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86)
- 2023(16563)
- 2022(14240)
- 2021(13125)
- 2020(11046)
- 2019(25341)
- 2018(24860)
- 2017(48097)
- 2016(25566)
- 2015(28798)
- 2014(28451)
- 2013(27913)
- 2012(25268)
- 2011(22557)
- 2010(22419)
- 2009(20525)
- 2008(18772)
- 2007(16195)
- 2006(13981)
- 2005(11950)
- 学科
- 济(100766)
- 经济(100667)
- 管理(74272)
- 业(73701)
- 企(61944)
- 企业(61944)
- 方法(49456)
- 数学(43447)
- 数学方法(42856)
- 中国(30126)
- 融(27497)
- 金融(27495)
- 农(26960)
- 财(26072)
- 银(25851)
- 银行(25799)
- 行(24813)
- 业经(23455)
- 地方(21547)
- 技术(20297)
- 学(20296)
- 制(19736)
- 农业(18680)
- 贸(18364)
- 贸易(18351)
- 理论(17949)
- 易(17856)
- 务(17811)
- 财务(17732)
- 财务管理(17697)
- 机构
- 大学(353842)
- 学院(353697)
- 管理(143523)
- 济(141779)
- 经济(138742)
- 理学(125535)
- 理学院(124215)
- 管理学(121925)
- 管理学院(121295)
- 研究(114947)
- 中国(89415)
- 京(73903)
- 科学(71196)
- 财(62498)
- 农(57155)
- 所(56109)
- 中心(55032)
- 业大(54516)
- 研究所(51607)
- 财经(51532)
- 江(49396)
- 经(47077)
- 北京(45944)
- 范(45332)
- 师范(44869)
- 农业(44861)
- 经济学(42732)
- 院(42182)
- 州(40717)
- 经济学院(38865)
- 基金
- 项目(252286)
- 科学(199196)
- 基金(183798)
- 研究(183360)
- 家(160267)
- 国家(158961)
- 科学基金(137814)
- 社会(115722)
- 社会科(109966)
- 社会科学(109933)
- 省(99163)
- 基金项目(98191)
- 自然(90497)
- 自然科(88452)
- 自然科学(88432)
- 自然科学基金(86842)
- 教育(84771)
- 划(83012)
- 资助(75439)
- 编号(74393)
- 成果(58237)
- 重点(56528)
- 部(55394)
- 发(53702)
- 创(53441)
- 课题(50631)
- 创新(49904)
- 科研(48424)
- 国家社会(47844)
- 教育部(47718)
- 期刊
- 济(144058)
- 经济(144058)
- 研究(99297)
- 中国(63796)
- 学报(55630)
- 科学(51405)
- 管理(51387)
- 农(50469)
- 财(46613)
- 大学(42829)
- 学学(40465)
- 融(39518)
- 金融(39518)
- 教育(37955)
- 农业(35004)
- 技术(33978)
- 财经(24282)
- 业经(23739)
- 经济研究(23441)
- 经(20799)
- 问题(18429)
- 技术经济(18342)
- 科技(18246)
- 业(18025)
- 图书(17564)
- 理论(17492)
- 实践(16138)
- 践(16138)
- 版(15925)
- 统计(15509)
共检索到502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宋昱晓 苗红
[目的/意义]科学客观地分析技术融合趋势的驱动因素,不仅指导企业通过技术融合寻求技术机会、帮助企业制定技术战略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Probit模型来分析各技术驱动因素对两种技术融合趋势的影响程度,利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的国家跨度越少、技术吸收或扩散的速度越快、技术范围和技术领域的规模越广、具有引用关系的作者数量和专利权人数量越多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强,越容易导致互补
关键词:
技术融合 专利 驱动因素 无人机领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赵润博 黄鲁成 吴菲菲 娄岩
从技术角度选取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和技术交叉融合强度4个驱动因素,采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模型对技术融合度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以工程领域BIM技术为实证对象,得到如下结论:技术广度对于技术融合度的驱动程度最大;技术广度、技术融合深度、技术规模3项为正向驱动,而技术融合交叉强度为双向驱动;在驱动因素作用下,BIM专利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验证,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该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魏红芹 周成
通过专利引用关系研究技术交叉融合趋势,进而发掘主流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具有现实意义。考虑到目前专利技术边界划分的片面性、技术融合过程缺乏对时间因素的考虑,提出一套结构化的技术融合分析方法。利用产业与专利的映射关系,构建不同技术领域间知识流动矩阵;从技术溢出、技术影响两个维度,构建技术融合趋势图,刻画出4种不同的技术融合类型,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融合的动态过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能源汽车专利数据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发现技术融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技术邻近性,并且技术融合角色呈现动态变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树刚 刘颖 郑玲玲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把握产业技术融合现状对于引导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技术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因此对技术融合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前、准确把握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聚焦感知人工智能领域,率先采用专利分析方法对10 685项专利数据进行挖掘,结合ISI技术分类体系,基于技术共现次数及关联度识别感知人工智能融合核心技术,并从核心技术融合的分散度及专利增长量等方面考察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正处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并很快进入技术融合衰退期,建议政府及投资者积极布局现有感知人工智能主导技术,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技术融合成熟期掌握主动权。同时,应大力推广"感知人工智能+"模式,提升该领域技术融合动力,延缓融合衰退期的到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文波 余翔
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的演化规律有助于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识别技术机会,推动新技术涌现。本文采集中美欧3个经济体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分别构建3个经济体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二级子技术的融合网络,综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层次结构树分析方法对中、美、欧的技术融合变化情况进行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和空间维度上的横向比较,分析中美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趋势的相似性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中美两国都抓住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但技术融合方向上存在区别;中国应该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的规律和趋势,避免产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要鼓励通过技术融合开发出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商业模式,要借鉴美欧成功的技术融合方向,发挥高融合广度产业的引领优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1,宋昱晓1,黄鲁成1,2
技术融合过程在微观层面体现于技术领域之间的知识流动,已有研究方法适用于单个技术领域,不适用于产生融合的多技术之间。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网络评价的技术融合趋势研究框架,并选取无人机领域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Tech1为例,其所参与的技术融合类型趋势以互补性融合为主,主要知识流动方向趋势以吸收知识为主。
关键词:
技术融合;知识流动网络;无人机领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苗红 张俊哲 黄鲁成 娄岩
根据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检索的专利数据,运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得到关于技术融合趋势的关联规则,然后通过基于差异思想的兴趣度模型验证规则的有效性,并在关联规则基础上利用信息熵评估企业核心技术领域分布及变化情况。最后,以安川电机和发那科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差异思想的兴趣度模型弥补了关联规则因阈值设置主观性较强而导致部分规则无效的问题。
关键词:
技术融合 关联规则 兴趣度模型 信息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彦锋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新业态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产业融合的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业态的大量出现是产业融合的表现特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旅游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太辉 陈晓安 杨洁
基于江西省5个气象站(赣县、吉安、南城、南昌、景德镇)近50 a(1961~2010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降雨量等逐月平均资料,计算江西省干旱侦测指数(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Rdi),分析旱情、涝情变化趋势。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年及四个季节的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与Rdist值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日照时数则与Rdist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降雨量对江西省旱、涝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42%~58%;其次是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
[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作者]
李姝影 方曙
【目的】对技术会聚/融合相关研究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展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文献范围】从Web of Science(WOS)、CNKI等数据库中分别以"技术会聚(Technology Convergence)"、"技术融合(Technology Fusion)"等检索词搜集获得中英文相关文献73篇。【方法】针对技术融合相关概念及内涵、测度技术融合程度与趋势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较系统的文献提炼与评析。【结果】近年来有关技术融合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融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关键词:
技术融合 技术会聚 专利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立 苏丽芳 楼旭明 成泷 丁海瑜
以1996—2020年间智能物流产业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智能物流技术跨领域融合的独立发展模式、单向型融合模式、顾问式双向融合模式、联络人式双向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局部相似性,从Jacard指标、PA指标、RA指标进行融合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融合模式呈现稳定、微小波动趋势;联络人式双向融合是主要方式;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预测结果显示,专用机械、金属制品、信号传输等技术是未来主要融合方向,专用机械-金属制品、专用机械-信号传输等之间的融合是未来主要趋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红 谭轹纱 郎捷
推动产教融合是我国实现教育创新、教育现代化发展、储备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举措。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1年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共1 381篇中文文献中的关键词、突发词进行词频、脉络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在研究范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未来应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证性研究,加强不同产业、专业的分类研究,加强与其他类别高校产教融合的比较研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海燕 张少军 丁晓强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得份额,为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不仅显著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金砖国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仍较为严峻;尽管中国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均显著提升,并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但各行业的国际排名均较为落后,其中,服务业的落后程度最大,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程度最大;技术地位效应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主导因素,经济地位效应是次要因素,增加值结构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冯科 曾德明
建设工业4. 0需要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然而跨领域、远距离的技术融合面临较大的风险与挑战。采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1985-2014年约240万专利数据,以三大产业中的技术领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研究其技术融合距离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聚类特征,利用Tobit模型解析其技术融合距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融合距离最远的技术领域,其动态发展过程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聚类特征;申请人合作团队规模、产学合作、专利积累、政府科技计划投入显著促进技术融合距离的延伸;发明人团队规模则对技术融合距离先提升、后抑制。应鼓励合作创新、优先关注前期积累丰富的技术领域、构建多目标结合的融合性技术领域财政资金投入组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黎孔清 马豆豆 李义猛
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南京市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并结合灰色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2016—2025年农业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07%;农村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能源效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林业面积、城镇化率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南京市农业碳排放0.26%、0.11%、0.06%、0.31%、-0.07%、-0.06%、-0.09%的变化。根据GM(1,1)模型预测,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57.96万t下降到2025年的45.41万t。研究得出南京市为进一步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