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9)
2023(14009)
2022(11853)
2021(11160)
2020(9575)
2019(21931)
2018(21894)
2017(41634)
2016(22674)
2015(25946)
2014(25622)
2013(24715)
2012(22147)
2011(19656)
2010(19659)
2009(18187)
2008(17802)
2007(15936)
2006(13712)
2005(12184)
作者
(62569)
(52346)
(51879)
(49512)
(33213)
(24749)
(23661)
(20468)
(19813)
(18637)
(17685)
(17660)
(16630)
(16615)
(16123)
(16068)
(15561)
(15409)
(15117)
(14937)
(12865)
(12734)
(12675)
(11969)
(11672)
(11605)
(11590)
(11495)
(10567)
(10257)
学科
(83749)
经济(83619)
管理(78744)
(68912)
(61038)
企业(61038)
方法(41244)
数学(35591)
数学方法(34938)
(27723)
(21748)
中国(21719)
(21712)
业经(20076)
(18279)
财务(18195)
财务管理(18150)
企业财务(17163)
理论(16871)
(16119)
(15453)
(15248)
银行(15226)
(14584)
(14332)
技术(14314)
(14111)
贸易(14099)
地方(14076)
(13954)
机构
学院(310143)
大学(308971)
管理(126141)
(122095)
经济(119332)
理学(107911)
理学院(106769)
管理学(104614)
管理学院(103998)
研究(95177)
中国(75217)
(64491)
(61315)
科学(57574)
(47728)
财经(47514)
(47511)
(46157)
中心(46033)
业大(45149)
(43188)
研究所(41634)
北京(39621)
(37912)
师范(37456)
(37227)
农业(37129)
经济学(36955)
财经大学(35537)
(35391)
基金
项目(211579)
科学(168034)
研究(155345)
基金(154354)
(134013)
国家(132917)
科学基金(116009)
社会(98280)
社会科(93173)
社会科学(93152)
(83640)
基金项目(81184)
自然(76014)
自然科(74336)
自然科学(74318)
教育(73944)
自然科学基金(72959)
(70078)
资助(63394)
编号(63263)
成果(50747)
重点(47471)
(47033)
(45099)
课题(43997)
(43714)
(42717)
创新(42078)
教育部(40960)
科研(40713)
期刊
(133045)
经济(133045)
研究(86497)
中国(64968)
(51923)
管理(51694)
学报(46126)
科学(43156)
(42182)
大学(36601)
教育(36451)
学学(34497)
技术(31388)
农业(28309)
(28294)
金融(28294)
财经(24024)
业经(22016)
(20626)
经济研究(20432)
问题(16799)
(16637)
技术经济(15235)
统计(15106)
财会(15103)
(15017)
科技(14215)
(14199)
理论(14073)
现代(13799)
共检索到458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高静美  何卫平  
组织变革的不确定环境下,组织和个人如何应对诸多"负向要素"、化解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动力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压力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抑或从静态的工作特征环境要素出发,关注组织环境对个人的单方向、简单作用机制,而忽略了个体变量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机理;抑或从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或者行为要素等单一维度个体变量出发,而没有运用一个多维、动态变量来透视个体与组织情景的复杂交互作用机理。从积极心理学的复原力这一多维动态概念出发,构建一个以组织变革工作环境特征变量(工作需求-控制)、个体复原力和压力为变量的可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个体与组织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相关量表作为工具对变量进行测量,共收集859份调研问卷,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方法和分析程序插件Process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原力在工作需求-工作控制与压力之间具有新的、复杂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理解和解释压力管理问题。高需求高控制带来的学习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压力引发激励效果的过程,激励不再仅仅是外在条件刺激的产物,在缺乏外在刺激的情况下,内在的激励也可能来自压力所产生的激励效果,而个体的复原力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机制作用。围绕复原力问题开展的组织压力研究,对于了解实践中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等工作特征变量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个体压力的产生提供了新的个体认知路径,也为从理论上重新剖析和分解激励模型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娅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型员工这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知识型员工自身进行减压外,组织必须采取压力管理措施帮助知识型员工缓解压力,胜任工作。本文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了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机制,包括压力预防、压力识别、压力应对和压力反馈四级管理机制,以期为组织优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安世民  陈颖  张羽琦  
员工只达到传统的工作绩效已无法在动态工作环境中充分实现组织目标,包含熟练性、适应性、主动性的个体角色绩效更符合当今组织要求。因此,本文从领导视角出发,基于互惠原则及社会交换理论,纳入个性化交易、心理资本和组织支持感三个因素,通过对571份调查问卷进行层次回归分析法和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探讨平台型领导从员工行为和心理两条路径影响个体角色绩效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平台型领导与员工个体角色绩效正相关,且个性化交易和心理资本在其关系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同时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个性化交易及心理资本对员工个体角色绩效的影响。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晓洁  刘新梅  屈晓倩  
基于情绪调节过程模型,本研究构建了团队任务冲突对个体创造力的差异化影响模型。利用44个研发团队(169名成员和44名直接主管)的数据和多层线性模型(HLM)检验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认知重估使个体在面对任务冲突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观点采择部分中介这一关系;表达抑制使个体面对任务冲突时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创造力,这一关系被情绪耗竭完全中介。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瑞  吴颍惠  张红健  
以201名小学随迁子女为被试,采用随迁子女复原力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自尊量表,考察了应对方式、自尊在随迁子女复原力与焦虑关系间的多重中介作用,以积极应对、自尊为中介变量建立多重中介模型。结果显示,χ2/df=46.283,CFI=0.959,TLI=0.936,RMSEA=0.08,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行式多重中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积极应对与自尊在复原力与焦虑关系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许晟  李元清  曹元坤  
基于文献分析与理论推演,本文通过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探究个体人格特质与差异追随行为之间的机理关系。该研究模型反映出:(1)个体人格特质与差异追随行为,即主动性人格与积极追随行为;传统性人格与被动追随行为均为正性相关的间接关系。(2)个体的促进型追随动机调节焦点、防御型追随动机调节焦点分别中介主动性人格与积极追随行为、传统性人格与被动追随行为的间接关系。(3)在关系与权力导向的本土组织文化情境下,个体的追随动机调节焦点会受到LMX和员工组织公平感知等情境因素的调节而呈现差异,即LMX和组织公平感知正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许晟  李元清  曹元坤  
基于文献分析与理论推演,本文通过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探究个体人格特质与差异追随行为之间的机理关系。该研究模型反映出:(1)个体人格特质与差异追随行为,即主动性人格与积极追随行为;传统性人格与被动追随行为均为正性相关的间接关系。(2)个体的促进型追随动机调节焦点、防御型追随动机调节焦点分别中介主动性人格与积极追随行为、传统性人格与被动追随行为的间接关系。(3)在关系与权力导向的本土组织文化情境下,个体的追随动机调节焦点会受到LMX和员工组织公平感知等情境因素的调节而呈现差异,即LMX和组织公平感知正向强化主动性人格与促进型追随动机焦点调节的关系;反向弱化传统性人格与防御型追随动机调节焦点的关系,LMX和组织公平感知愈强,其正向强化和反向弱化的调节效应愈强;反之则愈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锡元  石凡  梁果  江瑞  
利用来自325个有效调查样本的数据,遵循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流程,采用层级回归法考察变革型领导对下属个体当责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组织心理所有权的中介效应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如下:变革型领导对下属个体当责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心理所有权在变革型领导与下属个体当责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正向调节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心理所有权的关系,即下属的主动性人格倾向越高,变革型领导对下属组织心理所有权的影响越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林锋  胡君辰  
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MBA班在职学员和(高级)管理培训班学员所填写的问卷,在208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基础上采用SPSS、Amos和SmartPLS软件和4种方法来分析工作压力在工作控制感和工作倦怠之间是起到调节作用还是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用潜变量的因子得分作回归分析、分组结构方程模型和带乘积项PLS结构方程模型都不支持工作压力在工作控制和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假设;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支持工作压力在工作控制和工作倦怠之间存在非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预测  [作者] 丁道韧  陈万明  
员工即兴行为的触发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效能感和个体即兴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其中以个体结果期望为中介变量,组织支持为调节变量。利用82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260份问卷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即兴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个体结果期望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即兴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能强化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即兴行为的正向作用。研究为深入探寻个体即兴的触发机制和研究个体即兴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预测  [作者] 丁道韧  陈万明  
员工即兴行为的触发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效能感和个体即兴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其中以个体结果期望为中介变量,组织支持为调节变量。利用82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260份问卷数据,采用层次回归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即兴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个体结果期望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即兴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能强化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即兴行为的正向作用。研究为深入探寻个体即兴的触发机制和研究个体即兴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季宏  
文章从技术模型、制度模型、文化模型三个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以期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的建立有所帮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冯周卓  
管理的技术、制度和文化三种机制的作用,构成组织系统运行的三维模型。它为研究组织管理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本文从六个方面来研究管理,首先是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基本层面,然后是三个维度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另三个层面:技术—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技术—制度层面。这样做既保证了整体的整合,又有部分的分析;既保留了管理刚性的一面,又考虑了管理柔性的一面;既可应用科学分析,又不失人文关怀。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伟  徐晓玮  陈佳贤  
正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其积极效用也日益在工作场所中显现。现有研究对正念与创造力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认识,基于企业组织背景探讨正念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研究更加匮乏。通过对45个团队的配对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正念对员工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正念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提高员工创造力;差错规避氛围水平越高,正念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促进作用越弱,正念经由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造力的积极作用也会减弱。该结论明晰了正念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过程机制和情境约束,为企业管理者重视员工正念、培养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并营造良好的差错管理氛围以提升员工创造力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昊杨  刘洪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廓清影响数字化转型的内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意义构建理论,提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考察了数字变革型领导力影响员工数字化转型开放性的作用机制及其边界条件。通过对247名来自企业员工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变革型领导力对员工数字化转型开放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惰性在数字变革型领导力与员工数字化转型开放性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变革自我效能感则在这一过程机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