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6)
2023(16156)
2022(13920)
2021(13259)
2020(11048)
2019(25990)
2018(25601)
2017(49278)
2016(26459)
2015(30185)
2014(29945)
2013(29454)
2012(26827)
2011(24154)
2010(23812)
2009(21612)
2008(20714)
2007(17617)
2006(15004)
2005(12928)
作者
(74630)
(62155)
(61540)
(58688)
(39454)
(29685)
(28071)
(24656)
(23717)
(21792)
(21128)
(20895)
(19587)
(19580)
(19263)
(18952)
(18505)
(18369)
(17722)
(17672)
(15210)
(15169)
(14918)
(14129)
(13894)
(13769)
(13476)
(13409)
(12422)
(12172)
学科
(107653)
经济(107535)
管理(74059)
(70081)
(57460)
企业(57460)
方法(54243)
数学(48294)
数学方法(47524)
中国(29020)
(28686)
(25672)
业经(22595)
(21882)
(20854)
贸易(20844)
(20344)
农业(18989)
地方(18551)
理论(17757)
(17698)
(16431)
技术(16245)
环境(15955)
(15714)
财务(15630)
财务管理(15595)
(14882)
银行(14834)
企业财务(14744)
机构
大学(373993)
学院(372008)
(152605)
管理(149792)
经济(149653)
理学(131418)
理学院(130043)
管理学(127449)
管理学院(126798)
研究(123760)
中国(92350)
(79313)
科学(76659)
(65895)
(60707)
(59499)
业大(56396)
研究所(56031)
中心(55814)
财经(54432)
(50123)
北京(50024)
(49959)
(48047)
师范(47590)
农业(46827)
经济学(46616)
(45207)
经济学院(42153)
财经大学(40962)
基金
项目(263453)
科学(207928)
基金(193383)
研究(190626)
(169358)
国家(168048)
科学基金(144778)
社会(120796)
社会科(114616)
社会科学(114586)
基金项目(101778)
(100144)
自然(95204)
自然科(93058)
自然科学(93036)
自然科学基金(91350)
教育(88296)
(85292)
资助(81198)
编号(76765)
成果(60873)
(58885)
重点(58667)
(55203)
(54540)
课题(52286)
创新(50989)
教育部(50711)
科研(50682)
国家社会(50484)
期刊
(155313)
经济(155313)
研究(105684)
中国(65143)
学报(58679)
科学(54928)
管理(53882)
(53138)
(48379)
大学(45213)
学学(42613)
教育(39764)
农业(37877)
技术(33890)
(26966)
金融(26966)
经济研究(26597)
财经(25792)
业经(25071)
(22065)
(20541)
问题(20174)
图书(18451)
统计(18395)
技术经济(18238)
科技(17562)
(17126)
理论(16954)
资源(16509)
(16461)
共检索到522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华俊  李哲敏  
【目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极其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人均粮食需求量是计算国家粮食需求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时的基础性指标。论文首次从居民营养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的组成部分,测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也为相应消费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膳食平衡分析法计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的需求量;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种子用粮、工业用粮、损耗等人均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不同影响程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辛良杰  王佳月  王立新  
利用"粮食转化率"概念将居民消耗的主要食品转化为原粮,并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对官方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耗数据进行了订正。结果发现,2012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耗量为327.5kg,高出统计数据20.8kg。至2030年,中国口粮消费量将持续减少,但减少速度会逐步放缓,尤其是城镇居民,原粮消费会维持在105kg左右的水平上,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20kg左右,全国居民平均水平将下降到110.3kg。禽类、水产品、奶类的消费品将会明显增长,牛羊肉的增长比例也在50%以上。2030年中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会达到386.5kg,较2012年增长18.0%。如果纳入工业用粮、损失浪费用粮、种子用粮,2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苑颖  宋金杰  杨春河  刘爱秋  
[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粮食安全内涵不仅包括数量方面,还包括营养健康安全,保障居民营养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时代内涵。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研究,建立营养—消费—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引导居民合理健康消费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营养消费状况,然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视角,引入标准人消费系数这一概念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已达到高营养目标,但目前农村居民仅达到低营养目标水平,相当于2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华俊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粮食供需状况预测结果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从居民合理膳食模式出发预测我国2020年和2030年粮食供需平衡的新思路,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不合理现状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振亚  高明杰  李全新  张晴  罗其友  
科学估算我国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对于调整农业规模与结构,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确定的我国各类食物的消费标准,结合各类食物的可食用率和各类农产品的技术经济参数,以2012年数据为基础,对于2012年平衡膳食条件下我国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进行了估算,并与2012年我国各类农产品的供给量进行了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豆及坚果类、畜禽肉类、蔬菜、谷物薯类及杂豆类都超过了我国平衡膳食条件下的最高需求量,尤其是畜禽肉类和蔬菜的需求量,这两类农产品的产量分别是膳食需求最高量的2.39倍和2.58倍,我国鱼虾和奶类及奶制品供应不足,尚未达到平衡膳食需求的最低标准,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海鹏  
"只要掌握了粮食就能控制对手",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确立了以食物为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身利益的粮食战略。当前,美国粮食战略正通过将美式餐饮、农业技术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引入中国来逐步改变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的控制。而随着膳食结构不断向美式快餐化转变,中国的居民健康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问题不断显现。中国应当认清美国粮食战略的意图和手段,通过回归传统膳食结构来保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2)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3)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姚阳  蒋琳琳  王洁  
伴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膳食结构升级对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居民食物摄入数据分析了1961-2009年间我国食物生产用地需求的变化情况及膳食结构因素对其变化的贡献率,并预测了不同膳食模式下我国人口高峰年食物生产用地的需求状况,结果如下:我国人均食物生产用地需求以1984年为节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变化趋势,在居民日常摄入的5大类食物中,人均谷类和豆类消费所需农地面积出现下降,而人均动物性食物、蔬菜和纯能量类食物消费所需农地则呈上升态势;我国食物生产用地总需求总体上以1984年为界分为先稳定发展后急速增长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我国食物生产用地总需求量保持在12.5亿亩/年左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辛良杰  
目前,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水平与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形式上表现为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和由传统家庭烹饪型向现代便捷型转变。膳食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改变将影响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量。以中国台湾居民的膳食消费发展规律判断,目前中国大陆居民的膳食消费水平距离富裕水平下的稳定状态整体差距超过50%,肉禽类差距超过一倍。而2018年中国粮食表观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了85%,大豆自给率仅为15%,虚拟耕地自给率仅为72.6%。在食物消费达到富裕稳定态时,中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的蛋白饲料,还可能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能量饲料。基本结论为: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的农业生产资源已难以维持全面小康水平下的本土农产品需求,发展到富裕水平短缺将会更甚,依赖国际市场是必然需求。从维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在农产品进口贸易上可多考虑进口动物性产品,适当放开粮食类产品进口数量,自己生产水果、蔬菜等类的农产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树春  朱建军  宋永永  
粮食安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宁南8县区为研究区,采用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分析1990-2013年宁夏全区人口、耕地和粮食生产变化态势的基础上,预测了宁夏及宁南8县区2015-2030年的粮食安全状态和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宁夏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态势,粮食总产量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粮食供给基本处于安全状态;2015-2030年间,宁夏总人口和粮食作物单产仍将呈现增加态势;在不同组合方案下,保障宁夏未来粮食安全的最大耕地需求量为118.85万hM2,最小耕地需求量为93.39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  高秉博  潘瑜春  
运用空间变异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1990年以来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异特性和分维特征。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组织性,热点区域在东北平原区积聚,东南沿海出现了新的冷点带,总体差异扩大;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增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日益显著;从不同方向的空间变异格局看,东南—西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较小,而南—北方向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差异最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忠潮,车自力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陕西省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差异的分析,探讨粮食增量占人均粮食增量的份额及其地域差异,对因地制宜调控人地粮关系与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战略性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岚  
在人口学中 ,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死亡年龄是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而平均预期寿命是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 ,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计算古代中国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应该计算同一时期所有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既包括正史、地方志、名人年谱和人名大词典里收录的名人 ,也包括平民百姓 ,尤其是死亡率较高的婴幼儿。只有这样计算出的平均值才是准确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张建辉  
以全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4年各县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4~2014年,全国各县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心在10a间由西南向东北转移,且南北方向迁移的幅度大于东西方向迁移的幅度。2004年全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冷热点分布相对分散,东北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2014年热点区相比于2004年有所缩小,冷点区则有所扩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其重要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陈苏  
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变化特征;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呈现"平缓—快速"的阶段性特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南、宁夏、新疆、甘肃、安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幅较大,浙江、北京、广东、上海和福建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幅较大;严重缺粮区在京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呈分散分布,一般缺粮区呈零散分布,基本自给区在西部呈聚集分布,一般余粮区在中部呈聚集分布,重要余粮区在东北呈聚集分布;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亩均化肥施用量、农田水利化程度、偏好种植、复种指数和取消农业税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正向作用,自然灾害程度和人均GDP对人均粮食占有量起到负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