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8)
- 2023(7685)
- 2022(6622)
- 2021(6304)
- 2020(5505)
- 2019(12522)
- 2018(12271)
- 2017(23909)
- 2016(12657)
- 2015(14222)
- 2014(13867)
- 2013(13411)
- 2012(12107)
- 2011(10603)
- 2010(10161)
- 2009(9051)
- 2008(8573)
- 2007(6914)
- 2006(5552)
- 2005(4618)
- 学科
- 济(51791)
- 经济(51740)
- 管理(34477)
- 业(33244)
- 方法(29020)
- 企(28056)
- 企业(28056)
- 数学(25880)
- 数学方法(25405)
- 学(15023)
- 财(13194)
- 农(11436)
- 中国(10840)
- 业经(9542)
- 贸(8864)
- 贸易(8861)
- 务(8826)
- 财务(8791)
- 财务管理(8770)
- 理论(8630)
- 易(8541)
- 企业财务(8357)
- 技术(7966)
- 和(7870)
- 地方(7759)
- 农业(7724)
- 环境(7118)
- 制(6976)
- 划(6340)
- 融(6327)
- 机构
- 大学(175652)
- 学院(171944)
- 济(70064)
- 管理(69956)
- 经济(68841)
- 理学(61739)
- 理学院(61120)
- 管理学(59879)
- 管理学院(59549)
- 研究(54429)
- 中国(38972)
- 京(35149)
- 科学(34731)
- 财(30405)
- 农(27829)
- 业大(27561)
- 所(26258)
- 中心(25972)
- 财经(25764)
- 研究所(24429)
- 江(23691)
- 经(23643)
- 经济学(22777)
- 农业(22162)
- 范(21761)
- 师范(21453)
- 北京(21127)
- 院(20618)
- 经济学院(20598)
- 财经大学(19624)
- 基金
- 项目(127999)
- 科学(101355)
- 基金(95215)
- 研究(90170)
- 家(84078)
- 国家(83474)
- 科学基金(72290)
- 社会(57971)
- 社会科(55017)
- 社会科学(55005)
- 基金项目(50121)
- 省(49005)
- 自然(48476)
- 自然科(47423)
- 自然科学(47409)
- 自然科学基金(46530)
- 教育(42356)
- 划(41994)
- 资助(39657)
- 编号(34824)
- 重点(29074)
- 部(28966)
- 创(27019)
- 成果(26998)
- 发(26582)
- 科研(25721)
- 创新(25361)
- 教育部(24856)
- 国家社会(24817)
- 大学(24310)
共检索到230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苏杭 方舟 陈新军
根据我国鱿钓船2013年6~7月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2013年5~10月在东太平洋海域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对传统测量法选取的9项形态参数和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傅里叶系数进行判别,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判别效果。结果发现,北太平洋柔鱼耳石翼区开口处上端较长且翼区宽大,赤道茎柔鱼翼区开口处下端较长且侧区有突起;而各项参数值也均有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总长与胴长之比(TSL/ML)和最大宽度与胴长之比(MW/ML)两个主成分的得分较高,散点图有较大重叠;而傅里叶分析的前1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韩霈武 陈新军 方舟 张衡
为了有效区分东海两种鲐属鱼类,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东海所采集的鲐属鱼类(Scomber spp.)样本,利用框架测量法与傅立叶分析分别对鱼体外形和耳石形态进行分析,框架测量法共测量26个可量性状,并利用平均值与t检验对两种鲐属鱼类形态差异进行初步比较,然后对两种鲐属鱼类耳石进行傅立叶分析,模拟耳石形态,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26个可量性状中有25个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框架测量法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6个可量性状中的4个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6.70%;耳石的傅立叶分析中,基于77个傅立叶系数,选出7个系数进入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0.20%。总体而言,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均表明日本鲭(S.japonicus)与澳洲鲐(S.australasicus)差异明显,同时傅立叶分析法对耳石的判别分析比框架测量法在判别正确率上有所提升,也说明耳石傅立叶分析可以更好地用于鱼类种类判别。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根据2012年5~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153°E~180°E,39°N~45°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的两个群体(秋生群和冬春生群)的胴长(ML)、质量(BW)、角质颚等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角质颚形态参数对2个群体进行判别。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胴长和质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秋生群体柔鱼的角质颚所有形态参数均小于冬春生群体的均值;均数差异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上脊突长/胴长(UCL/ML)、上喙长/胴长(URL/ML)、上喙宽/胴长(URW/ML)、上侧壁长/胴长(ULWL/ML)、上翼长/胴长(UWL/ML)、下喙长/胴长(LRW/...
关键词:
柔鱼 种群 判别分析 角质颚 北太平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祥波 张国华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
关键词:
傅立叶 耳石 仔稚鱼 种类判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百义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为了破解鄱阳湖北部不同水域刀鲚(含长颌鲚和短颌鲚两种生态表型)耳石间形态的差异性,以期把握这些水域刀鲚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利用地标点软件获取相应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判别和层次聚类分析;同时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对耳石形态进行网格变形,从而有效体现不同刀鲚群体间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主凹槽上地标点的相对扭曲贡献率为77.9%。相对扭曲得分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上述两种生态表型刀鲚的耳石形态学差异极其显著,两者间相对扭曲得分判别成功率高达100%。此外,长颌鲚不同群体间廖咀头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其次是庐山火焰山群体(90%)、瓢头群体(55%)、鞋山群体(50%);长颌鲚聚类分析表明火焰山、鞋山和瓢头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廖咀头群体,与火焰山短颌鲚群体距离最远。本研究确证湖口鞋山、庐山廖嘴头、永修瓢头水域均有长颌鲚的分布,且不同水域群体耳石形态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主凹槽处。三个水域群体中廖咀头长颌鲚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其它水域该生态表型群体间却存在一些关联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水域刀鲚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性,阐释了鄱阳湖北部刀鲚的群体组成特征,可为相关渔业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贾涛 陈新军 李纲 陆化杰 刘必林 马金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其耳石外部形态,探讨耳石形态差异及生长模式。研究认为,茎柔鱼左右耳石及其分区间的形态差异均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吻侧区间长(RDL)、吻侧区夹角(RDA)可表征左耳石形态特征,TSL、吻区基线长(RBL)、RDA可表征右耳石形态特征。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狭长、吻区长窄、背区宽大,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耳石生长表现为两个阶段,TSL为1600μm前后其耳石形态出现显著差异。RDL/TSL由上升变为下...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哥斯达黎加外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桢桢 张化浩 胡良雄 张小谷
对来自9个采样点的鲌属(Culter)翘嘴鲌(C.alburnus)、蒙古鲌(C.mongolicus)、达氏鲌(C.dabryi)和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黑尾近红鲌(A.nigrocauda)共810尾个体星耳石的8个特征值进行形态度量,运用Statistica软件作鲌类鱼体生长与耳石生长的回归分析、形态特征值及6个形态因子和6个形态指数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4种鲌耳石形态存在极显著差异。(2)幂函数回归方程相对于直线回归方程能更好地表述鲌体生长及耳石生长关系;鲌类体质量与耳石质量、体长与耳石直径的回归方程近于线性回归关系,体质量与耳石直径、与体长回归方程幂值分别近于3.5、3,而耳石质量与耳石直径回归方程幂值近于2。耳石质量增长速度与体质量增长速度相近,但耳石质量相对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较体质量相对体长或耳石长度的增长速度要慢。(3)鲌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函数分析判别正确率达71.11%,对识别影响较大的特征值为耳石宽、耳石面积、耳石长、基叶长等;通过4种鲌耳石形态因子和形态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对识别影响较大的形态因子为F2、F1、F6、F5和形态指数为形态系数、充实度、椭圆率等。(4)采用鲌类群体耳石形态度量特征值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翘嘴鲌3个长江群体(太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与漓江群体、蒙古鲌鄱阳湖5个群体(新妙湖、南北港、青岚湖、庐山西海、章江),其群体聚类距离与群体间的地理距离相关联。本研究结果说明,星耳石形态度量分析能为鲌类物种或群体间关联性分析提供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迪 金岳 陈芃 陈新军 陈峰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枪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本研究对2015年11月采集的69尾中国枪乌贼和100尾杜氏枪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判别分析法、傅里叶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显示,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中国枪乌贼和杜氏枪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中国枪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2.4%,杜氏枪乌贼为85.3%,总判别正确率为88.2%。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2种枪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中国枪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98.5%,杜氏枪乌贼为84.2%,总判别正确率为90.1%。分雌雄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83.3%,雌性为97.8%。利用傅里叶法进行判别分析,基于上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83.3%,基于下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95.0%。研究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可用于2个枪乌贼种类的判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涛 周昕期 刘洪波 刘焕章 杨健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 鄱阳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舟 叶旭昌 李凤莹 陈新军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拖网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采集的46尾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53尾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耳石样本,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立叶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耳石形态进行判别。传统形态测量法测量了6个耳石形态参数,并利用t检验比较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差异;耳石轮廓经图像化处理后利用软件转化为椭圆傅立叶标码(EFDs),最后分别采用6个耳石形态参数和标准化后的77个傅立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在全长(TL)、宽度(TW)、背宽(DW)、腹噱长(VL)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背长(DL...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辉华 郭弘艺 唐文乔 郑飞
采用耳石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对281尾2龄长江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nasus)个体的矢耳石形态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法对凤鲚与刀鲚种间的正判率达90.9%,但2个刀鲚生态型种群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76.9%。而运用傅里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凤鲚和刀鲚物种间的识别率高达100%,2个刀鲚生态型间的识别率也提高至86.8%。可见,两种耳石形态分析法对鲚属种间的识别效果均很好,但对种群分析而言,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蓉晖 雷怀英 付景莉
我国证券市场上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且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都未得到有效解决。文章从我国A股市场上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了900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一套能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多指标的财务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企业的财务困境程度进行分类,并运用单因素多因变量方差分析检验其分类效果;通过分析比较各类别样本的财务状况确定各类别的困境程度,同时归纳出困境企业共有的财务特征。最终得到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程度划分,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加德 王梅 冯丹 冯志伟 文亦芾 陈鹏
[目的 ]为比较同域混合发生的两种竹蝗属昆虫,即黄脊竹蝗与青脊竹蝗形态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异同点。[方法 ]采自同一地理区域的两种竹蝗的成虫,在大棚内饲养,对其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后足股节、头幅、外生殖器等,及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交尾习性、寄主植物取食习性等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黄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6.55±1.42 mm,触角23.46±1.29 mm,后足股节21.68±0.28mm,头幅5.33±0.2 mm;雄成虫体长31.35±0.75 mm,触角23.22±0.9 mm,后足股节17.86±0.23mm,头幅4.08±0.19 mm。青脊竹蝗雌成虫体长34.63±0.44 mm,触角18.34±0.56 mm,后足股节18.67±1.62 mm,头幅4.61±0.18 mm;雄成虫体长26.82±2.77 mm,触角17.75±1.58 mm,后足股节16.09±0.47 mm,头幅3.5±0.29 mm。同种竹蝗间雌雄成虫体长差异显著,两种竹蝗比较时雌雄体长、触角、后足股节以及头幅差异显著,雌性成虫的体长变化趋势相似,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相似。黄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14:00—17:00时,青脊竹蝗交尾高峰期为9:00—12:00时。两种竹蝗成虫在面对3种不同的寄主植物时表现出相同的取食偏好,均是最喜食毛竹,其次是芭蕉,最后是无芒雀麦,但青脊竹蝗的取食量大于黄脊竹蝗。[结论 ]两种竹蝗形态和生物学习性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两种竹蝗能够同域发生的基础,研究结果为监测和防控两种竹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支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欧利国 刘必林 方舟
为了解鱼类矢耳石和听沟的形态特征,根据2014年3—5月采自我国南海东沙群岛海域103尾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泰勃圆鲹D.tabl、无斑圆鲹D.kurroides)的矢耳石,进行椭圆傅里叶变换分析。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轮廓经图像处理后解析为椭圆傅里叶描述子,并对耳石整体形态轮廓和听沟形态轮廓重建得到20个谐次。从圆鲹属鱼类的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轮廓分别提取77个椭圆傅里叶描述子系数来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耳石整体形态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1.3%和12.4%;而听沟形态的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33.8%和30.1%。3种圆鲹属鱼类耳石整体形态的交互检验判别分析成功率为100%、95.7%、100%,听沟形态的交互检验判别分析成功率为96.4%、95.7%、95.8%。研究结果表明,椭圆傅里叶变换分析对圆鲹属鱼类耳石整体形态和听沟形态识别效果显著。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胡玉海 杨健
研究鱼类的种群生态学,破解其数量特征、生境利用、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等种群属性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渔业资源的基础。耳石微化学分析是破解鱼类的种群生态学难题的新颖而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反演鱼类生活史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条件,还可溯源资源群起源的产卵场等关键生境,在鱼类资源种群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及动态评估中具有优势。本文在分析耳石元素组成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如反演鱼类生活史、评估种群结构、把握关联性和破解混合群体的构成与来源等)中的应用进展,也客观评述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