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70)
- 2023(13870)
- 2022(11585)
- 2021(11073)
- 2020(9116)
- 2019(20990)
- 2018(20517)
- 2017(38513)
- 2016(20109)
- 2015(22444)
- 2014(21875)
- 2013(21360)
- 2012(19422)
- 2011(17513)
- 2010(16863)
- 2009(15097)
- 2008(14178)
- 2007(12266)
- 2006(10226)
- 2005(8809)
- 学科
- 济(87461)
- 经济(87388)
- 管理(60841)
- 业(59068)
- 企(49221)
- 企业(49221)
- 方法(39471)
- 数学(35175)
- 数学方法(34790)
- 中国(25172)
- 技术(22142)
- 农(21565)
- 财(18502)
- 业经(18240)
- 贸(17714)
- 贸易(17702)
- 易(17296)
- 地方(17139)
- 农业(14647)
- 制(14516)
- 技术管理(14054)
- 学(13493)
- 环境(12893)
- 和(12647)
- 理论(12573)
- 银(12474)
- 银行(12461)
- 融(12255)
- 金融(12251)
- 行(11995)
- 机构
- 学院(275375)
- 大学(275142)
- 济(122872)
- 经济(120868)
- 管理(113510)
- 理学(99289)
- 理学院(98295)
- 管理学(96906)
- 管理学院(96364)
- 研究(91100)
- 中国(69284)
- 京(56154)
- 科学(52000)
- 财(50937)
- 中心(42883)
- 所(42145)
- 财经(42077)
- 经(38782)
- 研究所(38760)
- 经济学(38465)
- 江(37725)
- 农(37295)
- 业大(36601)
- 范(34915)
- 经济学院(34835)
- 北京(34769)
- 师范(34621)
- 院(33565)
- 财经大学(31756)
- 经济管理(30453)
- 基金
- 项目(197079)
- 科学(159980)
- 研究(147755)
- 基金(147176)
- 家(127542)
- 国家(126598)
- 科学基金(111262)
- 社会(98403)
- 社会科(93607)
- 社会科学(93588)
- 基金项目(77934)
- 省(75255)
- 自然(69773)
- 教育(68742)
- 自然科(68294)
- 自然科学(68281)
- 自然科学基金(67105)
- 划(63801)
- 资助(58439)
- 编号(58279)
- 创(46459)
- 成果(45443)
- 部(45316)
- 重点(44335)
- 发(42884)
- 创新(42731)
- 国家社会(42564)
- 教育部(39842)
- 课题(39602)
- 人文(38684)
共检索到3931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韦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淡化国与国之间的地域界限,呈现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跨国一体化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涉及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跨国经济合作区域,如何在该区域内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网络是在新经济形势下提升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本文结合区域技术创新理论,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必要性,并从技术创新网络平台、创新制度保障、创新网络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设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古惠冬 杨维光 陈文捷
为促进中国-东盟增强区域整体创新实力和实现高质量合作发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结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经济地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东盟各国创新联系日益密切,但创新协同规模较不平衡、创新协同质量差距较大,其中中国和新加坡为核心节点;创新网络格局由"双核+多节点"向多核演变,日趋完善;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和语言差异与创新合作的可能性和规模水平呈显著反向关系,且技术临近性表现为节点国家间"强弱结合"状态,而地理距离并未成为阻碍国家间创新联系的显著因素。根据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持续完善,提出健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扩展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完善跨境区域创新配套体系等对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李鹏 李爽 张守庆
金融危机后随着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区域创新更多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绩效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并对产业发展形成支撑。本文从子体系、区域创新行为主体以及区域网络的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入手,通过建立不同层面的创新能力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来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绩效,并对环渤海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网络进行对比,由此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宾
一、构建中国—东盟反洗钱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一)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需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成员国的法制健全程度和风险抵御能力都处于弱势。另一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类优惠政策在吸引投资、扩大进出口,增加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顾浩然 郭本海 龙卓茜 乐为
基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中国光刻机技术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当前中国光刻机技术创新网络的静态、动态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构建动态知识流动仿真模型对不同优化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光刻机技术创新网络规模呈明显扩大趋势,逐步呈现以上海微电子等研发单位为核心节点的“核心-边缘”结构,产学研合作以“产-学”模式为主;光刻胶、光刻气体等配套设施研发机构处于网络边缘与技术链上下游节点技术交流水平有限;新加入网络节点对网络知识水平提升的贡献较小,且与网络合作紧密程度不高;研发方向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优化、节点进退出机制优化三种优化策略均对网络知识水平提升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对中国光刻机技术创新网络均衡性及发展潜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许辉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和行业商业协会、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有机体。本文在剖析了协同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网络软环境。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 机制 产学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余向平
构建集群式创新网络是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基于供应链来构建创新网络可以形成有效的集群内技术创新体系。文章在探讨了集群式供应链的含义的基础上,概括了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六大优势,最后提出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若干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吕宏芬 余向平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来构建创新网络可以形成有效的集群内技术创新体系。本文在探讨了集群式供应链含义的基础上,概括了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分析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构建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网络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集群式供应链 集群式创新网络 技术供应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丽
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正在展开,这种合作除了基于双边的全方位、多层次经贸合作格局外,还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文章对中国———东盟开展区域合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开展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四条深化双边经贸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 东盟区域合作 经贸关系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一平
全球化和地区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二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地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将是地区化的最终结果。在东亚,地区主义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正处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
中国 东盟 区域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高兰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10+3”的总体框架已基本确定,在已经基本成熟的东盟合作经验的引导下,东亚经济体内各个区域性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例如中国与东盟、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等。但是,中、日、韩三国间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加之日本经济仍未从低迷状态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导致日本对与有中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合作仍犹疑不决。在对待与东盟的合作问题上,中日两国仍存在一定的竞争与利害冲突,东盟客观上成了中日关系的协调平台。今后,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中、日、韩与东盟,特别是中日两国的进一步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
东亚 区域合作 中国 日本 东盟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晓静 庄芮
2013年7月15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泰国正大集团、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主办,牙克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召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本文将区域创新网络看作是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在其中相互竞争和合作,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进而获得创新产出的共生系统,并利用网络DEA模型将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多阶段生产过程模型化,考察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科技水平较高地区;(2)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的区域创新网络,少数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属于连续共生,间歇共生是发生得最多的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模式,点共生只存在于少数几个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中。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共生效率 网络DEA模型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蒋军锋
基于分形的技术创新网络的数学描述,解决研究方法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网络中不同结点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对应的主丛联络,分别建立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时空在不同结点处的时空曲率和时空温标的数学结构,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经验解释。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网络的分形描述可以克服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网络研究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引入知识规范可以形成知识时空,研究知识时空可以决定真实世界的技术创新活动;知识时空是对应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场与其上面特定的结构形成的,可以与信息流结合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知识时空的曲率特征刻画技术创新网络中特定知识对外部信息(不确定性)的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晓燕 阮平南
技术创新网络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像其他生命体一样存在着生成、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文章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生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讨论了各阶段网络演化的特征,并从资源依赖、动态能力、社会网络多个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演化不同阶段的演化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