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1)
- 2023(10591)
- 2022(8970)
- 2021(8574)
- 2020(7040)
- 2019(16426)
- 2018(15983)
- 2017(31035)
- 2016(16189)
- 2015(18209)
- 2014(17556)
- 2013(16970)
- 2012(15378)
- 2011(13351)
- 2010(12747)
- 2009(10987)
- 2008(10084)
- 2007(7989)
- 2006(6405)
- 2005(4982)
- 学科
- 济(64328)
- 经济(64261)
- 管理(42902)
- 业(38841)
- 企(30738)
- 企业(30738)
- 方法(29770)
- 数学(26982)
- 数学方法(26620)
- 中国(17995)
- 地方(17550)
- 农(17172)
- 财(14513)
- 业经(12991)
- 农业(11875)
- 学(11368)
- 环境(10987)
- 贸(10769)
- 贸易(10761)
- 易(10358)
- 技术(9391)
- 和(9282)
- 务(9214)
- 财务(9181)
- 理论(9178)
- 财务管理(9162)
- 企业财务(8576)
- 制(8571)
- 城市(8286)
- 划(8175)
- 机构
- 学院(210006)
- 大学(208823)
- 管理(85117)
- 济(83726)
- 经济(81892)
- 理学(74760)
- 理学院(73883)
- 管理学(72583)
- 管理学院(72171)
- 研究(66673)
- 中国(48459)
- 京(45101)
- 科学(42109)
- 财(35398)
- 业大(32364)
- 中心(32348)
- 农(32190)
- 所(30631)
- 财经(29641)
- 江(28898)
- 研究所(28492)
- 范(28418)
- 师范(28169)
- 北京(27497)
- 经(27222)
- 经济学(25886)
- 院(25504)
- 农业(25369)
- 经济学院(23617)
- 州(23434)
- 基金
- 项目(160371)
- 科学(127647)
- 基金(117669)
- 研究(116596)
- 家(102853)
- 国家(102031)
- 科学基金(89233)
- 社会(75487)
- 社会科(71581)
- 社会科学(71565)
- 基金项目(64130)
- 省(62224)
- 自然(58632)
- 自然科(57227)
- 自然科学(57210)
- 自然科学基金(56090)
- 划(53362)
- 教育(52836)
- 编号(46615)
- 资助(45829)
- 重点(35812)
- 发(35328)
- 部(35034)
- 成果(34712)
- 创(34045)
- 创新(31864)
- 国家社会(31724)
- 课题(31178)
- 科研(30867)
- 教育部(30223)
共检索到284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敏 刘爱利
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是当今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选取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再利用较成功的南锣鼓巷为典型案例,基于业态视角,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统计、对比分析,对建筑遗产再利用进行研究。结论包括3点:(1)基于业态视角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拓展了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分析视角。(2)从业态选择、业态构成、业态变迁、业态发展趋势、业态影响因素5个方面,探讨了业态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关系问题;其中前4个方面是从业态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进行分析,第5个方面则是从影响业态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3)文章对其他历
关键词:
建筑遗产 再利用 业态 南锣鼓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向岚麟 董晶晶 王凯伦 赵丽璐
地方感综合了人对地方的认知、感受与情感,通过地方感的研究能更好地展现地方的独特性,也能探知在地者所依恋的地方构成状况。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案例地,从当地居民、商户和外来游客的主体视角出发,采取扎根理论,以现场调研访谈文本为基础进行编码,提取29个地方认知因子,归结为地方感六大次维度:环境质量、景观风貌、人文特性、性质功能、整体印象、主体感受;和认知空间、生活空间、主体空间三大主维度。同时,研究还发现了居民、商户、游客三类主体在地方感因子和主次维度上的差异状况:居民评价值最高,游客评价值最低;认知空间分值最高,主体空间分值最低;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因子约占三分之一,集中在居民和游客之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吕怡琦
历史街区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温床",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保护历史街区原真性并为历史街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而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新途径。本文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梳理了北京南锣鼓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历史街区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疏导、调整,以实现三种驱动力均衡做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治理是制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出发,在利益相关者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数据收集,从网络密度、关联性、互惠性、等级性、传递性以及中介性展开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一从凝聚性看,要疏解当地政府机构以及压力集团两个利益集团内部的派系林立问题;二从关联性看,加强当地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有效关联;三从互惠性以及传递性看,加强企业内部、社区和压力集团之间的利益互惠关联,建立利益集团内部和集团之间的利益互赖与合作交流机制;四从等级性看,增加NGO保护组织和行业协会、媒体和专家在街区保护中的话语权与决策权;五从代理性看,要重点培养企业和社区利益集团的协调人、守门人和代理人角色。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志强 吕斌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遗留区域,以其悠久历史和特色的风貌塑造和传承着城市风貌,是历史城市风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街区更新常对重点历史保护区做风貌管控,但缺乏系统性风貌管控指导。文章以北京南锣鼓巷为研究对象,将"管控范围"与"管控机制"两个层面结合,进行街区风貌管控研究,使历史街区风貌得以延续传承,以为其他历史街区风貌管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风貌管控 历史文化街区 有机更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湘毅 朱思嘉 宋予佳 张鑫
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保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巷形态而备受关注,商业化是保护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以北京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通过对主要街巷的商业业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北锣鼓巷在业态构成上主要以旅游休闲商业为主,而社区服务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中低档商铺占据多数;在空间分布上,旅游休闲类和社区服务类商业明显分离,总体呈现由外向内的空间渗透和扩散。同时,围绕热点资源,在街区中也形成了特色业态集群,并受异质斑块侵蚀形成商业布局盲区。最后,通过质性访谈,结合街区调查和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北锣鼓巷商业结构的形成是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近邻市场和政府政策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湘毅 朱思嘉 宋予佳 张鑫
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保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巷形态而备受关注,商业化是保护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以北京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通过对主要街巷的商业业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北锣鼓巷在业态构成上主要以旅游休闲商业为主,而社区服务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中低档商铺占据多数;在空间分布上,旅游休闲类和社区服务类商业明显分离,总体呈现由外向内的空间渗透和扩散。同时,围绕热点资源,在街区中也形成了特色业态集群,并受异质斑块侵蚀形成商业布局盲区。最后,通过质性访谈,结合街区调查和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北锣鼓巷商业结构的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斌 吕斌 胡垚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梳理了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再生的作用机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有效驱动旧城再生,是因为在资本生产新商业空间的同时,旧城文化可以融入新的文化创意并资本化、商品化,进而能够提升新空间收益的附加值,加大反馈力度,从而更好地协调新空间权利的分配。并以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为例分析了资本和文化在旧城空间生产过程中对商户和消费者、原住民、政府这三者空间权利的影响,认为南锣鼓巷的旧城再生模式具有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旧城更新的样本意义,较好地处理了新空间的权利分配,但也开始面临文化创意乏力、资本结构分化、各方权力边界再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以更好地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空间生产的作用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思利 李鹏鹏
近年来,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历史街区采用居民完全迁出后再开发的简单粗暴的商业化开发模式,历史街区的主导功能由居住转化为商业娱乐,由此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特色消失甚至空间同质化严重。文章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以城市人口热力数据、高德兴趣点数据(POI)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建立街区街巷活力与业态测度体系。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街区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的相关性现状,进而提出了业态数量、密度、运营方面的几点策略。以期加强历史街区的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真实性展现的结合,增强历史文化体验感,实现街区的多元永续活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静 李胜
本文对北京前门商业街区的三条历史商业街进行案例研究,使用断代法将历史商业街的演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梳理历史商业街区的演化路径、主要特征,运用多级编码方式,从演化过程中梳理归纳出影响历史街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前门商业街区三条历史商业街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位优势、政府行为、多元文化和创新能力。研究最后归纳出影响因素的作用力,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探索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 郭国庆 吴妍
本文在梳理流通软实力和商业街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世界一线城市著名商业街的核心特征和流通软实力,构建了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yaahp软件建立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以北京前门历史商业街区为例,应用AHP-模糊评价法,对前门历史商业街区具有代表性的前门大街、大栅栏商业街和北京坊进行了评价,对北京前门历史商业街区未来发展路径具有指导价值。研究表明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指标AHP权重是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证实了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 辛士波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CSI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性地加入街区特色空间和业态潜变量,构建了历史商业街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采用相关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通径分析、网络爬虫和大数据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世界一线城市历史商业街区北京坊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坊特色空间和业态对顾客满意、街区形象、顾客期望、感知价值均有影响,对顾客满意影响最大;北京坊特色空间和业态、顾客期望、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均会产生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差异较大;商品质量、商品价格、服务意识和文化氛围对顾客感知质量的路径系数均为0.65以上,顾客仍把"物有所值"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与顾客抱怨均会产生影响,对顾客抱怨的影响大于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表明:特色空间和业态具有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吸客的重要作用,通过北京坊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潜变量对顾客满意的重要影响;通过网络爬虫和大数据文本分析,可以对历史商业街区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本文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为历史商业街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将文化当作一个有机体,当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以北京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探讨在旧城更新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文化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化。资料分析和调查结果表明: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
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策略研究
从“环评”到“遗评”:我国开展遗产影响评价的思考——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旧石材再利用研究——以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改造为例
基于场地感受的历史街区更新文脉影响研究——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例
国际化视野下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以北京朝阜路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与居民意愿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基于认知地图法的历史街区居民集体记忆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京杭运河文化遗产空间的声音景观感知研究——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