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38)
- 2023(18710)
- 2022(15903)
- 2021(15080)
- 2020(12615)
- 2019(29040)
- 2018(28552)
- 2017(55198)
- 2016(29697)
- 2015(33193)
- 2014(32829)
- 2013(32265)
- 2012(29703)
- 2011(26556)
- 2010(26311)
- 2009(24407)
- 2008(24008)
- 2007(20904)
- 2006(18329)
- 2005(16324)
- 学科
- 济(124877)
- 经济(124737)
- 业(105033)
- 管理(98150)
- 企(92846)
- 企业(92846)
- 方法(57447)
- 数学(47559)
- 数学方法(46974)
- 农(37501)
- 财(36897)
- 业经(35152)
- 中国(33022)
- 务(25679)
- 农业(25652)
- 财务(25605)
- 财务管理(25568)
- 企业财务(24233)
- 制(24051)
- 贸(23890)
- 贸易(23879)
- 易(23295)
- 技术(22383)
- 地方(21542)
- 和(21438)
- 理论(21422)
- 策(21397)
- 学(21349)
- 划(19917)
- 环境(18440)
- 机构
- 学院(420908)
- 大学(418141)
- 济(178279)
- 经济(174861)
- 管理(173289)
- 理学(149888)
- 理学院(148405)
- 管理学(146132)
- 管理学院(145366)
- 研究(137078)
- 中国(106853)
- 京(88230)
- 财(81815)
- 科学(80914)
- 所(66802)
- 财经(65672)
- 农(64865)
- 中心(62467)
- 江(60745)
- 研究所(60568)
- 经(60008)
- 业大(59258)
- 北京(55751)
- 经济学(53454)
- 范(52320)
- 师范(51902)
- 农业(50513)
- 院(50045)
- 财经大学(48791)
- 州(48614)
- 基金
- 项目(283752)
- 科学(226225)
- 研究(211083)
- 基金(209067)
- 家(180251)
- 国家(178698)
- 科学基金(156091)
- 社会(135422)
- 社会科(128473)
- 社会科学(128442)
- 基金项目(110082)
- 省(108520)
- 自然(100591)
- 自然科(98337)
- 自然科学(98315)
- 自然科学基金(96604)
- 教育(96466)
- 划(90938)
- 资助(86292)
- 编号(85932)
- 成果(68545)
- 部(63720)
- 重点(62466)
- 创(60321)
- 发(60269)
- 课题(57986)
- 国家社会(56170)
- 创新(55815)
- 教育部(55363)
- 人文(54378)
- 期刊
- 济(195059)
- 经济(195059)
- 研究(125070)
- 中国(75561)
- 管理(67391)
- 财(64534)
- 农(59562)
- 学报(58600)
- 科学(57699)
- 大学(46189)
- 学学(43635)
- 教育(42239)
- 农业(41533)
- 技术(38628)
- 融(37544)
- 金融(37544)
- 业经(33123)
- 财经(32409)
- 经济研究(31455)
- 经(27896)
- 问题(25174)
- 业(23564)
- 技术经济(22476)
- 贸(20657)
- 现代(20083)
- 理论(19324)
- 世界(19301)
- 科技(19183)
- 商业(18888)
- 图书(18844)
共检索到616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许可 贺宁馨 肖冰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面临知识产权侵权时,越来越多的权利人选择通过诉讼来保护自身利益,专利侵权诉讼最能体现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其对企业的专利决策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造成影响。因此,研究专利诉讼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影响机理尤为重要。通过收集中国2006年至2009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民事专利侵权诉讼案例为基础样本,对不同规模企业专利诉讼后8年内(即2006—2017年的数据变量)的专利决策行为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发现,首次诉讼结果、赔偿额、诉讼地位对小企业后续专利申请量有着一定的促进;诉讼地位对小企业后续发明专利申请量有一定影响,首次诉讼结果、赔偿额、诉讼地位、诉讼次数对大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都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规模企业有着不同的专利决策行为,应采取不同的专利战略。
关键词:
专利诉讼 企业规模 企业专利决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勇 黄颖
企业专利诉讼不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专利资源与企业竞争战略相结合的产物。在分析专利战略和企业专利诉讼行为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间专利诉讼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专利诉讼行为的交易、掠夺、投资和防御四种模式,并进一步对四种模式的内涵、专利战略的运用、诉讼资源获取、资源集中程度、议价优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了企业专利诉讼模式与专利战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联性,为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效解决专利纠纷冲突、预防专利诉讼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撑。
关键词:
诉讼模式 专利侵权 专利战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湫君 郑友德
专利侵权诉讼风险是每个从事具有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都可能面临的一种威胁,然而由于专利权的特殊性以及专利技术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在侵权时往往处于不知情状态,遭遇专利侵权诉讼时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本文基于行为法经济学系统解读企业可能遭遇的专利侵权诉讼的发生原因,期望能够给予国家和企业制订全面专利侵权预警策略以有益的指引。
关键词:
行为法经济学 专利侵权诉讼 专利侵权预警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苗妙 张新 魏建
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制度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提高专利纠纷的和解效率,对于降低企业诉讼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2001—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专利诉讼案件的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和声誉机制在企业诉讼和解以及上诉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又有所差异。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越弱,当事人越不易和解且越倾向于上诉,而融资约束较强的上市公司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同样也难以达成和解且倾向于上诉;注重声誉的公司在调解阶段往往不易和解,但在判决阶段也不轻易选择上诉。这一发现对厘清企业的专利诉讼动机,从司法层面促进专利纠纷的解决,设计与完善"激励相容"的司法调解制度和上诉制度具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小宁 张靖
本文考察了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是否会从事类似盈余管理的专利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在IPO前后呈先升后降的倒V型状态,而这一规律主要是由质量较低的非发明专利的数量变化所主导。换言之,企业可能策略性地利用专利,特别是低质量的非发明专利进行了先拉升后回调的专利管理活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上市资格和提高IPO定价从而融入更多资金。此外,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企业IPO前申请的专利的提前到期情况也更为严重,同时这种专利管理活动导致了资源错配,降低了上市企业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专利管理 策略性创新 首次公开发行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欢浪 师艳敏 章韬
本文借鉴Aghion等(2018)的方法,测度中国企业基于目的国—产品层面的出口需求指标,实证检验国际市场出口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研究发现:(1)国际市场出口需求上升总体上促进了中国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创新质量的增长要低于创新数量的增长。(2)国际市场出口需求上升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但是,国际市场出口需求增加也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该竞争效应会使国际市场出口需求扩张的创新效应随着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呈倒“U”型。
关键词:
出口需求扩张 创新 规模效应 竞争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荆然 尹志锋 张锦
非专利实施企业(NPE)是指拥有专利但不以专利实施为目的,主要通过发起专利诉讼或许可专利而获益的主体。相较于专利实施企业(PE),NPE发起诉讼更具策略性。本研究在理论上对比了NPE与PE在诉讼策略上的差异,并基于我国专利侵权诉讼结案数据对所提出的定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在考虑了和解对诉讼数据的影响后,本文发现NPE发起的诉讼少于PE,且更侧重使用低价值专利发起诉讼。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尹志锋 邓仪友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企业专利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遭遇专利侵权企业的专利特征及技术实施特征,考察了中国企业在面临专利侵权时的维权策略选择。研究表明:调查样本中有28.04%的企业遭遇过专利侵权,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多专利且专利质量较高、专利实施水平较高,且以自我实施专利技术为主;在遭遇专利侵权时,有77.86%的企业通过寻求律师援助、采用司法或行政保护的方式进行积极维权;且企业专利越多、专利质量越高、专利实施水平越高,其寻求积极维权的概率越高;主要通过许可方式实施专利技术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行政、司法双重保护
关键词:
专利侵权 专利维权 专利质量 专利实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振华
随着我国企业产品定价能力上升,发达经济体亟待寻找更为有效和隐蔽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对我国竞争,以维护其本国利益。本文从分析美国企业诉讼我国企业出口价格协调案情况出发,深入考察美国对华反垄断的动因以及我国应对美国反垄断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劲帆 李汉涯 何晖
本文发现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IPO能够显著增加创新产出。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IPO增进创新的重要渠道:首先,上市前融资相对困难企业在上市后专利申请增加更加明显;其次,上市后企业专利申请人队伍在数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提高。另外,我们发现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也会显著影响IPO后的创新活动改善:总经理具有更大实际控制权力和给予高管股权激励的企业在上市后专利申请增长相对更快。本文揭示了股票市场服务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为现阶段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借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劲帆 李汉涯 何晖
本文发现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IPO能够显著增加创新产出。分析表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IPO增进创新的重要渠道:首先,上市前融资相对困难企业在上市后专利申请增加更加明显;其次,上市后企业专利申请人队伍在数量和效率上都有明显提高。另外,我们发现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也会显著影响IPO后的创新活动改善:总经理具有更大实际控制权力和给予高管股权激励的企业在上市后专利申请增长相对更快。本文揭示了股票市场服务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为现阶段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政策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寇宗来 刘学悦
本文为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13年)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匹配方法,并由此梳理了中国企业专利申请行为的5个特征事实。从中可以发现,2006年似乎构成了中国企业创新模式转换的分水岭,因为专利申请在企业规模、地区和行业维度上的集聚性以及出口企业对非出口企业的相对优势,都以此为界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受此启发,本文以准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这一重大创新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纲要》显著促进了企业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以及TFP水平的提升,但在规模、地区和出口状态维度上却没有导致企业创新上的异质性效应。对2006年之后新进入企业与全样本企业的对比分析表明,上述"倒U型"趋势主要是由《纲要》实施后新进入企业的异质性所导致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兆斌 杨志国
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对监督约束管理层自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层自利视角考察企业诉讼风险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决策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诉讼风险与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且涉诉次数及涉诉金额能够显著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概率;诉讼风险诱发的管理层自利行为,主要通过提高代理成本及降低内部控制质量来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分析师跟踪人数少、管理层风险偏好程度高及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的分组中,企业诉讼风险能显著提高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出具概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霞 张天硕 曲如晓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跨国专利质量阶梯理论,构建了外国专利影响东道国企业出口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从同行业和跨行业视角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同行业内,外国在华专利对中国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跨行业后向关联渠道中,外国在华专利对上游企业的正向影响只体现在出口强度上;而在跨行业前向关联渠道中,由于较强的竞争封锁效应,外国在华专利对下游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在同行业和跨行业后向关联渠道中,外国在华专利对企业出口行为的正向影响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而在前向关联渠道中,负向影响则仅体现在当期,不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效应。此外,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国在华专利不仅通过技术外溢和竞争封锁的综合效应影响企业生产率进而间接影响企业出口,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口产品种类等途径直接对企业出口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为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外国先进专利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中国企业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毛昊 尹志锋 张锦
知识产权竞争加剧容易滋生专利蟑螂。在专利拥有量急剧增长、专利保护日益增强的中国是否存在专利蟑螂值得关注。本文对中国可能已经存在的本土专利蟑螂的盈利机制、诉讼模式与行为特征展开分析,从理论层面阐明此类诉讼模式集中表现为发起多次诉讼,且每次索要较低赔偿以累积诉讼收益,进而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专利民事一审诉讼案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可能存在的本土专利蟑螂所发起的诉讼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行业,具有多次发起、低赔偿额、低诉讼摩擦性、高胜诉比率等基本特征。上述结论与美国的经验证据存在鲜明反差,这与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