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4)
- 2023(13516)
- 2022(11380)
- 2021(10680)
- 2020(9119)
- 2019(21303)
- 2018(20909)
- 2017(39766)
- 2016(21117)
- 2015(24341)
- 2014(24269)
- 2013(24149)
- 2012(22463)
- 2011(20540)
- 2010(20178)
- 2009(18884)
- 2008(18333)
- 2007(16035)
- 2006(13850)
- 2005(12521)
- 学科
- 济(110365)
- 经济(110269)
- 管理(59018)
- 业(54742)
- 方法(47548)
- 企(44044)
- 企业(44044)
- 数学(42946)
- 数学方法(42509)
- 中国(26918)
- 农(24046)
- 财(23006)
- 地方(21945)
- 业经(19741)
- 学(19617)
- 贸(19386)
- 贸易(19378)
- 易(18848)
- 制(16856)
- 农业(15941)
- 环境(14677)
- 和(14438)
- 银(14359)
- 融(14331)
- 银行(14330)
- 金融(14328)
- 地方经济(14070)
- 务(13892)
- 财务(13844)
- 财务管理(13808)
- 机构
- 大学(313502)
- 学院(311466)
- 济(144908)
- 经济(142387)
- 管理(120715)
- 研究(108501)
- 理学(104594)
- 理学院(103422)
- 管理学(101746)
- 管理学院(101165)
- 中国(83116)
- 京(64988)
- 科学(63267)
- 财(62338)
- 所(53997)
- 财经(50611)
- 中心(49770)
- 研究所(49231)
- 农(48716)
- 经济学(46595)
- 经(46089)
- 江(44056)
- 业大(43735)
- 经济学院(41896)
- 北京(41049)
- 范(38820)
- 师范(38464)
- 农业(38415)
- 院(38384)
- 财经大学(37589)
- 基金
- 项目(207591)
- 科学(164927)
- 基金(154556)
- 研究(150032)
- 家(134558)
- 国家(133528)
- 科学基金(115045)
- 社会(99109)
- 社会科(94181)
- 社会科学(94159)
- 基金项目(81117)
- 省(78145)
- 自然(73305)
- 自然科(71663)
- 自然科学(71640)
- 自然科学基金(70390)
- 教育(68832)
- 划(66365)
- 资助(64312)
- 编号(58580)
- 部(47746)
- 成果(46903)
- 重点(46756)
- 发(45133)
- 创(42681)
- 国家社会(42566)
- 教育部(41403)
- 科研(40269)
- 创新(40137)
- 课题(39882)
- 期刊
- 济(155659)
- 经济(155659)
- 研究(92394)
- 中国(55238)
- 财(48491)
- 学报(45962)
- 管理(43961)
- 科学(43807)
- 农(43252)
- 大学(35251)
- 学学(33457)
- 农业(29479)
- 技术(27962)
- 融(27380)
- 金融(27380)
- 经济研究(26694)
- 财经(25984)
- 教育(25246)
- 经(22474)
- 业经(22092)
- 问题(20694)
- 贸(18320)
- 统计(17597)
- 技术经济(17470)
- 世界(16663)
- 业(16605)
- 国际(15995)
- 策(15241)
- 理论(14181)
- 决策(14053)
共检索到457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后平 王丽英
个人心理预期、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不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而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大众个人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即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变化。个人心理预期的形成和波动对消费和投资带来直接影响,从而产生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使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挥积极效果,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必须适时调整个人心理预期,使社会大众个人心理预期保持适度乐观状态。
关键词:
个人心理预期 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邹甘娜 孙睿
预期是导致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冲击,如果能让各类经济主体在冲击来临之前形成预期,那么冲击对经济的作用效果与各类经济主体没有预期相比可能会截然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可预期的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使用Search-Matching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相比于传统的DSGE模型,Search-Matching模型考虑了劳动市场摩擦的存在,而这恰好和我国实体经济的就业市场高度吻合。同时,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估计模型中的结构参数,本文基于1991—2017年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贝叶斯估计,得到了比使用既有文献进行校准拟合度更高的模拟结果。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发现,可预期资本税冲击能够在长期明显缓解税收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可预期资本税冲击也可以在短期缓解资本税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事先促进政策预期形成,并最终实施政策,就能够很好地缓解税收冲击对于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有关文献大多将预期视为不可观测的潜变量,本文尝试考察预期的可观测性。首先采用混频时变DFM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潜在产出,以代表经济基本面,发现中国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就开始下行。接着构建了一个不完全信息SVAR模型,基于动态识别方法估计预期冲击和噪声冲击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信心指数"错误"预期主要宏观变量的变化;相较而言,商业信心指数是更好的预期指标,但包含噪声成分。以商业信心指数为预期变量,预期冲击对主要宏观变量形成持久的正向效应,预期冲击解释了潜在产出变化的60%,解释了GDP变化的55%;噪声冲击对宏观变量具有正向"驼峰状"影响,对GDP的短期解释力超过8%。消费者信心指数表现不佳可能源于消费和宏观经济的脱节。本文的基本结论在大数据集、替代指标、基本面检验以及其他识别方式下依然成立。
关键词:
信心指数 潜在产出 预期冲击 不完全信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Wi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author analysed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economic cycle,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 and origin of each cycle.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统计检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Ⅲ对货币波动成因论的实证检验西方的货币主义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当银行降低利率、放宽信贷时,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信用扩大;但信用并不能无限扩大,当高涨阶段后期银行被迫紧缩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下降,继而出现经济衰退。因此,为了稳定经济,持这种理论的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主张实行货币供应量按固定增长率增加的“单一规则”。在我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战勇 杨焕波 李星
文章选取1992—2016年的经济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周期指数,采用HP滤波方法,分析政府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关系,解剖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并根据中国经济特有现象和经济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了经济周期的特征,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协同创新 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琪 滕建州
本文采用最新的随机游走滤波分析方法对中国1952~2003年间的13个宏观经济总量的波动特征、共动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产出的周期长度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延长且波动幅度下降的趋势,而且总产出的波动主要受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出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发展对总产出的制约在改革开放之后消失了,结果还显示要素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周期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一般性周期特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庆旺 贾俊雪 杨运杰
本文运用吉布斯抽样方法估算了我国经济周期的多变量动态马可夫转换因素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拐点识别和同步指数分析,进而揭示出我国经济周期的长期和短期运行特点。分析表明,就长期而言,我国经济周期运行表现出明显的协动性和非线性特征,改革开放以前,宏观经济波动剧烈,情势转换发生得较为频繁,改革开放以后,宏观经济波动明显趋缓;就短期而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运行平稳,协动性特征依然显著但非线性特征明显减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曾经把各种不同的周期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外生的”和“内生的”)理论。外部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太阳黑子或星象、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人口和移民的增长,新疆域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和技术改良。内部因素理论则在经济制度本身之内寻找导致经济周期的自我推动机制,从而认为,由于某些经济变量的存在,每一次扩展阶段给衰退和收缩创造条件,而每一次收缩又为复苏和扩展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游 翟建辉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经济繁荣的唯一原因。本文通过对英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这一发现,通过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情况,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创新高涨、潜在增长率下滑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速在短期内会放缓,但技术创新在未来5~10年内对经济会有拉升作用。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
长波理论 创新 经济周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梅波 吕朝凤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估算模型,在克服"完全有效市场"假设的缺陷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对中国在1992~2009年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估算发现,中国1952~1977年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高于1992~2009年的成本,低于1978~1991年的成本。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低于美国1948~2009年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中国经济决策部门仍然应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福利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本文在探讨衡量经济周期的一般标准和图解的基础上,使用“剩余法”和“直接法”测定出长度为10年左右和7年左右的两种中国经济周期,并将后者确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作者划分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两种性质的中国经济周期。即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并论述了前者转化为后者的标志和过程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通过国际比较研究,阐述了中国经济周期的长度、波动幅度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然后,为寻求中国经济周期的发生原因,作者对几种重要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否定性结论。进而,本文提出“周期裂变”的结论假说,论述了早期工业化以后,工业周期与农业周期的分裂过程以及工业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决定作用;接着,通过进一步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粟壬波 陈乐一
基于1990-2013年中国及其2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在非线性框架内探讨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在不同区制、不同国家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制内国际协同的持续性存在非对称性;面对区制状态转换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动态调整行为在持续时间、反应速度及调整幅度上存在差异;双边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相似度与金融开放程度对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特征;贸易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司颖华
已有关于我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研究中所选均为GDP或其他一些变量,而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经济周期的特征。文章针对我国199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月度宏观景气一致指数建立MSAR模型,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以及经济在各个波动阶段之间转换的内在演化机理。
关键词:
经济周期 一致指数 马尔可夫体制转移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袁富华 汪红驹 张晓晶
基于动态单因子模型,本文就1996~2008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的周期关联问题进行了探索,结论认为: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一种是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收敛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一种是国内特殊的投资和消费模式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脱钩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从中国入世之后GDP国际关联的特征来看,"收敛性"力量更强一些;而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约58%可以由世界公共因子来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