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10)
- 2023(15944)
- 2022(13804)
- 2021(12758)
- 2020(10552)
- 2019(24227)
- 2018(24033)
- 2017(46407)
- 2016(24800)
- 2015(27597)
- 2014(27312)
- 2013(26741)
- 2012(24235)
- 2011(21675)
- 2010(21304)
- 2009(18935)
- 2008(17830)
- 2007(15314)
- 2006(13107)
- 2005(10814)
- 学科
- 济(98992)
- 经济(98898)
- 管理(77506)
- 业(71703)
- 企(60939)
- 企业(60939)
- 方法(47112)
- 数学(40791)
- 数学方法(40218)
- 农(26323)
- 中国(24568)
- 业经(23610)
- 财(23254)
- 学(21813)
- 技术(21687)
- 环境(21298)
- 地方(20847)
- 农业(17729)
- 理论(16935)
- 和(16891)
- 划(16249)
- 贸(15936)
- 贸易(15926)
- 制(15797)
- 易(15448)
- 务(15232)
- 财务(15159)
- 财务管理(15129)
- 产业(14717)
- 企业财务(14333)
- 机构
- 学院(341778)
- 大学(340988)
- 管理(142604)
- 济(135353)
- 经济(132570)
- 理学(125272)
- 理学院(123971)
- 管理学(121734)
- 管理学院(121122)
- 研究(107757)
- 中国(78305)
- 京(71272)
- 科学(68338)
- 财(58369)
- 业大(52311)
- 农(51510)
- 所(51226)
- 中心(50240)
- 财经(48271)
- 江(47720)
- 研究所(47332)
- 范(44271)
- 北京(44065)
- 经(44059)
- 师范(43831)
- 院(40232)
- 经济学(40202)
- 农业(40194)
- 州(39130)
- 经济管理(37128)
- 基金
- 项目(248343)
- 科学(197256)
- 研究(181377)
- 基金(181107)
- 家(157399)
- 国家(156150)
- 科学基金(136280)
- 社会(115161)
- 社会科(109280)
- 社会科学(109256)
- 省(98430)
- 基金项目(97197)
- 自然(89563)
- 自然科(87453)
- 自然科学(87434)
- 自然科学基金(85856)
- 教育(83070)
- 划(82155)
- 编号(73204)
- 资助(73182)
- 成果(56540)
- 重点(55285)
- 创(55136)
- 部(54027)
- 发(53374)
- 创新(50873)
- 课题(49620)
- 科研(47454)
- 国家社会(47320)
- 教育部(46582)
- 期刊
- 济(139118)
- 经济(139118)
- 研究(92597)
- 中国(59872)
- 管理(52192)
- 学报(52024)
- 科学(49217)
- 农(45383)
- 财(43167)
- 大学(40243)
- 学学(37935)
- 教育(36740)
- 农业(32320)
- 技术(32092)
- 业经(24822)
- 融(23314)
- 金融(23314)
- 财经(22213)
- 经济研究(21823)
- 科技(19161)
- 经(19043)
- 问题(17985)
- 图书(17429)
- 技术经济(17387)
- 业(17030)
- 资源(16042)
- 理论(15883)
- 版(15250)
- 商业(15243)
- 现代(15178)
共检索到471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曦 刘鑫
试图建构一种基于专利的数智低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运用专利信息这一客观技术创新资源,识别出系统中的数智创新主体,并对系统的动态演化与交互联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Y02P(货物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和Y02E(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发电、输电、配电有关)一直是数智低碳产业的热点专利技术领域;中国是数智低碳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市场,其他重要的市场还包括美国、韩国、日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外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我国则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是该产业中重要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因此,根据结论提出我国数智低碳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一是从政府层面出台针对数智低碳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并搭建校企平台促进交流合作;二是从产业层面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培育,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联合体;三是从创新主体层面开展数智低碳专利的海外专利布局,并挖掘热点与前沿技术领域中的技术机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欧春尧 邵业 曹阳春 宁凌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境下,探究数智赋能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组织韧性、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以明阳智能及相关机构深度访谈数据为基础,基于扎根理论并借助NVivo 11进行资料编码和范畴提炼,梳理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拓展—转型—适应”演化过程,归纳面向数智化转型的技术跃迁、数智驱动企业价值重构等促进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智演化的关键机制,构建数智赋能海上风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丰富数智赋能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对于相关企业利用数智技术推动生态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吴蓉 李振延
[目的/意义]探究新一代数智技术与社会经济活动深度融合的机制与实现路径,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归纳提出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在剖析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运用概念模型法构建其概念模型并分析其运行机理。[结果/结论]构建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改善创新绩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编排机制、知识增值机制、开放性机制、共生演化机制、技术驱动机制、柔性机制、绩效反馈机制和支撑保障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芳 饶德坤 游静 何晓敏
结合"创新3.0",基于技术、市场和社会生态位构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采用生物进化理论描述各生态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并通过8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演化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生态位与企业发展并非线性相关,企业应根据政策和市场情况确定合适的研发费用率;市场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对以研发费用率为代表的技术生态位影响不大;社会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受限于市场和技术生态位,在其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
关键词: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 演化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生态进化理论和混沌理论,结合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其知识优势(专有性、成本领先和利益领先)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点—链—网"立体演化过程,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演化分为生命周期阶段、生态进化阶段和混沌共生阶段;并以苹果、三星和华为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对上述演化阶段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知识优势的演化体现了酝酿、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知识优势链的演化包括遗传、衍生、变异和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莉 游竹君
本文从知识流动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问题,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探讨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价值网络演化,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②价值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演化 知识流动 仿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罗怡帆
[目的/意义]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了社会原有生产模式的变革。研究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分析数智技术赋能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特征和协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结合知识链理论,对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分析数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多螺旋的演变动因,并构建知识生成多螺旋模型;采用协同学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动力多螺旋模型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在数智技术的参与下,创新生态系统知识生成表现出新的特征;人类螺旋和非人类螺旋的演化经历了局部人机协作、人机协同和人智融合三个阶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炳军 曹斌 周方
基于共生理论和构型理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模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以中国不同省份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视角下低碳转型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各维度及其构成条件均不是低碳转型的必要条件。第二,推动低碳转型的构型有两个,分别为制度逻辑型构型和平台逻辑型构型,通过观察面板期间各省份一致性发现两个构型存在一定群体差异。第三,主体协同、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流动与扩散存在互补关系,这3个前因条件对于低碳转型具有普适性作用。制度逻辑与平台逻辑存在替代关系,并且两者替代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取决于具体阶段和需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戈兴成 季璐
促进数字经济产业与创新生态系统深度耦合、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和演化阶段,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数字经济产业聚集、数字经济产业群落、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之后,按照“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更新期”的演化路径,由低级化向高级化不断演化,维持着系统的稳定。因此,应通过加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系统主体结构以及构建系统发展政策体系等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系统有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贵 刘雪芹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场理论,以生态场视角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创新生态场"活化"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场内追赶竞争力、合作外溢力、环境根植力及外力以正向动力或负向阻力形式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网络,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螺旋上升和演化。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场 作用机理 演化过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志红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二元交互”转向“网络系统”。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和顾客三方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可能损失小于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成本时,系统最终演化至三方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理想演化稳定状态。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潜在收益、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所需支付的额外成本、核心企业为激励顾客创新给予的奖励均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明显影响。其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
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演化博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志红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二元交互”转向“网络系统”。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和顾客三方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可能损失小于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成本时,系统最终演化至三方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理想演化稳定状态。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潜在收益、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所需支付的额外成本、核心企业为激励顾客创新给予的奖励均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明显影响。其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
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演化博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婷 易加斌 俞澜天
随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围绕关键数字技术突破以及数字化转型展开了合作。针对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依赖现象,本文基于不对称依赖视角,构建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合作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下双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机理,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追随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双方合作起积极影响;(2)数字领先企业机会成本收益对双方合作起消极影响;(3)适度的知识距离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合作;(4)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相对于市场机制更能有效规范合作双方行为,促进双方合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演化 共生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宏起 赵天一 李玥
产业生态化与数字化趋势同步深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范式,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基于政策组合理论和动态组态视角,分析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的构成要素,并以30个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索系统高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前因政策组态及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政策组合由“政策战略—政策工具—实施情境”构成,其中政策工具根据系统不同的“转型失灵”划分为9种类型;在系统数字化转型启动、扩张和深入期,政策工具的有效组态皆不唯一,在政策战略指导下形成适用不同省域情境的多样化支持机制;在时间情境维度,核心政策工具既存在3个阶段的主导轨迹,也有某一或两个阶段的转折轨迹,政策工具的互补和替代机制分别呈现混合轨迹和转折轨迹。研究结果拓展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视域,丰富了政策组合理论应用情境及实证方法,并为产业数字化实践和政策优化提供了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