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99)
- 2023(16505)
- 2022(14311)
- 2021(13550)
- 2020(11245)
- 2019(26079)
- 2018(25667)
- 2017(49558)
- 2016(26923)
- 2015(30254)
- 2014(30334)
- 2013(29258)
- 2012(26697)
- 2011(23854)
- 2010(23748)
- 2009(21383)
- 2008(20730)
- 2007(17892)
- 2006(15435)
- 2005(13188)
- 学科
- 济(102695)
- 经济(102542)
- 管理(78343)
- 业(69905)
- 企(58589)
- 企业(58589)
- 方法(48971)
- 数学(42734)
- 数学方法(42040)
- 中国(28394)
- 财(27078)
- 农(26900)
- 学(23707)
- 业经(22159)
- 地方(21102)
- 制(20648)
- 理论(18773)
- 农业(17646)
- 务(17070)
- 财务(16981)
- 财务管理(16942)
- 贸(16364)
- 贸易(16357)
- 环境(16276)
- 和(16181)
- 企业财务(16021)
- 技术(15814)
- 易(15814)
- 银(15381)
- 银行(15337)
- 机构
- 大学(373471)
- 学院(371252)
- 管理(147720)
- 济(141461)
- 经济(138071)
- 理学(128826)
- 理学院(127326)
- 管理学(124736)
- 管理学院(124062)
- 研究(121635)
- 中国(89190)
- 京(79725)
- 科学(77544)
- 财(65665)
- 所(59630)
- 农(59480)
- 业大(57130)
- 中心(55941)
- 研究所(54686)
- 江(53225)
- 财经(53044)
- 范(50174)
- 师范(49638)
- 北京(49634)
- 经(48342)
- 农业(46637)
- 院(45723)
- 州(43226)
- 经济学(42277)
- 师范大学(40414)
- 基金
- 项目(263679)
- 科学(207499)
- 基金(191499)
- 研究(190444)
- 家(167612)
- 国家(166265)
- 科学基金(143535)
- 社会(119215)
- 社会科(112841)
- 社会科学(112815)
- 省(102489)
- 基金项目(102257)
- 自然(95183)
- 自然科(92989)
- 自然科学(92965)
- 自然科学基金(91243)
- 教育(88411)
- 划(87212)
- 资助(78499)
- 编号(77765)
- 成果(62088)
- 重点(58754)
- 部(57572)
- 发(54671)
- 创(54274)
- 课题(53507)
- 创新(50661)
- 科研(50592)
- 教育部(49280)
- 大学(49215)
- 期刊
- 济(149307)
- 经济(149307)
- 研究(105100)
- 中国(69379)
- 学报(60266)
- 科学(55088)
- 管理(53030)
- 农(52665)
- 财(50553)
- 大学(46040)
- 学学(43354)
- 教育(43138)
- 农业(36341)
- 技术(33645)
- 融(27343)
- 金融(27343)
- 财经(25102)
- 业经(24700)
- 经济研究(23263)
- 经(21387)
- 问题(20771)
- 图书(19493)
- 业(18296)
- 科技(17934)
- 版(17883)
- 理论(17065)
- 技术经济(16928)
- 资源(16845)
- 统计(16471)
- 现代(16158)
共检索到527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彦威 刘天宝 塔娜
中国城市转型面临多尺度的空间重构,从社区、中心城市到都市区、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尺度。一方面,每个尺度上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居民行为模式彻底改变;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问题出现并累积。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和新问题,需要依托行为研究,梳理多尺度城市空间的概念体系,揭示其形成机理,判断其环境响应,并以低碳和和谐城市为导向,提出规划策略。具体内容包括:整合GPS、手机、网络、问卷和访谈等多种行为数据,建立中国城市多时空尺度居民行为数据库;分析城市、都市区和城市群尺度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和居民行为特征,创建基于个体行为的中国城市空间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解析多尺度城市空间组织及居民行为模式与社会矛盾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婧 陈天
中国的高密度居住空间具有人与公共资源矛盾凸显、疾病扩散风险、个体健康要求增加等相关健康的多方面挑战。面对这样的背景,通过格林模式的指导,将医疗建筑学研究层面的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 Design)应用于规划层面,通过住区规划布局分析、社会学因子影响、外部空间物理环境性能、流行病学评估四个方面的研究,构建健康视角下循证规划(Evidence-based Planning)——高密度住区规划应用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能够促进居民健康的规划导向,在既有高密度住区现状中总结现状规律、发现规划问题、提炼关联模型、建立策略体系,并用于指导未来的规划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林昕 张永翔 孙强强 孙亚楠 孙丹峰
面向SDG11“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目标和我国城市体检及国土空间统一治理的内在需求,开展城市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可持续管理研究。基于系统辨析和梳理“城市可持续性”相关概念,借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韧性分析、城市土地系统转型等相关理论,识别城市系统协同演化主体,构建多尺度城市可持续管理理论框架。该框架以人地互馈作用为驱动,以城市地表景观结构和转型为连接社会-生态系统互馈网络的“桥梁”,以城市社会-经济-生态时空耦合格局-过程为系统可持续演化路径的表征;该框架有机整合了多尺度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的反馈关系,提升了对复杂自适应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城市可持续科学研究及管理实际,围绕提出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阐述了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开展的科学研究问题和管理实践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玉梅 邓红蒂 王静 刘爱霞
研究目的:为构建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服务于相关规划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处于探索阶段,较多应用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形成了公众参与为主导的规划方法,但还存在着规划定位不明、规划研究不足、乡村特色考虑不足、管理实施薄弱等问题。研究结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及重点是对村尺度空间规划的定位、基于多样化的乡村特色的规划技术和方法以及村尺度空间管制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村尺度 空间规划 乡村特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梅 杨军 丛建辉
通过对不同尺度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结合中国温室气体统计核算研究实践基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文章尝试构建中国多尺度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框架体系:(1)目标层面:促进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同不同尺度区域政府二氧化碳强度目标考核、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碳市场建设等工作对接,减少数据获取成本和不确定性。(2)核算层面:根据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主体的一般性和差异性特点,确定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构建国家、地方、企业多尺度管理层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3)应用层面:促进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数据的公开发布使用,
关键词:
多尺度 温室气体统计核算 框架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添 孙久文
空间经济理论一直以集聚经济研究著称,却在空间尺度上为地理学家所诟病。其理论完善过程,一方面表现在由国家—区域向城市、厂区尺度的细化反映出共享、学习和匹配机制的转换,其要素异质性帮助构建了集聚的微观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空间经济理论忽视非经济因素和政府作用,从而给了雅各布和主流经济学以理论空间,并产生国家—空间治理理论。在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应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经济活动,即通过尺度重构来完善区域经济战略,以达到重塑我国经济地理的效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樊相宁 孙晶 杨新军
以西安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基础,结合移动窗口法和迭代自组织聚类法,实现城市发展对其周边地区影响的多尺度分析与聚类并绘制成图,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结果表明,在局地尺度(0.81 km)上,2010年城市核心区、半城市化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分别为96%,59%,38%和8%。城市核心区集中在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是西安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半城市化区多呈斑块状镶嵌在城市核心区周围,城市边缘区连片环绕城市核心区分布,乡村地区分布在区域最外围。在区域尺度(16.11 km)上,各类地区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嘉颖 魏也华 陈雯 肖伟烨
科学认知城市多中心演化规律和规划实践对理解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逻辑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多中心概念与测度、驱动机理、绩效研究,以及中国城市多中心的规划实践等方面梳理了相关进展。研究表明,多中心性的概念涵盖形态、功能和治理3个维度,通常基于中心与次中心的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测度;城市多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体制交织、市场力量权衡选择和政府规划干预互馈的空间结果,触发和推动的主导因素既具有趋同性,也存在异质性;多中心发展策略在优化空间组织的同时可能带来一定负外部性,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纳入研究范畴;多中心发展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空间治理、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但规划实施成效有待检验。未来,城市多中心研究应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利用多源数据探究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多中心性,重视城市多中心的动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加强对城市多中心多重绩效的系统分析,以及关注多中心规划实践涉及的多层次治理以及治理变革中的整合与冲突。
关键词:
城市多中心 空间重构 绩效研究 规划实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顺 包存宽
当前邻避现象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新常态"问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居民密切相关,但由于存在邻避效应,决策常常受到周围居民反对甚至产生邻避冲突,传统的决策参与模式难以满足应对邻避冲突的现实需要。从理解公众对规划决策的不同参与兴趣出发,认为公众的抗议、反对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设施规划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缺失、参与有效性不足,难以避免邻避冲突。基于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分析,提出公众参与对规划层次、决策过程介入时机前置,以社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协同参与优化城市邻避设施决策,减少邻避冲突发生可能。
关键词:
邻避 城市公共设施 规划决策 公众参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国平 林伊琳 赵俊三 袁磊 吴晓伟 李强军
【目的】以滇中城市群耕地分布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多尺度耕地模型,探析适宜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方法】从1 km、5 km、10 km、20 km和30 km 5种栅格尺度和16个驱动力因子视角,选取拟合优度、残差空间自相关、因子数量及空间尺度等指标,对比经典回归、空间滞后、空间误差和地理加权回归4种耕地模型的差异性及精度。【结果】耕地及驱动因子在空间多尺度下均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且具有空间非平稳性,权重距离越小,空间依赖程度越高,随权重距离的增加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耕地集聚特性随空间尺度变化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具体到空间位置及细节表达程度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尺度越小,集聚性越明显,其局部空间差异性越显著,反之,则相反;选取拟合优度、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影响因子数量及空间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各空间多尺度模型,得出表征耕地局部空间格局和分布规律模型从优到劣依次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回归模型。【结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顾及且量化了地理空间局部特征及地理空间差异性,既能详细地表征耕地空间局部特征,又能判定不同空间位置模型拟合度的优劣,还可以得到土地利用各驱动因子随空间位置变化的权重。在局部空间特征表达、模拟精度及驱动因子系数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模型构建能力,可以与其它数理模型结合来构建适用于高原山区城市群尺度的土地利用预测模拟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忠忠 佀颖鑫
对城市风环境的研究尺度进行总结归纳,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不同尺度下的风环境研究内容,并对风环境设计如何融入设计实践工作提出展望。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尝试探究研究内容与研究尺度之间的关系。对城市风环境的研究过程不仅是优化城市物理环境的过程,更是探索城市形态与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风环境 研究尺度 模拟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忠忠 佀颖鑫
对城市风环境的研究尺度进行总结归纳,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不同尺度下的风环境研究内容,并对风环境设计如何融入设计实践工作提出展望。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尝试探究研究内容与研究尺度之间的关系。对城市风环境的研究过程不仅是优化城市物理环境的过程,更是探索城市形态与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
关键词:
城市风环境 研究尺度 模拟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毅 胡彬
分析了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在适老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了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规划设计框架。以广州市人民公园所在区域为案例,阐述了步行可达性指数和空间交往指数等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在适老性方面的具体应用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昌明,李道峰,田英,郝芳华,杨桂莲
本文选取空间大尺度黄河河源区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径流量模拟,采用1976~1985年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参数率定,确定模型的基本参数,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黄河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80~90年代的20年间,黄河河源区由气候变化引起径流减少62.11亿m3,占径流变化总量的108.72%,由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径流增加5.73亿m3,增加量占径流变化总量的10.03%。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京祥
在全球化世界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来自国家自上而下的尺度重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治理应对方式,空间规划尤其是区域规划就是一种重要的尺度重构工具。文章在简要回顾中国区域规划发展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现象及其效应,客观评估了这种尺度重构行动对区域治理产生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善用、用好区域规划这种积极主动的尺度重构工具,是中国保持国家制度创新柔性的重要优势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