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82)
2023(6767)
2022(5839)
2021(5546)
2020(4713)
2019(10854)
2018(10627)
2017(20877)
2016(10761)
2015(12031)
2014(11553)
2013(11038)
2012(9772)
2011(8346)
2010(7673)
2009(6635)
2008(5905)
2007(4488)
2006(3355)
2005(2385)
作者
(26453)
(22421)
(22094)
(20934)
(14264)
(10522)
(10090)
(8877)
(8546)
(7645)
(7505)
(7379)
(7051)
(6793)
(6712)
(6589)
(6572)
(6470)
(6355)
(6321)
(5275)
(5239)
(5216)
(5175)
(5024)
(4976)
(4715)
(4530)
(4399)
(4342)
学科
(42737)
经济(42700)
管理(31623)
(30216)
方法(25620)
(25536)
企业(25536)
数学(23616)
数学方法(23281)
(11831)
(10332)
中国(9236)
业经(8366)
(8092)
财务(8062)
财务管理(8047)
企业财务(7686)
(7622)
贸易(7616)
(7456)
技术(7100)
农业(6827)
(6784)
地方(6741)
环境(6412)
(6316)
(6072)
理论(5907)
(5823)
(5202)
机构
大学(137809)
学院(137374)
管理(60377)
(58999)
经济(58094)
理学(54214)
理学院(53753)
管理学(52812)
管理学院(52541)
研究(38836)
中国(29426)
(25899)
(25143)
科学(22822)
财经(21570)
中心(20682)
业大(20266)
(20020)
经济学(18859)
(18807)
(17929)
经济学院(17327)
财经大学(16671)
(16553)
经济管理(16433)
商学(16073)
(15965)
商学院(15933)
师范(15783)
研究所(15524)
基金
项目(107831)
科学(87368)
基金(82019)
研究(78005)
(71187)
国家(70654)
科学基金(62921)
社会(52055)
社会科(49557)
社会科学(49544)
基金项目(44136)
自然(41544)
(41028)
自然科(40682)
自然科学(40673)
自然科学基金(39938)
教育(36626)
(34937)
资助(32717)
编号(30244)
(25018)
重点(24052)
(23425)
(22515)
国家社会(22487)
教育部(22084)
创新(21922)
成果(21880)
科研(21697)
人文(21672)
期刊
(50983)
经济(50983)
研究(32963)
管理(21121)
(20204)
学报(19208)
中国(19013)
科学(18705)
大学(15880)
学学(15273)
(15030)
技术(13601)
农业(10576)
财经(10325)
教育(10305)
(9701)
金融(9701)
(8850)
业经(8666)
经济研究(8576)
问题(7192)
理论(7162)
技术经济(6805)
统计(6784)
财会(6715)
实践(6634)
(6634)
(6262)
科技(6218)
(6214)
共检索到175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严利平  杨林林  刘尊雷  程家骅  
根据1999~2014年秋季东海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构建底层鱼类长度谱,以时间序列长度谱的斜率作为捕捞强度变化程度的指标值,分析比较东海区历史上捕捞强度的变化状况,考察伏季休渔的管理措施是否起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潜在效果。结果表明,16年间小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增加趋势,大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减少倾向,但两者的增减相对稳定(P>0.05);时间序列长度谱斜率也呈现变陡态势,但相对平稳(r_s=-0.42,P>0.05)。伏季休渔的渔业管理制度能够减缓或阻止了捕捞强度的进一步加剧,但没有实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初衷,其原因在于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捕捞强度骤然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伏季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胜龙  张胜茂  原作辉  戴阳  张衡  张忭忭  樊伟  
渔场捕捞强度信息可以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2017年10—11月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IdentificationSystem,AIS)信息和同期中国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船捕捞日志数据,通过挖掘延绳钓渔船作业航速和航向特征,建立渔场作业状态识别模型,提取渔场捕捞强度信息。以3~9节为航速阈值和0°~10°及300°~360°为航向阈值,渔船作业状态识别准确率为68.29%。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相关性很高(>0.96),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实际非常相似。阈值识别和日志记录的捕捞强度信息在空间上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of effort, CPUE)、渔获尾数、渔获重量和投钩数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62,基于AIS信息挖掘的渔船空间捕捞强度也可替代用于渔业资源分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衡  张瑛瑛  王雪辉  叶锦玉  屈泰春  吴越  张胜茂  黄洪亮  徐博  
根据中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48. 1亚区和48. 2亚区内2010—2014年南极磷虾拖网渔船的捕捞数据,采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各拖网捕捞参数(因子)对南极磷虾汛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4年我国南极磷虾作业渔场主要位于南极半岛等岛屿的周边海域,CPUE值月变化明显,2—5月为捕捞高峰期。CPUE最高值为2014年,最低值为2012年,年平均CPUE呈略上升趋势。从月变化来看,除6月外,标准化CPUE均大于名义CPUE;且最大值出现在4月或5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GAM分析表明各捕捞参数对CPUE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拖网速度、网口高度、网口水平扩张、拖曳水深、曳纲长度;各因子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22. 8%、14. 5%、12. 7%、6. 0%、1. 6%,所有因子对CPUE的总体偏差解释率为57. 6%。研究认为,我国南极磷虾捕捞作业中最适拖网速度范围2. 6~3. 1 kn;最适网口高度范围22~30 m;最适网口水平扩张范围20~25 m;最适曳纲长度范围100~200 m;最适拖曳水深范围0~40 m。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韩霈武  陈新军  方舟  张衡  
为了有效区分东海两种鲐属鱼类,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东海所采集的鲐属鱼类(Scomber spp.)样本,利用框架测量法与傅立叶分析分别对鱼体外形和耳石形态进行分析,框架测量法共测量26个可量性状,并利用平均值与t检验对两种鲐属鱼类形态差异进行初步比较,然后对两种鲐属鱼类耳石进行傅立叶分析,模拟耳石形态,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进行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在26个可量性状中有25个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于框架测量法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26个可量性状中的4个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6.70%;耳石的傅立叶分析中,基于77个傅立叶系数,选出7个系数进入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0.20%。总体而言,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均表明日本鲭(S.japonicus)与澳洲鲐(S.australasicus)差异明显,同时傅立叶分析法对耳石的判别分析比框架测量法在判别正确率上有所提升,也说明耳石傅立叶分析可以更好地用于鱼类种类判别。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宾铎  金显仕  梁振林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秋季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渔业资源优势种的组成随区域和时间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黄海北部和中部渔获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北部与南部、中部与南部的相似性较低;黄海渔获生物种类组成年间相似性较高,为65。进一步的单因子ANOSIM分析表明黄海底层鱼类群落不同区域和年间种类组成没有显著性差异。黄海渔业生物多样性由北向南递减。与1985年相比,2000年鱼类群落长度谱表现出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主要优势种的长度组成也呈现小型化趋势。长度谱区域变化则是从北部向南部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数量减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继龙  曹坤  丁放  杨文波  沈公铭  李应仁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马迪  金岳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陈峰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炎宏  樊伟  
利用东海区 195 6~ 1995年计 4 0年的海洋捕捞产量统计数据 ,研究东海区小黄鱼等 10个主要种类渔业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东海区主要种类渔业发展过程符合渔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经历未开发、开发中、成熟和衰退 4个阶段 ,且主要种类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马面等渔业大多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 ,从而预测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必须加强渔业管理、控制捕捞强度等使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饶欣  黄洪亮  陈雪忠  吴越  杨嘉樑  刘健  李灵智  
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2009~2014年东海、黄海、南海的海洋捕捞渔船数、总功率、总吨位作为不变投入,专业劳动力作为可变投入,海洋捕捞产量为产出,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捕捞能力利用度以及理想投入进行分析,总结2009~2014年各海域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无偏能力利用度,评价投入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各生产投入因素对能力利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海海域捕捞纯技术效率较高,但能力利用度受资源衰退的影响明显,并有下降趋势,存在大比例的生产浪费,生产规模亟需优化;东海海域能力利用度和纯技术效率都呈稳定增长趋势,近年对生产投入的控制有一定...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郑元甲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一)调查目的为了解东海北部底层鱼类群聚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与鱼类食性、海洋环境、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定于1988年秋、冬季进行两个航次调查,以搜集上述内容的有关基础资料。(二)调查方法1.拖网试捕调查用阳光丸6片式单拖网具,于1988年度第9(1988年10月12~22日)、11(1989年1月12~23日)航次在预定的各调查站位(图1)拖网1次,拖网时间(放完曳纲至开始起网)一般为1个小时。在囊网(目大66毫米)外面装置目大20毫米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林长华  
我的祖家生长在台湾西海岸的闽南沿海,自小到大,我几乎每天可听到看到许多海洋捕捞趣事,今天说的主人公便是带鱼。 带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台湾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仅福建省年产量就达70余万吨,居全省海洋经济鱼类捕捞量首位。方言相同的闽南、台湾人称带鱼为“白鱼”。《闽中海错疏》中载:它因狭长而侧扁如带,故称白带鱼;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姜亚洲  
随着渔业资源由单鱼种管理模式向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策略的转变,捕捞因素对于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逐步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捕捞对鱼类群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与归纳。在研究捕捞对于鱼类群落影响时,所选用的群落研究指标应符合预期性、可测性、敏感性和排他性标准,业已利用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生物多样性、聚合特征指标、群落功能性指标、多元分析以及生态系统模型五大类。各研究方法单独使用均无法全面反映群落的结构变化,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建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以期全面掌握捕捞活动作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实际变动状况,更好地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胡芷君  邵长伟  唐政  
随着捕捞强度加大,渔业生物为了应对捕捞压力、维持种族繁衍,逐渐产生适应性进化,这一过程称为捕捞诱导进化(Fishing-induced evolution,FIE),通常表现为渔业生物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个体对捕捞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导致渔业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和渔业经济效益降低。认知捕捞诱导的渔业生物适应性进化,掌握捕捞对渔业种群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虽然FIE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FIE在生理、生态及基因层面上对渔业生物的具体影响过程尚未明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多物种相互作用等的动态环境中,FIE的作用方式更为复杂。作者综述了鱼类FIE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捕捞对大个体的选择性在鱼类生长、性成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影响对渔业种群恢复与管理产生的效应,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FIE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帮助。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宇庭  
用矩阵形式描述了放养捕捞的数学模型 ,对主要变量———回捕率的估测方法 (渔获物年龄组成法 ,历史放养捕捞数据法和标志回捕法 )进行了说明。用渔获物年龄组成法和历史放养捕捞数据法 ,估算了大伙房水库鲢、鳙的牧养回捕率 ,还对目前牧养群体资源研究中参数求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