继而助益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